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大讲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有人说,人生在世,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不是说不必奋斗,不必努力,说的是不必太介怀。

      那么,何谓生,何谓死呢?不妨先来猜猜看,下面两个甲骨文,哪个是生,哪个是死?

vs

      留个不是悬念的悬念(因为我想大家一眼就分辨得出),我们先来说说生死与泰山鸿毛的关系。

      秦皇汉武,是中国古代史上常被人并称的两位。原因无他,想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打退匈奴……相较于后世其他皇帝而言,虽然穷兵黩武的名声是跑不了了,但也真的是拳头很硬。古代中原地区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往往妥协求和,同时还要搭配岁币与和亲,真可谓里子面子都没有。但秦皇汉武却不同,尤其是汉武帝。后代文人遥想将星云集的当年,忍不住豪情万丈,吊古伤今。譬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就有两句流传于世: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的飞将,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李广。看过《水浒传》多少会对108将中的花荣有点儿印象吧?花荣绰号小李广,突出的正是他卓尔不群、百步穿杨的射箭功夫。由此也可见得李广之声名。不过今天要说的是李广的孙子,李陵。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令李广利与李陵带兵出征匈奴。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夫人又是哪位?有诗云: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倾国倾城就是这么来的,描写的对象就是这位李夫人。这样就不难想象,汉武帝对这位李夫人会宠爱到什么程度。

      派自己的大舅哥带兵作战,一方面是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想助他获得军功,好名正言顺的封赏。不料,这次出兵攻打匈奴一败涂地。不仅如此,因为李广利指挥失误救援不力,导致李陵全军覆没,主将被俘。

      随后,汉武帝将李陵的母亲与妻子儿女接到京城;很快就听到一个坏消息:李陵投降了!朝中大臣纷纷指责李陵,汉武帝更是恼羞成怒,想要杀掉李陵全家。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是对的,汉武帝向太史令司马迁询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司马迁与李陵,不过是点头之交。

      司马迁仗义执言,认为李陵孝顺母亲,爱护士卒,为国尽忠奋不顾身;更何况当时李陵只有5000士兵,深入匈奴腹地殊死搏斗已经十分不易。他不可能投降,即便投降也一定是想着日后立功赎罪报效朝廷。

      汉武帝听了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是在暗讽李广利没有出兵援助,就将司马迁下狱,准备治罪。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杀死了李陵的母亲与妻子儿女。

这时,司马迁面前有两条路:

其一,等死。其二,赎命。

      当时朝廷有规定,犯了罪可以花钱消灾。可惜的是,司马迁并没有那么多钱来买自己的命。有没有比死更让人恐惧不愿意选择的刑罚?——也是有的......此时,他仍有两条路:

其一,等死。其二,腐刑。

      “腐刑,说白了就是阉割做太监,这对于古代士大夫阶层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的最高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有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现在司马迁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只是即便他选择生存,看起来也是毁灭的一种。

      即便不熟悉那段历史我们也能知道司马迁后来的选择:他选择了接受腐刑。于是就有人来写信指责他,认为士可杀不可辱,他的选择用有辱斯文来形容都不够。司马迁掷地有声的给出了他的答案,成为流传至今的对生与死的哲理思考: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人生一世,难免一死,泰山鸿毛之别,关键在于为何而死。若是没有正在编写的《史记》牵绊着司马迁,他定是慨然赴死。凝聚着父子两代人心血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司马迁活下来的唯一心愿。我们很庆幸:他选择了腐刑,给我们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让我们对截止汉武帝之前的三千多年前的历史,有迹可循。这就是司马迁,面对生死时的选择。

        “,《说文解字》释之为进也,意思是发育生长。从字形来看,犹如草木破土而出,欣欣向荣,是令人神往……

      “,《说文解字》认为是澌也,人所离也,表示人的灵魂与躯体分离,耗尽最后的生气。固然是令身边人伤痛欲绝、悲痛万分的……

      但看李陵和司马迁的选择,我们似乎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去判定生有何欢,死有何惧。不过,从的字形之中,我们倒是不难发现古人对逝去的人,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孔子有一位高徒,后人尊称为曾子。他曾经说过一句话: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重地举行丧礼,虔诚地进行祭祀,如此一来,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

      丧事,是为故去的先人举行的仪式。那么,本身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丧,亡也。这里的,并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亡命天涯逃亡之意。解释为逃亡时读作四声,即:sàng。今天我们在用到这个字时,往往更多用的是沮丧意,譬如说当下流行语:

小确丧

      意思是生活中,确定会发生的、不太重要的、令人沮丧的事情。其实,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又何必过分追求完美呢?人生就是因为不完美,才有了更多期待吧。

      说到丧礼,古人以什么为标准来操办?或许古人对的不同称呼,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电视剧里我们经常听到,陛下驾崩了,也就是皇帝去世了。所以,关于去世这件事,天子称之为驾崩,或者干脆用一个字来表示。

      《说文解字》:崩,山坏也。

       崩,就是山体滑坡、山体塌陷的意思。

      古代很注重避讳,陛下,就是台阶的意思;用山体滑坡来指代皇帝驾崩,符合礼制。

      还是在电视剧里,我们是不是也能听到太后娘娘薨了?意思是太后娘娘去世了。在古代社会,太后称之为千岁,差不多等同于诸侯。故此,诸侯去世,称之为

      《说文解字》:薨,公侯𣨛也。

       薨,周代以来,诸侯去世称之为薨。

      诸侯手下有大夫,比如屈原之于楚怀王。屈原去世,称之为

      从甲骨文字形中我们大概看得出来,应当与有关。

      《说文解字》:卒,隶人给事者衣为卒。

      卒,是古代衙门中的隶役穿的一种衣服。之前我们分享隶书时曾做过说明,这些人的地位是不高的。

      相较于天子诸侯,大夫的地位,当然是要低一些了。

      再低一层的,也就是古代从政的读书人。他们去世,称之为不禄。众所周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诸侯也有自己的封国,大夫也有自己的封地……读书人从政,也就是有俸禄罢了。去世之后,不再发工资,所以称之为不禄

      但最初却不是俸禄的意思,《说文解字》:禄,福也。

      最后就轮到普通百姓了。普通人去世,也就称之为,没有任何修饰和避讳。

      崩、薨、卒、不禄、死,这些不同的称呼,真实地反映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可尽管森严,也并意味着不会被打破。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就记载着陈胜吴广起义前说过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封建社会中司马迁能说出这样的话,史官秉笔直书的勇气再一次展现出来。更何况,称呼不同又如何?面对生死,王侯将相,贩夫走卒,都是一样的吧!至于生死的意义,更不是等级所决定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