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的成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老刘tdrhg 2016-08-30

《史记》的成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史记》,中国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没有之一,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先生盛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记载了上起神话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将这段历史很好的串联起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由于它客观严谨,史料翔实,可信度高,一直是史学家研究这段历史的首选参考资料。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记历代帝王政绩)、世家三十篇(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七十篇(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表十篇(大事年表)、书八篇(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最初是没有固定书名的,称为“太史公书”,或者“太史公记”。“史记”一词最初是史学类著作的统称,从三国时代开始,“史记”一词逐渐由统称演变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几乎全由司马迁一人撰写而成。很难想象,在经济和通讯不发达、政治氛围压抑、资料相对短缺的汉代,靠一人之力要完成这样的鸿篇巨制,得具有多么丰富的学识,得查阅多少的资料,得游历多少的历史遗迹,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得具有多么坚韧的毅力啊。

《史记》的成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具体生卒年不详,姑且采用这种说法),字子长,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另一种说法是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先祖曾有多位担任历朝历代的太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年间任太史令一职,父亲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巨大的。等司马迁十几岁离开老家来到长安父亲身边后,父亲指示他出外游历,遍访名山大川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为以后史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史记》中多处都有提及。

年轻时候的司马迁有自己远大的理想,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从《太史公自序》里面可以看出来:“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诸葛孔明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而司马迁是自比于周公、孔子!游历回京后,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得以出任郎中。因为在长安任职,加之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洒脱的个性,司马迁认识了许多贤能之士,包括贾谊之孙贾嘉,公孙弘,樊哙之孙樊他广,冯唐之子冯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壶遂,杜陵苏建等。而对司马迁影响最大的当属大名鼎鼎的董仲舒和孔子的后人孔安国。董仲舒的“公羊学”深刻地影响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思想及道德标准,而孔安国主要影响了司马迁考信历史的方法。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一直以梳理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补充这段时期的史料为己任。春秋战国以来,由于诸侯连年征战而导致史书丢失、记载中断,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得不到记载和传播,他感到十分不安。怎奈天命如此,事业未竟而司马谈中道崩殂,弥留之际,他把自己的理想传给了司马迁。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一职。正式开始为父亲和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开始创作《史记》。《史记》的成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司马迁之父——司马谈

由于家学渊源,加上司马迁自己学识和阅历丰富,太史令是当时掌管史籍文献的官,有权利调阅珍贵的皇家图书,司马迁所受外界的影响较小,所以,前期《史记》的创作应该还是比较顺利的。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差点让伟大的《史记》流产。

李陵是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达到了八万之众,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之后,汉武帝勃然大怒,要诛灭李陵全族,群臣也借机进谗言声讨李陵,只有司马迁挺身而出替李陵说话。《史记》的成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李广之孙——李陵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面是这样说的:“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原谅我引用这么长一段,但是非如此不足以说明司马迁正直的人品和客观的态度。

这一段大致意思是说:我与李陵同朝为官,但是并不是很熟,然而我观察他平时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事,忠孝俱全,有国士之风,不像是那种会轻易投降的人。他率步兵五千深入敌境,打得匈奴落花流水,毫无还手之力。匈奴出动倾国之兵,以左右贤王为首领,将李陵团团围困,李陵最后矢尽粮绝,士卒死伤殆尽,尚且还孤身而战,最后力竭被俘。他没败的时候,大臣们交相称颂,现在兵败被俘,却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我认为李陵虽然被俘了,但是他的功劳也足以抵得过罪过,而且他是想寻找机会重新报效朝廷。

《史记》的成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汉武帝刘彻

然而,随着公孙敖奉命迎回李陵而未能成功,反而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灭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死刑,司马迁本可以像一个有气节的知识分子那样大义凛然,慷慨赴死,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然而,司马迁身上背负着父亲的遗命和自己的理想,他认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身在囹圄的司马迁内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不能死,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一定要活下去,去完成父亲的遗命,要是我现在死了,那就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亲。当时的刑法有一个规定,被判死刑的人可以选择接受腐刑(即宫刑)来代替死刑,但是受腐刑的人不仅身体痛苦,而且精神受辱,“最下腐刑极也”。这时的司马迁只能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来勉励自己。他毅然选择了腐刑,“就极刑而无愠色”,为的就是保留自己的残躯来完成《史记》的撰写。

受完腐刑出狱后的司马迁虽然仍担任太史令一职,尊宠依旧。但是这件事对司马迁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打击,按照古人的观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毁”,他已经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甚至是一个不孝的人,他的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史记》的撰写上。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他的鸿篇巨制——《史记》,达成了父亲的遗志和自己的理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然历史上对司马迁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有理由相信,完成《史记》的司马迁已是油尽灯枯。

《史记》的成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汉宣帝刘询

成书后的《史记》并没有马上公诸于世(个中原因可想而知),直到孝宣帝(刘询)时,政治相对开明,才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公布出来而开始流传,但是有的篇幅已经被篡改过。别的小编不敢说,《武帝本纪》肯定不是出自司马迁之手,读完通篇都是些求神问卜之事,几乎没有政治军事大事的记载。东汉以后,陆续又有残缺,经过后人的不断增补传抄而流传下来。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史记》,不知还有多少是司马迁的原著,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老规矩,附上一上联:以一家之言流芳百世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添加微信diwuge666,附上下联和发文日期,有红包领取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