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条大路通万庄

 乡土大河南 2021-03-24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三条大路通万庄



作者 | 王春兰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现如今我回万庄,车过盛庄口就开始纠结,走哪条路进村呢?有时候我会查、查、查十八,查着谁去谁家!这不,这次选定的是中间这条路。沿着直溜、精窄、坑洼的土路向前走,仿佛走在历史的风烟里,无数往事的记忆纷纷扰扰。

打我三、四岁记事起,自古万庄一条道。这就是贯穿村中间的这条路。“咯咯铛铛”的铁轮牛车辗过来轧过去;那肩挑背扛的乡亲们走出去走回来;那晚归的牧童,领一只白底黑花的小柴狗,赶几只时而追逐,时而长角互抵的“山羊猴”,“咩咩”欢叫着,不紧不慢地走,偶尔还被路边草丛里的“老扁担”(一种带翅昆虫)所吸引,任凭羊儿在灰白的土路上,洒一串串圆溜溜的黑音符,谱一首有声有色的歌谣。

那时的乡亲们稀罕地、肯吃苦、不惜力。麦子种上,再把地头(尽可能侵占些路边)刨刨种上横头,尽可能广种薄收,那怕是种一葫芦打二瓢。

人们走在这路上,一不小心就被麦芒牵了衣,让葛巴草绊了鞋。孩子们常常被蝈蝈、蟋蟀婉转悠扬的鸣唱勾了魂。

记得十岁那年,班主任侯老师带我们去店儿街参观“突实”冒黑烟的化肥厂。那时根本不懂什么叫环境污染,常识课本里刚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对那突突的黑烟不烦,反而非常自豪和喜欢。

我兜里揣了二个煮鸡蛋,妈还给了五分钱。就是在这叉路口,我挣脱妈的手,蹦跳着加入欢乐的队伍,一串子下东北:梁杜庄、葛庄、代营、燕其营……

那时,村子里的大人们拉满布袋麦子去桥头街交公粮,背着孩子们捡的红薯皮去赊旗酒厂换零钱。

那时候,这条路就通罗马,走在这条路上,就有希望走到精彩的天堂,这条路一头连着故乡,一头通向我的梦想!

再后来出村的碾盘桥塌了,那村口总窝水,不好走。乡亲们适应能力强,就选择了从村中间向北里巴地有一条新修的土路,还有支渠,来来往往就走在这条新路上。荒草悄没声息地侵占了本该车来人往的路径,萧索了村庄的生机。原来的路就像落魄的人家,冷冷清清、萧条得紧。

那时候乡村没有秘密,吵架也大声。“没面咋做饭?”“鞋破里太快了,打个铁掌得了。”“上啥学哩,一块多钱去哪儿整。”“馋死你个丫头片子,又偷吃你奶药的黑糖药引子。”就连谁家轻易摊一回煎饼也引来半村子的议论纷纷:“又是谁个不会过的懂吧,懂净了喝西北风。”

而妈总是房檐下挂满了包包子,不是野菜就是中草药,用来救急。这些东西都是鲤鱼沟或东西大路边的沟里出产。记得总是拿个铲锅刀,猫着腰在沟里转悠,一会儿就能剜半筐子。妈总嘱托:“撇个根,来年还发。”妈总是虑后。

筐里收成差不多时,抬头一望,到肖庄了。那时候这条路的终点是桥头街。过肖庄、走张营、经过高黄庄,桥头街庙会上哐哐,嘚嘚哐,咚咚锵的响声总扰得我抓耳挠腮!

七五年的时候,乡村行政区划调整,我们由原来的桥头公社归入大冯营公社。这时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乡亲们就响应党的号召,深翻土地,广修水利。就连现在偶尔还能遇见书写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标语。那些标语都是历史的烙印,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记载着人们战天斗地,战胜自然的雄心壮志。

自从肖园、侯庄、后赵庄之间建公社,我们再赶集上店就去赵庄。让人望着惊怵、肃然的张家坟园旁本没有路,硬被乡亲们走出了一条路。

再往东出村,也不常走村中间的路了。一是碾盘桥塌了,窝水,难走;还有就是碰见人多,“大妮回来了”,“上家坐一会吧”!“你爹妈不容易,常回来瞅瞅。”乡里乡亲的,大家都对爱读书的孩子爱见,老远看见就招手打招呼。乡音亲切,乡音温暖,可说话多耽误时间。说话误时,总赶不上车,后来就从后地走。

后地先修了支渠,还安了闸门。我总是急匆匆地赶路,“妈别送了,末班车三点。”妈总是“秋天莫贪凉”,“五谷杂粮、家常便饭最养人”,“霜桑叶、野菊花熬茶清热气”……

我们不再去桥头街交粮,而改成去大冯营。没人捎脚,每次都自力更生。

过去走到盛庄口,打上桥头到社旗的车,再坐车去远方。那时候只觉得盛庄口的闸门特高,路东金恩的烧饼摊,路西松贵的小卖部,都是歇脚的地方,也打发了许多寂寥的时光。

再后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大批西三县(淅川、西峡、内乡)乡亲们,背乡离井移居他处,为国贡献。万庄的东南角,拔地而建的是向阳移民村。从村东北的小桥上,向西延伸的水泥路,经张家坟园旁,交上大冯营的路进村,这是进入万庄的第三条路。

这条路,比中间那条老路宽敞,可容两车交汇;比最北边那条路平崭,硬化过的,雨天少泥泞,晴天又不起灰尘。这路上天天有汽车喇叭的轰鸣,电动车、摩托车的欢唱,自行车洒一串铃声,往来的行人也笑意盈盈。

全国脱贫的日子里,我的万庄也旧貌新颜,焕发生机。往来于这条康庄道上,我的眼里溢着笑,我的心里装满蜜。万庄,您的每一片叶、每一棵草都是风景,您的每一垄田埂,每一条路都写满故事。读您,千万次不厌!

此刻,我又走在回老家的路上,车子在平展的柏油路上疾驶,暖阳下,道旁田间麦苗青葱如染,菜花鲜黄欲滴,路边的白杨争先恐后地向后退去,我决定从中间这条路进庄,捡拾些记忆的碎片,留住那总也写不完的乡愁!

作者简介

王春兰,社旗县大冯营镇万庄人。幼时家贫,右手握锄头,左手不释卷,学习机会格外珍惜。及长从教,春风化雨,三十七载,辛勤耕耘,不问收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闲来写写小文,抒抒情怀,且行且歌,岂不快哉!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