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学易者之困惑

 随易谢贵文 2021-03-23

谢贵文口述      易劲松文字整理                                        

    易本为道,大之者推演天道地道,小之者推演人事卜占,世人吉凶祸福未定,以好奇之心窥探易道,心机智慧上层者修道,中层者修术。

学易的时间也不短了,先用上面类似文言文的方式做一个浅显的总结,以便后面记录接触的诸多学易的朋友对易学的困惑现象。

大多学易的人,有谋生所需当做一种谋生技术来学,有起初是生活困顿婚姻不顺的,先是在诸多易学群疲于奔命乐此不彼地拿着自己的八字或卦四处求测求解,遇到新手作为练手或者以谋生为目的而断其一二,然而总不能满意他人所解所断的内容,有天赋心性求知的,则会趋向进入自己学易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没有师父前人的系统引导下摸索学习,难免受到现有的一些资料误导,或者去观摩他人测断来推导学习,如此一来,就容易跟随大流,他人说对,自己跟着认同,还感激不尽对方慷慨地将自己的秘术传播出来。熟不知,不了解一个事情或者技术的时候,会当做珍宝来秘藏在心。如若已经了解明白,这些技术是建立在诸多基础以及个人心性智慧判断之上的,随时会依随具体事件而变化使用的方式。所以大多人把从他人视若珍宝的秘术学习后,又当做珍宝去秘藏起来,不轻易示之以人。当有某些观点认为所教学者没有教,自己推理出来后,更认为是秘中之秘,若自己也把握不定,则以此来做招牌传播他人,透过他人来做实验。如此循环,距离真正的易学大道愈来愈远。

于是乎,产生瓶颈阶段,需要突破的时候,学易者就开始困惑了。本来学易,是想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或者解决自身问题。熟不知却依然没有解决,反而无所适从,不知哪种方式技巧才是正确。

固执己见,没有去求证自己所学的是否就是大道,就固步自封,认为天下无人可与之匹敌,这是狂妄的,也是快乐的,起码这样的学易者,是没有困惑的。

困惑产生了,大抵有三种方式是诸多学易者选择处理的方向,其一,转向佛道修炼,认为易学已经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唯有佛道修炼,布施向善,就可以扭转自己的命运,这一种人的心性是宁静的,会获得更多的神秘知识。却不知,这也是归易的一种方式。老聃有言上善若水,止于至善。这个方向行不通了,就转向另外一个方向去承纳,未尝不是个好办法。依据个人心性的坚韧程度,或许还能从佛道修炼上获得突破的内容。这段文字只说明是流于大众的佛道修炼,高深的佛道内容是趋向于易的,而道家的内容更是与易吻合的,甚至是要用易学来解决修道的瓶颈。

困惑产生后选择处理方向,其二,是寻师访友,欲从其他门径进入易学门径,转向其他术数技术,对其他使用这些技术所显示出来的神奇大感惊讶,心神向往。如果已经有师门的,则可能会拜入多个师门。如果是心性叛逆的,则叛出师门,心里还会怪罪师父未曾教授真法秘诀,甚至是四处诋毁师门。如若能融合各家之所长,这是好事。如若此般心性没有改变,则再次叛出师门。如若具备天赋才能,或者可以更上层楼。熟不知,易本包容,易本在周围,何须四处寻找?学易若要能提升,首先是心性修为的提升,所谓道德或者德善二字罢了。唯有这般心境,才能静心,才能处下虚纳,易学的信息量极其庞大,庞大到无法想象,这是无法用固有的身心去承载的,必须要有虚纳的静心才能促使自己身心转化,才能接纳更多的信息。承载是有极限的,总会有无法承载的时刻。解决的方式是齐于易,与易相融合,你就是易,易就是你,无需去痛苦承载。齐于易,则需有易之天道天心,即能地势坤厚德载物,又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八卦阴阳流转,何苦是寻师访友所能给予的呢?如禅宗公案所言,你要我帮你安住你的心,那么你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安。又如大众所言,满世界去寻找快乐,原来快乐就在身边。

困惑产生后选择处理方向,其三,是放弃易学。这是很可怜的一种方式,也是很无奈的一种选择。老聃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易本是道,学易比学道更难。学道虽然在学习修炼同时也需要学易,此时学易的作用是帮助修道。正本学易,是用修道来参证易道,学易与修道同时进行,犹如阴阳两仪,彼此平衡旋转,不分彼此,相互提高。下士之所以闻道大笑之,是因为看起来道的表面如此简单,如此不值一笑。道又不可言传,只可修炼体会。心不与道齐,道则远离你。道,用佛家所言,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夺不予,你要,他就给你,你不要,他也不会生气。所以道家用四个字面对这样的情况,顺其自然。

看到诸多易友孜孜不倦日夜苦读易学相关资料,虽然获得了不错的知识,但是却弄得身心疲惫,还有更多的是拜师学习,花费不浅。名师易求,而明师难寻。既是寻到明师,却不知明师所部署的学习策略是以易之本心来教授,必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了。心性不定者,则认为师父刻意为难,却不知这是阴阳的两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易可易,非常易。其实,这还有一字之差,概念已经是差之千里。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易可易,非恒易。并非是师父不教授,而是心不与易齐,如何能体会师父易学之概念?这是择师的困惑,大多拜入师门后都会或多或少在心里产生对师父不满。

话说回来,既然拜师了,那么这个师父如果道德易技高超,如果对徒弟负责,基本会是选择上面的方式教授,如若此关不过,就算寻再多师父,也始终无法突破易学的这道最薄的门槛,之后的门槛就更不用去突破了。因此大多师父会在这个阶段剔除了大量不合格的弟子。

或者,我本不该泄露太多易道的关键问题,前面所述都是我个人的观点,易道隐秘,我或者是不该这么去泄露的吧。易道的作用太大,不仅仅是小至生活,观诸多大众熙熙攘攘,看大众甚至我自己,也在易道的洪流中逐浪起伏。易道最隐秘的地方就在最浅显的地方,还是老聃的那话,下士闻道,大笑之。因此,哪怕说了这些不该说的话,我想,能理解的人不会多,哪怕你能理解了,勤而修之,那也对我没有任何争夺,要是有用,就拿去吧。

随易批阅;易之理,博大精深,深奥之极,只可心悟,难以言表,大知乾坤三元九运,小释世间一草一木。我的总结是六个字;《易,不易,易中易。》。

有错不知是水平问题

知错不认是态度问题

有错不改是素质问题

知错故错是本质问题

有德无才者安也,无德有才者险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