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置身于宁静 2021-03-24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生平

在1883年出生于奥尔登堡的小家庭的雅斯贝尔斯,他的父亲是法学家。自幼对哲学感到兴趣,但因父亲的法学专业影响而入读大学的法律系。他自己很清楚自己不喜欢法律,于是1902年转读医学。

到了雅斯贝尔斯1909年在医学院毕业,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当时艾米·卡普林已经在那里工作。雅斯贝尔斯对当时的医学界对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满,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学研究。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学得到临时心理学教师一职。后来,转为长期聘任,从此不返回临床工作岗位。

40岁的雅斯贝尔斯,从心理学转投到了小时候喜欢的哲学,并且扩展到精神病学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名。1948年雅斯贝尔斯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工作。他在哲学界中仍然表现突出,直到1969年与世长辞。

他还有许多作品

《这个时代的人》1933年

《时代的精神状况》1931

《尼采》1936

《存在哲学》1938

《哲学入门》1950年

《什么是教育》

《大学教育中的自由》

《大学之理念》2007年

《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2018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1991

“出口转内销”的教育名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被认为是雅斯贝尔斯所言,且出自其著作《什么是教育》,广为流传并被经常引用来阐述教育。

经过陈俊一、裴伟的初步考证,这句教育名言并非出自雅斯贝尔斯,而是“出口转内销”。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们只有通过个人的独特体验,才能回答关于个人本质和存在本质的终极问题。雅斯贝尔斯1883年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城,童年时代在佛里兰岛的大海边度过。宽阔而清洁的海滩、辽阔而壮美的海面及其各种生物,令他如醉如痴:“大海就是不言而喻的生活背景,即无限的当下。波浪无穷无尽,没有一种波浪同另一波浪相似。”要想走近雅斯贝尔斯,恐怕必须跟着他去看看大海,观观潮汐,听听涛声,望望明月……

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论述主要在《什么是教育》和《大学之理念》中。

他眼中的教育,指向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只有“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条件”。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有教养的人”。这种人的高明之处,是能将观念的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整体。

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什么是教育

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要对世上所犯下的一切罪恶负责,除非我已经竭尽所能,甚至牺牲生命来阻止它。我是有罪的,因为在罪恶发生的时候我活着,并且还会继续活下去。因此在所发生的一切罪恶中,每一个人都是同谋共犯。---------悲剧的超越

更新于 2020-05-08
打开美篇查看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