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锐思雅言】详解积善之家,溯源《了凡四训》(二)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这个说法早已被广泛接受;但如何做好启蒙导师,却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更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觉悟与能力。在这一“职业”上,先贤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范例,譬如《袁氏家训》。
德行操守的培养,感恩之心的保持,是袁氏子孙的开蒙第一课;及至成年,人生与职业的规划,则是父亲在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另一种教诲。当袁颢[hào]十八岁时,父亲又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论古今,“学而优则仕”是最为常规的想法;为此,当袁颢年满十八时,就向父亲表达了迈向科举仕途的想法。但父亲却一反常规,提出了“为良民”才是最合适的“职业”。至此后,袁颢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要求自己三个聪慧绝伦的儿子也安于“良民”之职。
何为“民职”?袁颢如是说: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良民之外,为了生存也需要有更具体的职业。袁颢在《家训》中列出了“士农工商”这四种古代最普遍的职业选择,并逐一分析了自己可能的选择:父亲不同意从政,自身体力怕也无法胜任务农的工作;唯有悬壶济世,最符合“仁义”,“资生而养家”之外,更“可以施惠而济众”。怀着这样一颗仁心,袁颢对后代子孙、也是对后代从医者,从医生的学养德操、言行举止等方面,提出了十点“职业要求”。——其实不仅从医,各行各业皆可资借鉴。
 


“医之志”,从医的重要基石。
秉持“慈悲恻隐之心”,发愿“誓救大地含灵之苦”,在此之上,“尽心殚力”。
“医之学”,从医的知识储备。
对于天道变化之规律,“无一不精”;对人体经络、五脏六肺、四肢百骸,“无一不彻”;对昆虫草木的性情与气温,“无一不畅然”
“医之识”,从医的天赋素养。
医生用药“如将之用兵”,需要随机应变,更需要专注如一。想要拥有这样的天分,正应了那句“嗜欲深者天机浅”,非“恬淡无为”者不可得。

 

“医之慎”,从医的敬畏之心。
弹指之间,医生掌握着人的性命生死,不可不慎:“不可好奇而妄投一药,不可轻人命而擅试一方,不可腾聪明而遽违古法”
“医之养”,从医的心境涵养。
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即提出“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对医生而言是“四体常和”,“元神常寂”的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在悬壶济世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
“医之术”,从医的技能训练。
高妙医术的获得,自身天赋禀性固然重要,“务求明师指示”,也是重要的途径。
“医之量”,从医的胸怀境界。
围绕医生而产生的各种争议,甚至“伤医”、“辱医”事件;医生之间因医术与病患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利益之争,无论古今都不鲜见。为此,“彼以逆来,我以顺受,处之超然,待之有礼”,海纳百川才能成就无上医术。


“医之言”、“医之行”,“医之守”,从医的道德底线。
综上而言七则,袁颢犹以为不足;故此,在结尾处从言谈、行动、逐利三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劝勉:言谈论调不可不慎,礼义廉耻不可不行;至于利益,医虽为养家,尤须以不贪为本”。
 


《民职篇》结尾,袁颢记述了自己无论面对病患还是家属,都自觉承担着风俗教化的责任,传递着孝慈忠悌的理念。——“非有益于人,未尝启口”,你我又何尝不当如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