分享

【美文】吴浩散文六篇

 北漂老吴360 2021-03-23
美      文
吴浩散文

                秋雨愁

立秋刚过,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怪天气就会来,雨氺连绵不断,下个不停,天空灰蒙蒙一片。望着窗外阴雨连绵的秋雨,心情很是失落伤感,对村里的那户人家放心不下。

那是我刚到村里的时候,进村熟悉村情和走访了解农户时认识的一户朋友。他家庭比较贫困,没有技术,也没有什么产业。就守着几亩田地,一头耕牛,几只羊仔的家业在黄土地上默默的耕耘生活着。虽然之前对他的家庭情况有所了解,但是当我走进他家的一瞬间,我还是惊呆了。望着他家的窑洞,土窑接口子,简陋不说,更是危房呀。墙壁上的裂缝足有3公分宽,说是家贫如洗一点也不为过。在他家的炕头上,我和他谈论着他的生活,看着墙壁上的裂缝,询问他房子的情况,为什么现在还住在这样的窑洞,他给我慢慢道来。几亩土地,几口劳力,几个孩子,家庭的收入来源又十分有限等等,正说着,裂缝中的土不时地掉了下来。我说快跑,窑洞要塌方了!他说,没事。不要害怕,这是常事。根本塌不了。此时,已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我说这样的房子你还敢住吗?他回答我,不住没有办法呀,只能把命交给老天。像是祈祷的一句话,忽然间使我心里有了巨大的压力: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这户人家的住房,绝不能让他在这样的地方住下去了。

我第一时间回到镇政府,把我所了解的情况给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争取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领导听完我的汇报,当即作出决定,第一下达危房搬迁通知书;第二给危房户安装地质灾害检测仪,以防万一;第三能否联系村里两委班子,看村里有闲置的窑洞拿出来让危房户暂住;第四想方设法让这户修建房子。我说危房通知书已经下达,现在关键情况是能否找到合适的房子让危房户来居住,最终能否帮助危房户修建房子。当我拿到县国土局发来的地质灾害检测仪火速赶到这户朋友的家中,给他安装了地质灾害检测仪。并详细讲解了检测仪的使用方法,并告知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灵醒一点,一但听到报警声,赶快撤离。在安装地质灾害检测仪时,我趴在梯子上冒着危险小心翼翼地钉上钉子,详细观看了危房的情况,裂缝的深度。并且给危房户传达了党委政府的精神。当安装好地质检测仪之后,我的心里稍微踏实了一点,但是解决住房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悬着的心还是不能完全放下来。

2009年的秋天,黄土高原上的连阴雨不停地下着。面对着接连几天淅淅沥沥的雨,我心中老是担心这户贫困户、危房户能否度过这阴雨连连的考验,他那年久失修的危房能否渡过这难关,不会有什么不测吧?我不能在雨中到达他的家中看望,于是我只能用电话和他取得联系,询问了危房当前的状况。当我在其他村民中得知村中学校已经没有了学生,原来的校舍空下了之后,我就有了主意。能否让这危房户暂住在学校?我给村书记、村主任把我的想法提出来,得到了村书记和主任的大力支持。我就及时和危房户联系,说明了村两委的意思,让他立刻和村主任联系,寻找学校的钥匙,人冒雨也要搬出危房,家中的财产和牲畜暂时不要管,暂住在学校的校舍里,等待下一步的救助和自身的努力,建设家园。给危房户打完电话,我又拨通了村主任的电话,也让他监督和帮助他们一家今晚之前一定搬出危房,决不能出任何问题。打完了电话,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何时才能帮助这户困难户修建房子,又是接下来要面对新的复杂的问题。

面对今年秋季的连阴雨,站在异乡的土地上,我又想到了这户困难朋友,顺便拿出电话拨通了远在家乡的困难户,询问当前是否安心地暂住在学校?万万不可在住在危房中。听到确切的消息后。心中压抑的情绪一下子释放了许多,心情豁然开朗。 

