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生盛宴》之符浩勇(小小说评论)

 北漂老吴360 2021-03-23


【符浩勇】男,1964年生。海南屯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曾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全国40多家文学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300多篇,有60多篇作品被《小小说选刊》《读者》等选载。著有小说集《踏秋》、诗集《城里没有故乡的月亮》等8部。曾获海南省青年文学奖。

            《今生盛宴》符浩勇

            ——《小小说选刊》2011.1期

记不得在那本书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参与高考命题的教授的儿子,连续三年参加高考都没有被录取,只好去街道办的厂子上班。而那个做父亲的始终没有对儿子透露一丁点有关命题的信息——这肯定是上世纪末的故事了。放到现在,这是一个不可信的故事。常常,我们就感动于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迂。这个“迂”是骨子里的固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符浩勇的《今生盛宴》同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故事。许有恒老师“以拥有独自的书房而自豪。”“他认定,在安静的环境坚守枯燥的学问。也足以让人乐此不疲。”但现实是残酷的,继承了许老师衣钵的儿子在谈女朋友时,女朋友却因为他家徒四壁而同儿子分手。不满于清贫教师生活的儿子转行不成,辞职下海,开了间汽车修理行。

在这里,符浩勇写了两代知识分子的现状:一个是父亲的清贫坚守,一个是儿子的改弦易辙。当有了钱的儿子改变了家里的清贫环境,作为父亲,徐有恒老师在不适应的同时也体会到金钱带来的舒适。他说,“其实,我并没有强求你干什么或不干什么。”而有了钱的儿子也反省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批甘于寂寞而潜心学问的……或许这个民族就缺乏信心和希望。我虽然离开讲台,但我并没有辜负你……

儿子的“没有辜负你”从文章里可以看出有两点:一是在儿子新装修的卧室里,许有恒老师眼前一亮——最显眼的是卧室里居然有一个书柜,而且摆满了书。有几套书是许老师多次流连书市而最终望着书价叹气而没有买下的;二是儿子谈了一个做中学老师的女朋友,读历史专业的研究生。

在这篇小小说的后边,我写了两句话:“清贫面对世俗的尴尬”;“精神文明(泛指文化)和物质文明(泛指金钱或者说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的,在符浩勇这篇小小说里,没有谁是谁非的判断,没有宣扬与鞭挞。他就是把现实(尴尬的、又和谐的)写出来,让读者走进这些人的内心,和他们一起面对尴尬,面对现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离不开那些安于寂寞而做学问的人,另一方面,也不能总提倡安于清贫而做学问。我们为什么不能给那些做学问的人提供一些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在更优越的环境里去做学问呢?

这也许就是这篇小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符浩勇的另一篇小小说《飘逝的紫围巾》我在年初阅读时就感叹不已。小人物的命运在强权(新贵们)那里,简直就如捏死一只蚂蚁那样微不足道。有时候,作为小人物,当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输得一败涂地。商贸局局长韩风出差回来给妻子买了一条紫色围巾,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妻子眼里,她对这件事司空见惯,对这条紫色围巾并没有感到欣喜和兴趣。作为清洁工的小卢因为韩局长曾经把过期报纸送给她而谢谢韩局长,“茶几上放着三个苹果”“苹果又红又大”。这一切是秘书告诉韩局的。韩局长就在心里感慨。当韩局长看到寒风中清扫垃圾的小卢时,“他看见她的脖子越缩越短”“她只好把衣领竖起来”“但衣领毕竟太短了,寒风一下子就把它吹到下去”。

“要是有一条围巾就好了。韩风突然想起妻子不喜欢的那条紫色围巾。”韩局长把这条紫色围巾送给清洁工小卢,完全是一种同情,况且他是拿妻子(新贵代表)所不喜欢的东西送人,说不雅观些,形同施舍了。但作为小人物(底层人物的代表)的小卢知恩图报,从老家给韩局长找来几斤野蜂蜜。韩局长说,一条围巾,不值得你说谢的。小卢的理解是,只是一条围巾,可它暖心。这一年冬天我都不会觉得冷。这是人间最纯洁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情演绎,说白了,是领导偶尔为之的善举让员工受宠若惊。

