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值得你学习的一项工作原则: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践行篇]

 东山威夷 2021-03-25

上一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一项工作原则: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认知篇)有说到,大多数人的时间管理,就像如图所示,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就投入了10分钟、30分钟…

你可能好奇,师北宸是怎么投入的呢?

讲一下昨天的案例吧。

早上9:30到公司,连续干活干到晚上20:00,中午吃了个外卖,吃外卖的时候在看一个课程视频,下午休息了20分钟。一直到晚上20:00吃完饭。晚饭前突然感觉有点渴,出去灌了瓶水喝,然后想到自己一天都还没喝过水…

中途和字节跳动的合作方开了个不到半小时的会,相当于几乎连续十小时吧,全在做内容。

2019年,我在写《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这本书的时候,我曾写过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事例:

蔡志忠能一天坐在椅子上16小时画漫画,当我一天只能写3~4个小时的时候,我把自己想象成是蔡志忠,立马能连续写作8小时。

很多人都说,师北宸是他们认识的人里面的一枚「奇葩」。我自己做写作训练营之后,与更大众的用户广泛、深入交流之后发现,师北宸的确是一枚「奇葩」。

在周围生活里是完全没见过和自己类似的人。在「专注」这件事情上,就讲一件事吧,我经常在公司里说的一句话就是:

只要这件事没严重到要「死人」,别来找我。

把这个标准一划,绝大部分困扰、担忧,都是鸡毛蒜皮小破事儿。

保持极度专注的另一面就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HBO给巴菲特拍过一个纪录片,叫《成为沃伦·巴菲特》。

《成为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每天去上班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一到办公室就把办公室大门一关,不和别人交流,也不想被打扰,就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办公室阅读。巴菲特每天阅读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他说他每天80%的工作时间都在阅读。

有一次,一位合作方跟我朋友开玩笑说,师北宸怎么那么单纯、幼稚,人家可能就是随便那么一说,他咋那么傻,讲起来的时候那么认真。

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所谓「相信」,就是极致践行。

没有嘴上说着相信,行动却是另一套的做法。那不叫相信,那叫欺骗。骗自己骗他人。你要真相信为啥不做呀?那还是做的时候动摇了呗,做的时候怀疑了呗。

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内向」,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到太多人为自己不做某件事找借口、找理由。

虽然我从事的行业是「教育」,可是我对改变别人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任何执念。

而我对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有很大的兴趣。很多人做反了,觉得别人身上一堆缺点,一心一意想去改造别人。

通过写作输出的好处是,能「筛」出互相认可的人出来。

我自己制作课程也有一个「私心」,也是去「筛」人的。自己创业几年下来的一个经验也是,千万别想去改变团队同事,只能是通过各种方式「筛」出合适的人。人选对了,就成功了80%。人选错了,就失败了80%。

我另外一位朋友有一次和他聊完,他认真对我说:

「师老,你是真的先相信,然后就能看到。但大部分人,都要看到才相信。」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看到了啊。哪怕人家是作秀又咋样呢?我按照人家的方式去做,最后获得的成长是我自己的,谁都拿不走。

所以「相信」这件事情,其实它既特简单,又特困难。

简单就是,你只需要「单纯相信」就好了呀?你去看小孩,他们就是很单纯相信一件事、一个人。

可是当我们知识越多、阅历越多、见识越多,我们反而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特困难的地方就是,践行很难。

我最开始对写作训练营的设计更奇葩:我没有录课,我布置了一堆写作任务,给每个任务写一份文档说明。后来用户完全受不了,我的同事也受不了,说你一定要加课,人家是要来听课的。

而我特别纳闷的地方就是:写作不就是「努力练」才能做好么?你去学游泳不是靠听游泳课学会的啊?

另外,学习金字塔不是有研究么,「实践」的学习内容留存率是75%,「听讲」的学习内容留存率只有5%。这就是一个「研究结论」,遵循人家的「研究结论」去做不就完了么?