             一壶老酒

那一壶老酒,是我喝过最绵醇,最香甜的美酒了。

那天午后,我照例在村中走访农户,熟悉村情。来到老叔家,老叔正在院子中舞弄他的花草。四孔窑洞的院子,角角落落,干净整洁。院子里连一片树叶都看不到,农具都井然有序地摆放在特定位置。经村支部委员的介绍后,老叔热情地伸出粗糙的双手紧紧握住我,把我们迎进他的窑洞,招呼着我们上炕,老叔的热情竟使我有些不知所措。落座后打量窑洞内部,窗明几净,炕上铺得整整齐齐。老叔说:“小伙子,你是第一次到我家来吧!”我说是呀,老叔。按年龄你小我几十岁,叫我个爷爷也不为过。我说:对,老叔。那你就要听我说,既然到了我家中,就要客随主便了。他让我脱鞋坐在他的炕上聊天,说能见到你们这些有文化,有礼貌的年轻人他从心里高兴,说着拿出了一瓶酒,说这是一壶好酒,是女儿送给他的,没舍得喝,今天你们来了,我高兴,拿出来咱一块喝掉。我有点难为情了,我说老叔,好酒还是给你留着,我不喝酒,要喝我们就泡一壶茶好了。但是老叔不管我们劝阻,拧开酒盖,往炕桌上一放,径直去了灶台边,说让我们等一下,他炒几个土鸡蛋当下酒菜。面对老叔的热情劲儿,实在不能再推辞,只能任由老叔将炒好的鸡蛋端上桌来,我们边喝边聊,询问家中的情况,主导产业,收入状况,以及对村里的看法和建议,老叔都一一认真做了回答,我不时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儿上做着记录,对老叔家中的情况也有了基本的了解,也许他看出我工作认真,嘿嘿地笑着说:“我说的都是粗浅疏漏的看法,你可以不必当真”。聊天中了解到老叔以前是一名民办老师,也爱好文化,爱好书法,从家中挂着的一副对联上的字迹上就能看出老叔的书法功底,笔力遒劲,刚健有力。但是由于机会不对没有能成为公办老师。我问他遗憾不遗憾,老叔说“一人一个命运”,没什么遗憾的。现在党的政策好,农民生活也很安逸。

老叔虽然满年四季在自家的那块土地上朝耕夕耘,春种秋收,风里来,雨中去,但农闲之余在院子里养养花,看看报纸,听听新闻,日子过得有滋又有味。而且闲时也喝喝小酒,就像现在。聊天当中,老叔还热情地告诫我:“酒一定要会喝,特别是在外面的酒场上,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喝过火了。这酒呢,要慢慢地喝,这样才能品出味来。如果喝得太急了,不但容易醉,而且也品不出味来,白白把一杯好酒糟蹋了,那多可惜啊!”

老叔借着酒劲给我讲得认真,我也在一旁听得入神。从老叔的一壶酒中,我读出了老叔的为人,老叔的处事。在村中,不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老叔总是第一个到场,拿出他的笔墨纸砚帮事主舞文弄墨,写写画画。用老叔的话说,都是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并真诚的告诫我,小伙子,在社会上走,要走得端,立得正。用你的智慧和能力,寻找机会,争取把咱们村里建设好,让老百姓们都有一个好的生活。

喝完老叔的酒,时候已不早,该告辞让老叔好好休息了。走在回去的路上,回味着老叔的热情,老叔的酒香,还有老叔院子里的屡屡花香,让我陶醉其中。从老叔的话语中更让我读懂了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乡村生活

和城市相比,乡村生活孤单、寂寞、无聊,或许这是乡村生活的一个方面。而乡村生活的另一方面就是让人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舒适,使人远离烦躁,心静如水,怡然自乐。

离开乡村生活二十多年后,又回到了乡村,又真正地开始了乡村新的生活。刚开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真的还有点不适应,过了一段时间后,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周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后你就会喜欢上这里,甚至爱上这里。感觉这里都是美好的。

