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什么是教育?

 老沔城人 2020-04-29



【教育读书】

什么是教育?

作者:王晓波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什么?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多少人回答过这个问题,多少人追寻着这个问题……

    教育、专家学者,文人志士,政治官员,社会人士,对这个题,都有其自己的想法。而真正需要思考问题的则是我们一线的教师。

    教师是跟学生直接接触的,是教育理念最基层的实施者,我们对教育有怎样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国家、民族、未来人类……



    从小我就有个教师梦。

    在本科读师范之时,我感性地天真地热爱着我将要从事的职业,哦,不对,应该是我一生的事业。

    我深信: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蜡烛,是园丁,是人梯,是摆渡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情逐渐有了理性地思考,现实的不对称性让我失去了平衡感,新的价值观念让我不得重新思考。

    教育是什么?教师又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身份?

    网上有流行:教书是一场暗恋,有时候花费心思去爱一群人,最后却发现只感动了你自己。心酸中透露着无奈,真相背后的悲剧。不对等的爱和付出,有心和无心的错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们一直坚守的只是我们内心所构筑的一种遐想。

    海德格尔曾说,以什么为职业,在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寄托。

    在没有进入体制之前,我读研究生了,似乎可以用这段时间来汲取历史上思想大家的营养,溯源自己的思想源头,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用理性来思考我将要面对的教师身份,所面对的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的教育观点

    《什么是教育》是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名著,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

    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我们今后继续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很有启发、借鉴意义。

    其中,这本书中最让我震颤的几个关键词是:灵魂、唤醒、陶冶、交流对话、自我成长、精神成长。

    (一)唤醒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在开篇就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是他们自由成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他对教育的描述反映出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灵魂铸造功能的融合,这种灵魂的铸造是以自由天性为基础的:“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相对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

    因此,精神性成为雅斯贝尔斯强调的观点之一。“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因此,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被灵魂所接受”,否则出现外在强迫教育,则“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即生成”,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最终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雅斯贝尔斯极力反对教育死记硬背与机械授受,抨击现实教育中忽视人( 指学生)、压抑人的现象,呼吁教育改革,实现人性回归。雅斯贝尔斯声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条件。”

    教育的方式是启迪,也就是唤醒。雅思贝尔是认为“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因此他认为:“教育的原则, 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唤醒人的潜能,唤醒他人的信念”,“唤醒人的潜能,唤醒自由精神,唤醒我们来自历史性基础的深沉感,保存传授的内容。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启迪学生自己之精神,点亮其内在的信念,唤醒其历史积淀。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流动到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每一个灵魂之间不存在差异,但是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推动着灵魂的觉醒。

    因此,教师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意义——唤醒灵魂而工作,他需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生的成长——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服务”。

    唤醒学生,激活生长,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精神生活解放,把学生的生成看作永远的耗散开放状态,通过学生内在性觉醒,满足学生潜在的教育需要,有效触动学生的生长。



    (二)陶冶的教育

    陶冶教育在《什么是教育》中所占的篇幅比较大,在十三到十六章中都有论述。“陶冶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可见,陶冶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陶冶教育呢?陶冶教育的内容是“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精神生活的陶冶,以及参与人类每一时代都具有创新内容的历史传承之中。”

    “陶冶是全面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

    因此雅斯贝尔斯提倡的陶冶教育是全面的发展的教育,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陶冶的知识却能改变人,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陶冶并非仅仅要发展自身固有的天性,而是要获得历史性。不可否认,在陶冶的过程中观念和想象得以实现,但陶冶首先是以伟大的人物形象,图片的深刻直观来充盈人的灵魂,在一目了然的排列顺序中,陶冶即是传承是直观的规则直接呈现。”陶冶教育重视历史性的发掘,重视直观形象性。

    雅斯贝尔斯按陶冶教育功能的不同,分为自然科学陶冶和人文科学陶冶。前者经由观察和实验与自然实物接触,是现实主义陶冶理想;后者即为人文主义的陶冶理想。

    自然科学的陶冶教育价值在于精确而实际的理解训练,它的内涵和结果不重要,但是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则具有陶冶的价值。这实质上是指理性的陶冶。它是“通过具有一定质量的培养过程,扩展意识就得到了陶冶,其中人们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是仅仅获得具有内涵的知识”。

    因此,在自然科学的陶冶下人们培养了清晰开放和公正的意志,“理性的陶冶过程在个性回到自身中赢得了存在客体的整个广度,个体将自我心灵深处无限地敞开,出现在澄明的存在中,这是不可逆转的清澈透明。”

    这种潜移默化的陶冶对儿童来说将作为一笔精神财富伴随他们一生而受用无穷。

    (三)对话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止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一是经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

    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

    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

    这两种教育的方式都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极力倡导苏格拉底式教育,认为它适合于“全人的培养”。

    雅氏反对用强迫的方法逼学生学习,强调“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应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雅斯贝尔斯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

    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认为它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复思考的习惯”。

    雅氏坚信:“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第一,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理解力、思考力等能力。