这就好像,最顶尖的厨子已经把菜谱和流程细节都一点一点给你指明了,你偏不用,一定要按自己的来。真是应了脱口秀大会选手杨笠说的那句话:

为什么他明明看起来那么普通,但是他却可以那么自信?

这一句话的语境是吐槽男人,但换在学习这个领域,是不分男女的都适用的。

就是你明明底子那么普通,却为什么仍要按自己的方法去做。

有一句话叫「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张地图,那是自己的过去所绘制的地图。我们只有给自己重新绘制一张新地图,我们才可能获得「新生」,通往一个不同的未来。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逐字逐句的倾听」和「逐字逐句的阅读」。听都没听到,看都没看到,接下来去做,怎么可能做对?

这也是为什么有成就的人,永远只是极少数。因为他们相信一些朴素的常识,并把尝常识践行到极致。

黄峥在26岁时和巴菲特吃了一顿午餐,吃完这顿午餐之后,黄峥说:这顿饭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尝试的力量。

黄峥和巴菲特共进午餐

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是我母亲都能听懂的话。这顿饭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当你对一件事做判断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用常识来判断。

常识是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各种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黄峥对巴菲特的观察还有一个词,那就是:纯粹

黄峥是谁呢?拼多多创始人,2015年成立,三年后就IPO,2020年6月的时候个人身价就已经超过马云,在中国仅次于马化腾。

在《成为沃伦·巴菲特》中还有一个小故事,纪录片导演去采访比尔·盖茨,问比尔·盖茨与巴菲特最初是如何结识的。

比尔·盖茨说,最早他父亲和他说,有一位做投资的叫巴菲特,你得认识一下他。比尔·盖茨说,一个搞投资的,我见他做什么?我不喜欢这类人。

盖茨父亲说:你去见见,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于是盖茨勉强答应了,他还补充说,那就只吃一顿饭啊,别花太多时间。

后来,盖茨父亲安排盖茨和巴菲特一起吃饭。刚聊了没多久,他们就成为了特别投机的朋友,吃完饭后,比尔·盖茨在那里还呆了好久,一直在和巴菲特交流。

这个过程中,盖茨父亲分别给盖茨和巴菲特一张卡片,并让他们在卡片上写一个词,用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样的特点成就了自己。写完之后,他们把卡片翻出来,结果他们写的词一样,而这个词就是:专注(focus)。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说: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全部都是每天阅读的人。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每年哥伦比亚商学院都会送学生到奥马哈与校友巴菲特「聊一聊」——其实就是向巴菲特学习。

这些学生和巴菲特聊完之后,得到的建议出奇的一致:巴菲特建议他们每天至少读500页的书。

读什么呢?阅读的内容要包罗万象,不仅仅局限在商业和金融领域,更多是让自己的好奇心来决定阅读内容。

关于如何专注呢,也有几个方法。这几个方法最早是在「职场写作」课上的。

哦对了,促使我去创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年我制作了「职场写作」课,第一节课后面的评论几百条上千条,到了最后一节课时评论多少呢?不到十条。

我觉得这事儿不对啊,大家单纯听课的话,不仅没练,连听都听不完,肯定没效果的。于是我想着一定要督促学员练习。开始做写作训练营之后,我们能做到首周作业率90%,第二周作业率70%,以及第三周作业率60%。

后来我和同行交流,她说最后一天的作业率都能做到90%,我问,你们的标准是什么呢?她说,写一句话就算。

我心想,哦,原来标准这么低啊。那我们的同学一天的作业,就相当于别人21天总的作业量。

自己越来越多走出去交流时才发现,自己真的践行得过了头。我们的好口碑来自于此,我们用户的「痛苦」也来自于此。每天都要练,那当然「痛苦」呗。

好,以下是帮助你专注的几个方法:

01以终为始

时间管理最大的问题是:它从来不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成就」论英雄,而不是以「谁的时间填得最满」去论英雄。

你最需要关注的是你的产出,而不是你学习了什么,做了什么。没有产出,事情做得再多,都归零。

比如你读一本书,99%的人都会说,读书当然很好,可是为什么不想得更远一点,你究竟是为什么而读书?