在闲暇的晚饭后,约上一两位好友同事去爬山,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感受黄土高原的恢宏气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杰作。爬山中,我们的目标就是每一座山的山顶,当爬到山顶坐下来歇息的时候,自然地就会体会到林则徐的一句名言“海到无边天作岸,山达极顶人为峰”。站在高高的山巅,向下俯视每一座大山,那数不清的梁峁,像条条巨龙、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你细心端详每一座大山的时候,也就会感觉到他恰似一块璞玉,正在岁月的反复打磨中熠熠生辉。向远眺望每一座大山,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涌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在乡村生活天天能看到山和水,但祖国的山和水让人有看不够的感觉,这使我们养成了爬山看水的习惯。每到礼拜天,早早办完当天的事务,便和同事沿河看水去,寻找着水中的乐趣,也顺手拣一块可把玩的石头,握在手里。每当检到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后,我们总要拿在手里好好地欣赏把玩,看有没有观赏价值,有没有收藏价值,总要讨论半天,似乎真的又回到了童年,个个都表现出了愚顽的品性。你不要的时候他要,他不要的时候我要。当走累了的时候,坐在河流旁边小歇,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观赏着弯弯曲曲的河流,心中想着,这人生也就像一条条河流,弯弯曲曲。记得在一本民俗书本上记载着,这河流是龙的血脉,石头是龙的骨头,黄土是龙的肉。感受着黄土高原的风情,体会着这大自然的美好杰作。

在寒冬腊月漆黑的夜色里或是夏日凉爽的夜里,和几个同事提一瓶小酒,围坐在一起,品着小酒,和同事们谈人生,谈思想,谈工作,谈为人,论处事等等,在乡镇工作,要注意哪些方式方法,要做到认真细致,干净利索,听着同事的淳淳教诲。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这种环境下真能体会到它的含义。

带着微微的醉意,坐在桌前,铺开纸笔,静静的思考。手中的笔行云流水,自由自在,这就是美好的乡村生活。

我爱乡村的山和水。

             逛庙会

在农村工作,赶庙会的机会多了起来,每每看到戏台下寥寥无几的看戏人,不由得使我回想起了记忆中儿时乡村庙会的盛况。

小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我和妹妹大多时间和在农村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个时候,逛庙会是我们最大的乐趣。村里每年有两次庙会,时间比较固定,是每年的四月初四和七月初七。这两个时节是我们必去的,这个时候,在外面工作的父母大多数时间都是会特意赶回来。除了父母回来的高兴,还有就是我和妹妹每人都会分得2元钱的零花钱。那个时候,对于小小的我和妹妹,拥有了2元钱就会像暴发户一样,总是迫不及待地要爷爷奶奶带我们去看戏。往往说是去看戏,结果只看到一些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画得和年画上一样的人物在戏台上来来回回,嘴里还依依呀呀地唱着听不懂的戏,那会,我总是好奇地问奶奶,怎么他们说话怪怪的,这么多坐在凳子上看戏的人能听得懂吗?奶奶总是笑着说,能呢,一辈子得要看多少戏呢,很多都能背下来了。我崇拜地看着那些熙熙攘攘的看戏人。妹妹往往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要花钱的样子,走到哪里都要问问这个怎么卖?那个怎么卖?但是她总是舍不得轻易做决定花钱。而我在这个时候,一下子就将自己的钱花出去了,因为,我早已经在看戏之前就想好了要买什么了。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好东西了,就立马付诸行动,一举拿下了。妹妹犹犹豫豫地攥着的2块钱,最后往往被我哄骗走了,妹妹总是在庙会后才发现,自己的2块钱什么都没有买下来。邻村的庙会遇上个礼拜天,我们也和奶奶一起去逛。那个时候的庙会不管是在哪个村举办都相当隆重,方圆几十里的生意人、看戏人都络绎不绝地去庙会上经商、看戏。村里小学也特意为学生娃娃们放上两天假,让学生们也开心两天。后来我想,那个时候的看戏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同一首歌”或是“联欢晚会”吧,遇上了这么盛大的文化娱乐机会,所有人都想参与到其中去乐呵乐呵。

