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晕轮效应

 sos天外飞仙 2021-03-25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中国典型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为爱慕之情所迷,觉得所爱女子无处不美。黄庭坚的诗“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便是由这句古话而来的。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双方看来也是无所谓的。

其实,这就是晕轮定律的表现。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博达列夫实验,亦证明了同样的道理。

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晕轮效应

苏联学者博达列夫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课堂上,他向两批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告诉第一批学生这是一名罪犯,因杀人而入狱;告知另一批学生这是一个物理学家,曾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然后,他要求学生根据其形象描述他可能具有的性格。结果,第一批学生的评价都是贬义的,而第二批几乎全是赞美的。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效应是由知觉者的情感引起的、对他人的一种主观倾向。由于我们在知觉他人时有一种情感效应,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或某物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令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

再有,中国有句古话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如果爱一个人,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会喜爱。要知道,依我国自古流传的迷信习俗,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爱屋及乌”的现象呢?

其实,这也是晕轮定律的典型表现。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认识事物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面的结论。它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晕轮定律状态下,一个人或事物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我们就会被认为他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后者被称为“坏光环效应”,也被形象地叫做“扫帚星效应”。正所谓“一好百好,一恶百恶”,在生活中,“晕轮定律”与“扫帚星效应”经常发生,这些都是人类一种奇妙的内心反映。

客观上讲,晕轮定律是一把双刃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辩证地对待这顶“光环”。

既然我们知道晕轮定律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那么,实际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考虑全面。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要保持头脑冷静,知道自己的还不足之处;当别人贬低你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要知道自己还可取之处,真实客观地看待自己,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而导致的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