我以前的日程安排里还有读书这一项,现在完全没有。因为我为了写一节课,就得翻上2-3本书,我根本不需要为「读书」去专门安排时间,这本身就是完成课程的过程。

我写硅谷公司的科技评论,我从来没有专门去学习一下英文,我直接读国外媒体的文章来为我的评论准备素材。我读得非常慢,刚开始一小时只能读三篇小短文,每一段话都要查好几次单词;后来我一个小时能快速读十几篇文章。

我的英语水平勉强过了四级,大学的时候我直接就去翻译,因为翻译了几十篇文章,到现在还能碰到当年读过我翻译过文章的朋友。

我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做商务或销售。我在公关公司当合伙人的第一天,就去见客户。一年之后,我单独带着团队能拿下顺丰、中国石化等大企业的业务。

我也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在科技媒体写文章,当我读完一本书觉得很好的时候,我直接写一篇投稿给了网易科技,网易科技的主编看到后告诉我说:你来我们这里开个专栏吧?

前一段时间我见了一位在「一块听听」上听了我写作课的学员,她说我的写作课对她触动最大的是第一节:写作对你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从一开始就问大家:你为什么要学习写作,写作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希望通过学会写作能帮到你什么?如果你没想清楚,建议你一分钟都不要多投入,赶紧离开,把时间拿来去做其它事情。

她曾经坚持打卡了100天,每天留言500字以上,对她而言那是一个小小的成就。可是100天之后呢?没再做了。因为不知道继续这么做下去,目的和意义何在。

从一开始,你就要想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你希望这件事情给你带来什么价值,同时,你一定要产出一点什么,要让这些产出系统化、持续化并累积起来。

如果一开始你没想清楚,那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也要反复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当你不断以这样的方式去做事情的时候,你更能删掉那些不需要做的事情,对你要做的事情下更大的注。

以终为始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若无终则不要开始。

02一天规划4小时就够了

打开各种谈论职场的、时间管理的公众号,大部分的文章都会告诉你:你要把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这样你每天才不会浪费时间。

可是如果你一天能高效工作4小时,就相当不错了。

在《写作这回事》中,史蒂芬·金谈过自己的日程安排:

我的日程安排得很清晰——上午用来处理新事务,比如撰写文章;下午用来打盹儿和写信;晚上用来读书、和家人在一起、玩游戏、做些工作上紧急的修改。基本上,上午是我最重要的写作时间。

照这个描述来看,史蒂芬·金一天大概也就工作4小时。

郑渊洁在1985年创刊《童话大王》,整本刊物只有他一个人写,为了保证每天写4000字,他每天写作的时间安排在早上4:30-6:30,从1986年到现在,依然如此。

他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的工作时间是多少?——两小时。

你可能会说,这样的时间安排对史蒂芬·金和郑渊洁来说很容易,因为他们史蒂芬·金和郑渊洁啊!可是,当1985年刚开始准备写《童话大王》时,郑渊洁还只是一位普通的写作者,正是因为他每天花两小时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才成为了今天的郑渊洁。

当你还没有办法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时,你得像詹姆斯·克尔曼一样,在开始漫长的12小时打工之前,为自己「偷」两小时出来。

村上春树在写第一部小说之前,从早到晚都在干体力活,忙着还债,几乎没有太多富裕时间去享受生活。

村上春树

在他30岁时,半夜结束了店里的工作之后,他才可以做在厨房的饭桌前开始写小说。花了差不多半年,他写出了《且听风吟》,凭借这部小说,他拿到了新人奖,为自己赢得更多自由创作的时间。