庙会,其实也是黄土高原上人们的一次物资交流会,也是情感交流会。在农闲的季节,举办一次庙会,让方圆几十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庙会中有针织丝麻布匹区,有小吃茶饭区,有香烟烟火区,有寄存车子区,有休息娱乐区等等,井然有序。来逛庙会,很多人说是看戏去,其实还有更多的是借这个机会,走亲访友。这个时候,在办庙会的本村里每家每户都会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一些好的吃食。记得每年我们村里庙会的时候,父母都要提前赶回来,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明亮,也会给我和妹妹买回来新衣服,把我们的脸蛋都洗得干干净净,还要抹上一种贝壳盒子的抹脸油,妹妹的脑门上还会点上一个小红点。亲戚们也总是借着看戏来到家里,住上几天叙叙旧。在这样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好多一些平时稀罕的吃食招待客人。

在逛庙会的人群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但出发点不同。年长的人带个凳子,早早地来到戏台前占个好地方,坐下来目不转睛地看戏,时不时地和左邻右舍点评几句,偶尔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掌声。中年人也来看戏,但看戏是假,做个小生意是真,赚点小钱。年轻的小伙子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聚在一起看哪个村里来了个俊姑娘,抛个眉眼,找个对象。而我们小孩们则是在庙会上玩上半天,买个零食,买个玩具,看看热闹。高原上独特的庙会形式,形成了不同年龄的高原人逛庙会的初衷,成就了不同年龄的高原人逛庙会的梦想。

    而现在,电视、电话、电脑、小汽车都陆续地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家里,农民们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看新闻联播、电视剧、文艺晚会、农村致富栏目等。新型农民坐在电脑前,点着鼠标,浏览世界,查看世界各地的农产品行情,在互联网上做生意,足不出户就把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如今的乡村庙会,只能是老年人的舞台了,他们无法了解也掌握不了先进的设备,只能坐在戏台下观赏着舞台上的戏剧,听着这变化了的新时代戏剧。

乡村庙会是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黄土高原上弘扬文化、传播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说,庙会文化滋润了高原上的几辈人…… 