接下来的叙述,符浩勇把小说又推向另一种境界。世俗的、可憎的的世俗。这个人间纯情故事的表象被韩局的妻子看到,她的想法就上升到一种世俗的高度。一是找韩局理论那条遗忘了的紫围巾的去向,二是不动声色地“开”了小卢,打碎了小卢懒于生存的饭碗。

“次日,韩风没有见到小卢,而是另一位清洁工来单位清扫。快下班时,秘书对他说,事务局打来电话说,小卢辞职走了。据说她跟一个男的好上了呢——那条紫围巾就是那男的送的。韩风一听差点栽在地上”。

读者也差点栽在地上。哑然失语。这就是现实——一点怜悯、一点施舍却丢了懒于生存的饭碗。可悲的是小卢(底层小人物)到最后丢了饭碗都不知道她究竟什么地方出错了?究竟在什么地方得罪了谁?

符浩勇在徐徐推进的叙述里,为读者展现了各色人等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现实的丑恶和可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期推出的符浩勇第三篇小小说是《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同样是写知识分子的题材。民办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严格意义上说,不算知识分子——进了教室,走上讲台就是知识分子;走出教室,走进田野就是地道的农民。他们不吃财政,工资由公社(乡)、大队(村)上发,他们有土地,大部分有农民的妻子(丈夫)。在中国,四十岁往上的人,那个没有受过民办教师的启蒙教育呢?就是上了中学,也同样有民办教师在授课。

这篇小小说写李茂高中毕业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每次转正都没有他的份。当最后一次转正机会来到时,他一边在手机短信里关注转正事情的进展状况,一边还在稻田里帮妻子收割稻子。而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挣了钱,“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妻子的忙”的王详堂。一个是清贫的坚守,一个是放弃后的“暴发”。一边是坚守着的心灵安逸,一边是暴发户的嘴脸。在这篇小小说里,作者的爱憎分明,对心灵坚守者(民师李茂)的颂扬,对放弃者飞扬跋扈的鞭挞。正义和崇高永远不会落寞,也永远不会失去民心。看吧,那些李茂老师的学生——李记们,他们拒绝了王详堂“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的邀请,“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李茂的稻田里)。

“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钱,我们在放假前早就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

“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

“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多么振聋发聩的声音!李茂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现实是,李茂这次的转正又流产了,彻底的流产——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而且,这次没有转正的民师将被清理,离开教师队伍……

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纵观符浩勇的小小说,他总是把关注的焦点对准普通人群,对准生活在底层的平民。把他们的内心写得入木三分,把现实撕裂开来,让读者用心去体会、去反思。符浩勇的叙述是轻快的,是那种举重若轻的轻快——把沉重的题材写得轻松是功夫,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字数2680)

                         2011.9.14    

 【江东璞玉】,情感美文署名吴琼,故事报刊多用吴銎。男,1966年出生于陕西商洛。生于乡村,活于城市。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精短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作品入选《商洛文艺丛书-文学卷》。诗歌《再别安康》入选《94,青春诗历》,《独步人生》入选《世纪末――青年诗人330家》。2005年开始小小说(微型小说)创作,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选载、入选各种年度、权威选本。获第七、第八界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三等奖。出版诗集《爱的履历》、散文随笔集《半个苹果的爱》、小小说集《唱着生活的男孩》、《一里一里的阳光》、《一条自由飞翔的鱼》等  。          




     《唱着生活的男孩》、《一里一里的阳光》、《一条自由飞翔的鱼》、《半个苹果的爱》,有少量存书。喜欢的朋友添加我的微信18091463628(手机)


《鱼言鱼语微阅读征稿启事 

《鱼言鱼语微阅读》是一个推送精短美文作品的微信公众自媒体平台,欢迎各位积极赐稿!当前栏目设置有小小说,微(闪)小说、小小说(微小说)评论、散文、诗歌等。特别喜欢直抵心灵的文字。拒绝不疼不痒,大众化、公式化的文字。

  1,要求严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文字表达清新流畅,贴近生活。

  2,本微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删改的作者,请在来稿时注明。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文责自负。

3,请按照规定格式投稿。一律请以附件形式打包word文档(压缩包)发送。小小说(散文)三篇为宜,诗歌五首,同时附带作者简介1份、生活照1张。投稿后及时加编辑微信沟通。不按投稿规格的稿件暂不处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