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懷瑾先生 | 年輕人牢記這一個字,將來會大有前途

 大山860 2021-03-25
Image

編者按:

     南懷瑾先生在《話說中庸》中指明,《中庸》最強調的是一個“誠”字,此字是“人道學養最重要的造詣”。民國印光大師也曾開示:“ '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誠”之一字,究竟有何奧妙,歷來為賢聖祖師推崇至此?我們借南懷瑾先生的精彩講述,一起參究體會。

01

人道學養最重要的造詣

    《中庸》很簡單嘛,不過你們讀得慢一點。子思在《中庸》裡最強調的是這個“誠”,以及“誠”的境界。諸位學佛學道的朋友,《大學》和《中庸》是必讀之書。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就是頓悟之路,類似禪宗的頓悟;後面講修養,就是漸修做工夫之路。他一步有一步的工夫,一步有一步的境界,都是屬於心行的修養。

 ——《孟子與離婁》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中庸》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三綱領。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率性之道而證天命的本有之性呢?他在本節的開始,就提出一個“誠”字作為方便法門。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是說,誠,是形而上自然本自具足先天自性的一個功用,也可以說它是一個表詮的名相。因為天命之性,本自具足一切功能。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就是天性本具率真的直道,但它賦予在每一個人生身之後的後天人性之中,人們卻需要借重學養的修行,才能重新返還而合于原先本有具足的自性,因此便說:“誠之者,人之道也。”人能自誠其心,達到至誠的境界,才是人道學養最重要的造詣…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這是直指人心從誠的因地起修,達到至誠境界的描述。但所謂“不勉而中”的“中”字,切莫當作中央的“中”字來讀,必須用中州音來讀,如山東、河南等處方言的語音,讀作“仲”,也就像說打靶打中了的中(音仲)一樣才對。“不勉”,就是不需要用心用力,不需要一點勉強就中入無功用道的境界。“不思而得”,這是說不是用思想意識去求得的,它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需要放下一切思維意識,絕對沒有一點想像、妄念的作用,才能達到的境界。如果你學養到達“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無功用道,那麼,照舊行住坐臥,仍在言談行動的種種作為中,都是從從容容,無往而不合于中道的妙用了。但這是聖人的境界,不是一般人用盡心思方法,或者另外別求一個秘密法門,甚之,採用一種什麼功夫所能做到的。其實,只要你放下一切思維、尋思、把捉、揣摩等的雜亂妄心,坦然而住在不思、不想、不尋究,對於一切心思雜念,放任自然,由它自來自去,不隨它轉。只是不迎不拒,不隨不去,坦蕩胸懷,了然不著。由此漸進,涵養功深,就可接近“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自能啟發聖智的功用了。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這四句話,只有兩個反復正對的要點,那便是由誠到明,由明到誠而已。這裡所用的“明”,就是明明白白悟道的明,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同一內涵,是天命本有之性的性德。“誠”,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天性自然的直道境界。總之,天人之際的自性,它本來就是上下古今,亙古不變,圓明寂照的直道。你能生而自知,本自處在無思、無慮、無為的直道誠性的境界中,那就可自己明悟自性的妙用,所以叫作“自誠明謂之性”了。如果你迷失了本自誠明的作用,能夠從生有自來的後天人性開始修習,先能明見自性的本來,也就自然而然地達到本有明悟至誠的境界,這樣,便叫作“自明誠謂之教”了。你如瞭解了這個反復正對的說法以後,就可知道佛家傳入中國的禪宗心法,有“頓悟”與“漸修”的兩重方便法門。其實,它和《中庸》的“誠則明”、“明則誠”之教,完全相似。由“誠”而自“明”,便是“頓悟”。從“明”後而自“誠”,便是“漸修”。但無論由“頓悟”見性,或是由“漸修”見性,對於天命自性的本來,都是一樣平等的,並無什麼先後高低的差別。

——《話說中庸》

02

年輕人用什麼辦法最有前途?