            又到槐花飘香时

农历四月的黄土高原大地,满眼已是一派碧波荡漾的海洋。树木换上了新装,嫩绿、草绿、黛绿。我漫步在乡村小路,微风吹过,一股股淡淡清香扑鼻而来,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哦,我猛然醒悟,此时正是槐花盛开的季节。生长在村头、山野里的槐花,到了每年的这个时节,就会不甘寂寞,争相开放。槐花特有的那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润人心田,使我陶醉其中,瞬间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是美好的,儿时的快乐是单纯的,儿时的天真是无邪的。回想起儿时的往事,历历在目。儿时,在我家周围的坡洼上,到处是父亲亲手植下的一棵棵槐树和各种果树。每到槐花盛开的时节,我家的一棵棵槐树竞相争艳,院子里处处飘散着槐花香。闻着槐花的香味,使我们兄妹们不能安心做作业,老想着去玩,去采摘槐花。于是我们三下五除二写完作业,便提着篮子,拿着父亲制作的修剪树木的铲子去我家坡洼上采槐花。在那个物质生活还不充裕的年代里,别人家的槐花是不能采的,树上的桃子、杏子、果子也是不能随便摘吃的。如果采摘,会被乡人认为是偷。有时候孩子们摘的吃了,轻者被主人骂上几句,回来后还会被父母责备。重者主人找上门来,那就要受到父母狠狠地训斥了。所以父母为了我们兄妹,在院子里栽满了各种果树。而在院子周围栽植槐树,是因为槐树是一种巩固水土流失的优良树种,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具有一定抗旱能力,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生长条件多么艰苦,都能茁壮成长。所以常常被人栽在山坡上或沟道里,它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乡亲们撑起一道绿色的屏障。去采摘我家的槐花,我们当然是不害怕了。
   采摘槐花,是最有趣的事情。兄弟姐妹们在我的带领下,来到槐花树下,我爬上树去,他们在树下等着。我骑在树干上,身体微斜,一手抱住树干,一手伸出去拧下一枝头,首先忙撸一串,塞在嘴里,咀嚼着槐花发出的丝丝甜味。树下的弟弟妹妹们看着我在树上吃着槐花,口馋的他们急着吼着让我给扔下去,我在树上边咀嚼边采摘,并不时扔给树下的弟弟妹妹们。他们争先去抢,共同咀嚼这槐花的香味。玩够了,吃够了,我们就用铲子,把开满槐花的树枝用铲子用力往下一铲,连枝带花全部下来了,漫天飞舞的槐花瓣,雪片一样洒在我们头上、身上、地上。我们把大点的树枝捡来堆放在一起,席地而坐,边撸边把嫩嫩的槐花放在篮子里,把篮子摘满,兄妹几人伸伸懒腰,揉揉坐麻的双腿,提着篮子,拉着铲下来被撸完槐花的槐树枝互相打趣着,在嬉笑中满载而归。
   蒸槐花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同时槐花也是一道既营养又健康的绿色食品。可以说在乡村这个季节,最好的美食是槐花拌洋芋擦擦蒸着吃。母亲先把槐花用清水洗净,放在筛子里滤去水分,然后擦下洋芋和槐花用面粉拌匀,放在锅里蒸熟。母亲会在蒸槐花的时候,把要蘸的调料调好。而我们迫不及待地等在旁边,有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咽几口口水,看到我们这个嘴馋样,父母就会露出微笑,我也会讨好地陪着笑,眼睛却一直盯着锅,希望槐花蒸擦擦赶快蒸好,生怕吃不到。等到揭锅,就赶快往自己碗里盛,然后,放上母亲调好的调料,我再加上香油、芝麻等调料和刚出锅还冒着香气的槐花一起调拌,吃一口,香绵松软,那种香甜,能沁到人骨子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淡淡的幽香被慢慢淡忘。再次看到槐花,心中充满了欣喜。
   又到槐花飘香时,我走在异乡的乡村小镇,望着满树的花朵,嗅着浸人的香气,忽然使我想起了母亲做的可口的蒸槐花,其实记忆中的槐花带给我的,除了那齿留余香的蒸槐花外,更多的则是使我想起了童年乡村生活的时光。

             又见喜鹊

深秋的清晨,约六时许,院子里大杨树上的“喳喳”叫声,扰乱了我甜蜜的梦。我爬起床,听着院子里的“喳喳”叫声,甚是入耳。想着:这是一种什么鸟?叫声这么熟悉又陌生。想来想去,想不起来,决定出门探个究竟。

啊,喜鹊!我喜出望外!终于在异乡的小镇上见到你了,竟然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还能再次目睹你可爱的身影!没有顾得上洗脸、漱口,我久久地站立在乡政府的院子里,观赏着喜鹊,十几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了,该是好好地“叙叙旧”了。

喜鹊,据《本草纲目》记载,名字有两个含义,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一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合起来就是人见人爱的喜鹊。据说喜鹊能够预报天气的晴雨,古书《禽经》中有这样地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

