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常印象”—黄建兵作品展在方圆美术馆隆重开幕

 阿特网 2021-03-24

2016年10月1日下午, “非常印象”黄建兵作品展在798艺术区方圆美术馆隆重拉开帷幕。策展人邵琦,学术主持彭锋,艺术评论家杨卫、王端廷、殷双喜、王克举、艺术家闫平等嘉宾数百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对黄建兵系列作品“非常印象”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黄建兵老师近一两年的一批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黄建兵与殷双喜、彭锋、杨卫、王端廷、王克举、闫平、邵琦等嘉宾合影



艺术家黄建兵与彭锋


策展人:邵琦


著名艺术评论家:殷双喜


著名艺术评论家:杨卫


著名艺术家:闫平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彭锋

看到黄建兵的“非洲系列油画”,让我感到意外的,不是它们所传达出来的原始激情,而是它们居然符合我们对非洲的想象。尽管今天已经有不少中国人在非洲旅行甚至长期生活,但是大多数中国人仍然是凭借图像、文字、声音等符号去想象非洲。事实上,我们这些从未去过非洲的人,总在期待自己的想象被证实或证伪。当我们的想象被证实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当我们的想象被证伪的时候,它所激发出来的新鲜感也令人兴奋。
时至今日,日益发达的摄影和摄像技术,让非洲已不再陌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今后真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但是,我们今天关于非洲的想象的核心部分,似乎不是来自风光照片或者纪录片,而是来自艺术家的创作,毕加索和高更等人对非洲和南太平洋岛屿的风土人情的描绘,成为我们想象非洲的基本图像资源。黄建兵的“非洲系列油画”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对非洲的想象。




不过,对于受到追新求异的当代艺术观众来说,他们可能更多地希望黄建兵展示一个全然不同的非洲,一个完全陌生的非洲!当我们看到黄建兵展示的非洲,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家笔下的非洲,居然没有大的不同的时候,就多少会感到有些意外。黄建兵是从中国去非洲的,而且在非洲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家在20世纪初期为了猎奇转向非洲是全然不同的。从逻辑上来讲,不同的时代、地理与文化,应该产生不同的艺术。然而,黄建兵的作品与欧洲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居然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如果黄建兵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倒不会让我们感到吃惊。我们感到吃惊的是,时代、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在面对非洲的时候,居然完全无效?非洲的力量何以如此强大,以致于给不同背景的人们以完全一样的感受?!



或许我们可以从贡布里希的“图式与修正”的公式开始说起。根据贡布里希,任何艺术家都是在前辈艺术家确立的图式下工作,离开前辈艺术家确立的图式,就无法开始创作。但是,后辈艺术家并不完全重复前辈艺术家的图式,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修正图式,让绘画或雕塑更好地匹配自己的经验。从对非洲的表达来说,中国艺术家并没有留下任何图式供黄建兵参照,在他之前中国还没有艺术家以非洲为对象进行创作,由此,黄建兵接受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图式进行创作,就不难理解了。但是,黄建兵的绘画似乎并没有做太多的修正,以致于他的作品与欧洲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看上去有些相似。


如何来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似呢?我不认为这是欧洲现代绘画图式的强大影响的结果。如果考察欧洲现代绘画,就会发现它们与古典绘画之间有明显的断裂。贡布里希发现的“图式与修正”的公式,只适合欧洲现代主义之前的漫长发展阶段,它无法解释现代主义的断裂。我宁愿相信,是由于那些不同于欧洲的异域文化导致了现代主义的断裂。非洲给了欧洲人走出欧洲中心主义以强大动力,同时也给了中国人走出中国文化中心主义以强大动力。无论来自哪个时代、哪个地域、哪种文化背景,当人们面对激情的非洲生活的时候,都被还原到了生命的本来面目。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关于艺术风格、手法、创造等等的考虑,都显得过于矫情。不管人们来自哪个时代、哪个地域、那种文化背景,都无法改变非洲;相反,非洲可以将不同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中的人改变为同样的人。如此以来,我们就不难理解黄建兵的绘画与欧洲现代主义大师的绘画之间的相似性了。


黄建兵的“非洲系列绘画”告诉我们,有某些东西比艺术本身更加重要。中国古典美学对道的褒扬,对技的贬低,以及对艺术家的整体修养的重视,今天看起来有些老套,但是如何经过适当的转换,这种美学在今天依然有效。黄建兵的艺术如果离开了他在非洲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突出之处。正是生活在非洲的独特感受,让黄建兵的作品发生了质的变化。丹托称这种变化为“变容”(transfiguration)。在丹托看来,理论解释可以将寻常物变容为艺术品。根据同样的原理,生活体验可以将寻常风格变容为艺术力作。丹托在阐发他的理论时,运用了唐代禅师青原惟信关于参禅三个境界的著名说法: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有了觉悟之后,就不需要做出稀奇古怪的举动,担水砍柴,无处不是妙道。在青原惟信那里是觉解,在丹托那里是理论解释,在黄建兵这里则是生活体验。没有青原惟信的觉解,我们无法做到平常心是道;没有丹托所说的理论解释,我们无法将寻常物变容为艺术品;没有黄建兵的生活体验,我们无法领会他的作品之中的动人之处。


黄建兵 1974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自幼酷爱绘画艺术,从小喜欢书法与传统绘画,尤其热爱西方传统绘画的钻研与学习,2003年旅居西非喀麦隆,在杜阿拉成立个人海外艺术工作室,经常深入原始部落采集创作素材,进行写生活动,扎根于生活,热衷于探索喀麦隆文化与喀麦隆艺术,在非洲艺术熏陶下,作品风格灵活多变,不拘形式,色彩鲜明。2015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西方古典绘画,致力于西方传统绘画材料和语言的研究,沿着传统的脉络,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状况,个人作品风格多以夸张的表现形式,或无意识的,潜意识的涂鸦形式出现在画布上,或批判,或挣扎,或沉默,或抒情, 画家的创作热情均源于生活,每一天不经意的关注点均能让艺术家捕捉到敏锐创作源泉与气息……
据悉,本次展览将延续至10月10日。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 》旨在记录本年度 中国当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文本信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