当你开始取得一些成就,并可以让最重要的事情成为你的谋生手段时,你可以把时间调整成更连贯的状态,就像詹姆斯·克尔曼和村上春树一样,为自己赢得更多自由掌控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

2007年7月,软件开发者布拉德·艾萨克分享了一个高效率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他从喜剧演员杰瑞·宋飞那里学到的。

宋飞在成名前经常在各地巡演,有一次艾萨克在一个免费的喜剧俱乐部里碰到了他。艾萨克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棒的喜剧演员。宋飞回答说,关键是每天都要写一个段子。

他的方法就是在墙上挂一幅巨大的日历,哪天写了段子,就在日历上打一个大红叉。「几天后,就可以看到一列红叉,」

宋飞说,「这列红叉会越来越长,你会很希望看到它,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让红叉断开。千万不要让红叉断开!」

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创作家的例子,我的工作是HR、行政、财务、销售,我怎么运用到我的工作里?」

我的建议是:你去观察一下,最优秀的财务专家,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最好的HR,需要掌握的能力又是什么?除了完成你手上必须完成的工作之外,每天花1-2小时,去掌握它。

像村上春树一样,写出一部属于你的《且听风吟》,无论它能不能获奖;像乔纳森·艾维一样,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做设计;像麦当劳一样,只做好那10几款汉堡,而不是像我家楼下的小饭馆,菜谱上有60多道菜。

当我每天只安排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我每天的产出大大增加,我的收入还有提高,我有更多的娱乐时间,我开始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八卦,甚至有时候我就躺在沙发上发一会儿呆,同时我还拿出了更完整的作品。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找到对你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投入1-2小时。你会创造出足够好的工作经验来供你书写。

03把最重要的时间留给自己

我自己在创业,换句话说也是一个「当老板的」。但是我不会因为自己身份,而不放这个例子。

过去有很明显的「打工人」和「老板」之间的冲突,但我认为未来「打工人」和「老板」之间更多是合作的关系,而非冲突和矛盾。

这里面需要做的是机制设计,也就是将「打工人」和「老板」之间设计出共同目标和共同收益体系。市面上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我自己是这么做的,看完文章一开头你可能会觉得说自己没时间啊,但是看完这个故事,你不会觉得自己没时间。

这个故事叫:偷时间的人。

Enjoy:

詹姆斯·克尔曼(James Kelman)是布克奖得主,1994年他凭借作品《为时已晚》获得了该奖项。布克奖是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

今年,他在接受《卫报》采访时,回忆起了他年轻时的写作生涯。那时候他还不是专职作家,时间对他来说很宝贵。

詹姆斯·克尔曼说,早上5点半到7点之间,大多数时候他都在书桌前,每一天都是如此。

“我之所以养成这个习惯,是因为感受到来自外部那些必要事务的压力。上个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伦敦小伙子的时候,我就开始写作了。我不放过任何能找到的工作,大多数工作都是从早上 8 点开始,然后无休止地继续下去。等我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身心俱疲,不能再做任何事了。”

由此,他也发现了一条重要的艺术原则:疲惫的身体中活着一颗疲惫的心灵。于是,他决定在每天早上出门前两小时起床。

在他20多岁的时候,詹姆斯·克尔曼是一名司机,同时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如果换班时间是早晨5点,他会想办法在把车开出车库前花1小时来写故事。

尽管中途搁笔停止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他认为这也比一轮长达12小时上班之后再试图写作要好一些。

詹姆斯·克尔曼说, “我在偷时间。这条简单的法则就是:把最好的时间留给自己,而不是卖给你的老板。”

对他来说,这条法则很有效。到了1973年春天,26岁的詹姆斯·克尔曼在美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附:

HBO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

B站有视频:【中英字幕】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x411y7th?from=search&seid=4602015648417892727
讲述巴菲特从白手起家经历和成功秘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f4y1e7Ca?from=search&seid=20085380966587899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