小时候,在乡下生活,脑畔上三爷爷家院子里的那两颗大杨树上住着几窝喜鹊。每天,我们在喜鹊“喳喳”的叫声中,穿好衣服,背上书包去学校。下午饭后,我们兄弟姊妹们坐在硷畔的石床上,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奶奶给我们讲毛野人的故事和奶奶小时候经历过的奇闻趣事。头顶上飞过的喜鹊嘴里衔着树枝,奶奶给我们讲:喜鹊是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以前农村喜庆婚礼时最乐于用剪贴“喜鹊登枝头”来装饰新房。在古老的传说中,每年的七夕,人间所有的喜鹊会飞上天河,搭起一座鹊桥,让分离的牛郎和织女相会。喜鹊一年到头,不管是鸣还是唱,不管是喜还是悲,不管是在地上还是在枝头,不管是年幼还是年老,不管是临死还是新生,发出的声音始终都是一个调,一种音。而儒家眼中的圣贤、君子,就是要表现得如喜鹊那样恒常、稳定、明确、坚毅、始终如一。所以人们向喜鹊学习,把喜鹊当成圣贤的某种模板。春天来了,喜鹊要开始筑巢了,它们的巢,一般都选在高高的杨树上。选择三根杈的树枝,然后开始筑巢。喜鹊筑的巢是飞禽界筑的最好的巢了,所以喜鹊称得上是最高级的鸟类建筑师。夏天到了,喜鹊在浓郁的树叶遮挡下开始在巢穴中孕育下一代。秋高气爽之时,喜鹊又在山上寻找农人们遗漏下来的粮食。冬雪皑皑的时候,喜鹊们又一早就站在巢穴上“喳喳”地叫开了,好让太阳早点出来,将阳坡洼上的积雪早点融化,好寻找食物。喜鹊又是离人最近的鸟,它们能吃腐食,人类的抛弃物正好成了它们最充足稳定的食源。奶奶指着三爷爷家院子里的大槐树,让我们观赏喜鹊的“家”,喜鹊是鸟类中最聪明的一种俊鸟,它筑的巢大风是吹不下来的,真所谓春天不怕风,夏天不怕雨,秋天不怕霜,冬天不怕雪。这时候我想起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叫《喜鹊》,老师给我们讲过,喜鹊把巢筑好后,还在巢的最上面加一个盖子,又遮风又挡雨。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多聪明而又富有灵气的鸟儿啊!

后来,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我们全家搬进了县城,告别了我童年的农村生活。在外求学,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回农村老家去看望爷爷奶奶,听爷爷奶奶讲述农村发生的新鲜事,讲农村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再回去的时候,三爷爷家院子里的大槐树也砍伐了,喜鹊巢当然也随之不见了,喜鹊更是没了踪影。我想:家乡要发展固然是好的,但是对生态的破坏也太严重了吧!每次回乡下看望爷爷奶奶,我都要心存一丝侥幸,看看能不能再次搜索到喜鹊的踪迹,可是每次都以失望告终。又每每在失望中询问奶奶,我们这里的喜鹊都飞哪里去了?奶奶说,她也不晓得呀。我只好长叹一声,希望大家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一下生态的平衡。

大学毕业了,我来到外县的小镇工作,小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让我再遇儿时的朋友——喜鹊,简直是一种机缘,使我欣喜异常。于是我每天都要站在院子里观赏一会喜鹊,观赏着这些黑衣白肚的小精灵,希望它们在这个地方可以长居久安。

2010年深秋,在爷爷百日祭时,我回去上坟祭奠爷爷。途中,我问二爸,我们村里有了喜鹊吗?二爸欣喜地告诉我,村里最近来了两只,每天都能听到叫声。我欣喜若狂,家乡的生态也在慢慢变好,祝福家乡,祝福亲人天天有喜啊。

吴浩,陕西子洲人,在职研究生,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吴堡县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现为吴堡县委宣传部《铜吴堡》杂志责任编辑,散文作品散见与各类报刊。 

陕西小小说 微信号:jdpy_wxs

《陕西小小说》2016年征稿启事 

《陕西小小说》是一个刊登原创作品的微信公众自媒体是陕西精短小说研究会会刊《精短小说》选稿平台。欢迎各位积极赐稿!当前栏目设置有小小说,微(闪)小说、小小说(微小说)评论、经典欣赏、大家、名家、新秀等。

  1.要求严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文字表达清新流畅,贴近生活,见解深刻。

  2.本微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删改的作者,请在来稿时注明。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文责自负。

3.请按照规定格式投稿,一律请以附件形式打包word文档发送,同时附带作者简介1份、生活照片1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