我說學笨啊

     一個人怎麼叫做誠?以儒家《中庸》這一本書來講,誠是非常難的,所以我們中國文化是講誠誠懇懇地做人。宗教則是談信,“信者得救”是基督教用的;佛教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什麼才是信?迷信跟正信有什麼差別?在理論上差別很大,但事實上幾乎都是一樣。所以一個真有智慧的人,是很笨的,很老實的,沒有那麼多刁鑽古怪;也可以說,一個真笨的人就是絕對聰明的人。所以我們一般人很可憐,你說他笨嘛,他又蠻聰明的;你說他聰明嘛,又笨得要死。笨也笨不到底,聰明也聰明不到頂,所以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多半是這樣,自己有很多的理由替自己解釋,做錯了事情,第一念一想臉紅,第二念臉變黃了,想想我還有一個道理,第三念臉還發白,很坦然,自己還是對的。他找很多理由支援自己的錯誤,所以說聰明就是笨,笨就是聰明。

    《中庸》裡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真的至誠是非常難的,是可以有預知的能力的。因此我也常常給同學們講,不是笑話,是真話,你們要想求佛成道,或者做學問,只有誠信一條路線,我看只有愚夫愚婦可以成功。所以你們出家在家學佛的,我常常告訴你們,拜佛就拜佛,規規矩矩這一拜就成功了。我做什麼都很笨的,從小父母老師們告訴我,讀書要背,我到現在還是背,絕不用聰明。不懂的就老老實實說不懂,不輕易自己下注解。假使我告訴你走這個圓圈,你們在我看不見時,一定是轉過去抄近路,馬上測驗出來一個誠字。所以我常常告訴本院同學,你們要搞清楚,我隨時在觀察你們,看你們講話、做人做事。你說要禁語四十九天,結果三天就說話了。所以說,我心裡看你是什麼樣的人,紅筆一勾,已經出去了。不過我還是對你很客氣,因為不值得一罵,沒有用了嘛!

     所以自己能永遠真的誠懇才是,你看這個商丘開多笨啊!這一種人不只是這個書裡有,你看社會上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很笨的,所以老實跟笨是兩兄弟,分不開的,老實就是笨,聰明就是滑頭,絕對分不開。你說這個人很有才具,很能幹,我也知道他很能幹,但是我下面就注意他滑頭不滑頭。很多聰明人,我私下觀察他,很滑頭,不能用了。如果聰明而不耍滑頭,做事情老老實實,講話也老老實實,不吹,他一定會成功的。

     所以有人問,現在年輕人用什麼辦法最有前途?我說學笨啊!因為這個時代,這個世界,你要耍花樣、玩本事,一個比一個聰明,誰都會,將來成功的一定是一個老實的人。我什麼都不會,你叫我向東,我就向東嘛!你騙我也好,我向東嘛!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向東還是走出一個地方來。讓別人上當的人,最後都是自己上當。

     所以中庸之道要好好研究,《中庸》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又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就是這個道理,由誠到明,所以參禪、念咒,你就嗡阿吽、嗡阿吽……念下去就是了,你就相信了;或者參一個話頭,“狗子有沒有佛性”,我管他狗有沒有佛性啊!我參下去就是了,也成功了。在這裡聽課的,你們有些同學是大學畢業,可是他一堂都沒有好好聽,只想自己的,那你在這裡學什麼呢?那還能夠學得成功嗎?這都是妄用聰明。

    所以學道的人啊,以愚夫愚婦之誠,接近成功了。有愚夫愚婦之誠,你不要講理由,我常常看到廟上拜拜的老太婆,遠道而來,騙丈夫,騙兒子、女兒,摳一點錢存起來,三步一拜,拜到廟子上,把那個偷偷摳起來的錢拿來供養菩薩,那種誠懇,我在旁邊都要讚歎,她真得救了,絕對得救,因為她是真的。像我們啊,把頭磕破了也不靈,因為我們一邊拜,一邊想,拜了有用沒有用啊?拜了好幾天了,都沒有感應啊!都在那裡打主意嘛,所以沒有用的。學道,要麼第一等最高明的人,要麼最笨的人,中間這種人是沒有希望的,除非恢復到愚夫愚婦那個至誠。

——《列子臆說》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