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交流圈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六...

 对岸合欢树 2021-03-25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六章·清代书法(下篇)
————2021.03.25

(九)、郑燮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四岁丧母,由乳母带大。少年时随陆种园学填词,此人高才有义节,淡于名利,对郑板桥的性格养成影响很大。郑板桥中进士为官时已到中年,深知民生疾苦,为政清廉,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望。他铁面无私,不好阿上,终于在为官十多年后罢官回乡,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板桥书法曾经苦学各家,最后把真、草、篆、隶杂糅于笔下,自号为“六分半书”。他的书法,可说是画意浓厚,而他的画也可说是书意满纸。这种书体从结字、用笔到章法皆有浓浓的画意,结体俯仰之间似有情态,用笔伸缩之间似欲语还休,章法更是大小错落,只求位置自在舒适,大小横斜不论,随形就势,如“乱石铺街”,自有一种不计雅正的安闲。就其书风之出奇而言,郑板桥可谓八怪之首。
清代朴学的兴盛促进了金石学的繁荣,前代碑刻发现愈多,金石之学也愈受人重视,并通过学者与金石学家的提倡,被书法家融入书中,遂演化成清末碑学的高潮,对近现代书坛影响巨大。代表性书家有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等。
(十)、邓石如
邓石如(1745~1805年),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是清代享有盛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他出身寒门,靠自学成才。后经人介绍,不断游学于文人士大夫之门,勤学苦练书法篆刻,所到之处,不忘搜求金石,年龄日增,名声日著,终成为一代大家。
邓石如各体皆能,尤长于隶、篆。其楷书取法魏碑,典雅端正,清气满纸。其隶书用笔参以篆意,结体紧密,集汉碑之长于一体,气度雄大。其篆书尤以“玉筋篆”为精,由于他对秦汉篆书烂熟于胸,才能采集众长,自出新意,他以长锋羊毫作篆书,以隶书之意入篆,转折处锋芒毕现。结体也不拘于古法,自我作古,一改篆书平稳的结体法则,开创了姿态富于变化的新体式。代表作品有《庾信四赞》。
(十一)、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湖南道州人。他出身名门,出仕后曾历任学官,罢官后又主持书院,培育天下英才,门生众多,书法初学欧、褚,继而学右军、颜真卿,取法广博,功力深湛,每临一帖必数十遍乃至上百遍。他的小楷用笔得益于北碑,结体出自颜书,而能得晋人神采。晚年作楷书则掺以篆隶套法,中锋用笔,结体宽博,气象大方。他尤长于行草书,以精妙的氏流风,合以北碑笔势,用笔恣肆而逸气自现,粗看毫无规矩,细处处中锋,筋丰骨壮,气势不凡。他的隶书用笔重涩,书风沉拙;篆书则以金文为法,用笔凝重含蓄,不同于流行篆体,开一种新风。
(十二)、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喜篆刻。青年时为避战乱出逃,乱平后归家耕读为业,研习书法篆刻。22岁中秀才。其父逝世后,出门游历,来往于苏、沪、杭之间,结交了大批文人艺术家。光绪八年移家苏州,并开始临习《石鼓文》,光绪十三年移居上海,甲午海战时他北上从军,五年后经友人推荐出任安东县令,一月后辞官,居上海以书画印为生。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长。吴昌硕诗书画印兼善,为上海画坛领袖,他的书法各体兼善,尤长于篆书。早期受邓石如等人影响,学习秦汉碑刻,30岁后专攻《石鼓文》,数十年苦学渐人佳境,60岁后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书风,结体取左右上下参差之势,用笔遒劲,气息深厚。他的隶书结体纵长,用笔参以篆意,行草书更是笔力雄迈,不可一世。吴昌硕书法以雄浑取胜,在清代碑学一派中可称首领。

下期请关注:第十七章·现代书法
————
1-4、郑燮书
5-9、邓石如书
10-12、何绍基书
13-15、吴昌硕书
长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