    第三,应该提倡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认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彼此间可展开积极讨论和交流。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在自我生成的过程中,要经历三种过程:自我训练、自我教育和与自我敞亮交往——对话。

    雅斯贝尔斯对上述三种生成过程评价认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雅斯贝尔斯的对话是一种基于平等主体之间,共同同追求真理的活动,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对话”也许更多是一种教育方式,但在交往与对话为主流的今天,“对话”已越来越多的被理解为一种存在的状态,成为师生、生生多方倾听、感受、领悟着的存在状态。

    雅斯贝尔斯使“对话”由教育思维方式转向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这种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对于们理念变革“主知主义教育观主导下,我们先是将教育理解成学校教育,而后又将学校教育窄化为课堂教学,进而将真理理解为接受”,而今在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影响下,蕴含“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对话式教育走向了前台。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对话,使富有丰富个性和内心世界的主体间通过对话和交往,获得“真理的敞亮和精神世界的升华”。



    (四)精神成长的教育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

    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雅斯贝尔斯非常重视自我教育,他认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与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的强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人,只能自己改变自己,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

    之所以重视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

    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下去。

    二,《什么是教育》的评价与思考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其《什么是教育》具有非常浓厚的存在主义意味。他在当时所处的教育的大背景下,结合其存在主义哲学观,比较辨证的批判了当时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作者反思教育的是从“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作者在开篇就确立自己论事的核心内容。

    教育中最关键的是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他在学生中所发生的作用是极大的,同时,他在教师里有对自身负责任的自由。

    “对教师的重视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全在于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名族的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因此,他提倡尊师重教,“教育革新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以提高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教育的伟大性和它在国民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来获得声望和影响力”。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反思的过程是辨证的。雅氏教育思想以培养人的精神世界为中心重视对人的存在、精神性的发掘,针对过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知识堆积而提出了人的价值诉求。

    但在其论述过程中并没有丝毫的偏激,他丝毫没有贬低理性的力量,没有排斥科学知识对人的陶冶作用,而是从人的完整性精神角度,从人本主义的立场看待教育。

    “我们不要混淆技能的训练和唤醒真正人性的工作,两者都是必要的,但是技能训练必须在人的领导下进行,或是重新归属于人的控制。”

    他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反思当今的教育,在西方他重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式,在东方他欣赏孔子的礼乐教育,他希望将历史上人类精神的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但是在论证陶冶与古代文化的中,相比较于古代文化,各民族的历史都是次要的,而且他所说的古代文化则是希腊文化,古代希腊人文主义,并不包括东方古代文化,这些就是其视角的历史的局限性。

    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上帝”不是无所不能外在于人的信仰实体,而是人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最完满追求,是在历史形成中的最高总体性。因此,真正的人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组合,即“全人”。所谓“全人”就是所有方面完满发展的人。他又称这种人为“有教养的人”。

    “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人”,而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

    三,什么是教育的当下思考

    还是引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

    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的人来说,喜欢对教育作出如此富有人文内涵和诗意气息的阐释。

    这是一组比喻,一组排比,更是一首诗。



    教育是人文的,诗意的。现实中的教育是功利性的。现代科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教育成了成了逐利的敲门砖。

    教育只是意味着一张成绩单,一个分数,一个排名,一个升学率,学校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同类产品的工厂,学生是生产线上仍人摆布的产品,分数是产品的标签,老师则是这个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不断的为生产规则的产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就在这样在冷冰冰的机械的环境下日复一日的进行着,没有了思想交流,没有了灵魂的对话,更失去了人文的关怀。

    教育是自由的。

    云在天空中是多么自由。教育就是那些飘荡在天空中的云朵,云朵轻轻地推动者另一个云朵说:“我们就是自由,我们就是被给定为自由的人”。

    可是现在我们却不是自由的,我们关闭在狭窄的监狱似的校园里,那里竖起了围墙,我们只能在墙内仰望天空。我们被控制,我们被规训,我们被束缚,我们被禁止,我们被强迫,我们无法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亲近大自然,去空旷的场地玩耍,我们只能坐在书桌前埋头对着作业,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被关进培训班、补习班、兴趣班。

    教育是轻柔的,温柔的,缓慢的过程。教育就像夏夜里的一缕清风,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树与树之间发出婆娑的沙沙声,那是孩子们内心的低吟和轻唱。教育是缓慢的,闲暇的过程,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大家吕叔湘曾做过一个比喻:“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也是如此,是一个春种秋收的过程,是缓慢的按照自然规律自由成长,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拔苗助长。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着实是一个伪命题。

    在充满着竞争的社会中,家长们也开启了最早竞争模式,把起跑线越来越往前拉,幼儿园就开始识字背诗做数学。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累死、病死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的竞争,对刘翔来说是分秒必争,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家都知道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终点,过早透支体力就会是这种结果。

    教育是对话,是交流。你是一棵树,我也一棵树,你是一朵云,我也是一朵云,我们相互交流,在交流中传递着彼此的拥有。我们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身心敞放,相互平等。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唤醒,一种启蒙,一种打开,一种点燃。

    教育的核心是灵魂。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