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河黄埔段步行道(序)

 hyd129 2021-03-26

苏州河的前世与今生


苏州河、黄浦江都是上海的母亲河。前者是“生母”,后者是“养母”。上海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宋代成镇,元代成县,那时,苏州河(即吴淞江)是条开阔的大河,上海所有小河都是它的支流,苏州河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积淀了上海很长一段历史文化。

图片

“黄浦夺淞”后发展出了真正的上海城,上海最早的老城厢、十六铺等出现在黄浦江边。上海开埠后,黄浦江养育上海的“奶水”渐渐多于苏州河,黄浦江成了上海的“养母”。解放后仅用70年的时间,成就了充满机遇和挑战魔力的国际大都市。

图片

▲  黄浦江苏州河的晨曦(来自网络

吴淞江是上海最长的一条河流,原先黄浦江是吴淞江的支流。1522年,吴淞江成了黄浦江的支流。

图片

图片


上海陆地是在江海的水沙相互作用下冲积而成,历经沧桑巨变,有升有降,时坍时涨,总趋势是自西逐渐向东,延伸发展。据考证,早在六、七千年前,在现今上海地区的西部,发育出上海的古海岸线“冈身”。纵贯了现在上海的嘉定、青浦、松江、闵行、金山五个区。这条“冈身”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贝壳砂堤构成,走向略似弓形。东西最宽处达10里,最窄为4里,是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也是上海滩逐渐成陆的有力佐证。

图片

▲  上海历史博物馆展示的

春秋时期上海地图

在上海“冈身”沿线相续发掘了史前时期的马家滨,崧泽、良渚、钱山漾、广富林、马桥等古文化。崧泽文化是上海之源、广富林文化是上海之根,马桥文化就是上海之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上海历史博物馆展示的

上海成陆示意图


吴淞江的变迁

古太湖排水有“三江”之说。《尚书·禹贡》中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注:《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是战国后的作品)。震泽即今太湖,经后人考正,“三江”为“松江(今吴淞江)、娄江(流经大致为今浏河)、东江(流经无法考证)”。“三江”都曾是水量浩瀚的大江,尤以松江为最宽。当时的吴淞江是一条深宽大江江面浩瀚,宽三十丈,狭者不下二十丈

图片

唐朝时,娄江、东江淤塞

大约到了唐朝,娄、东二江淤废,太湖水仅靠吴淞江泄入长江入海。由于吴淞江多曲,水道迂回,水位低于长江,造成泥沙沉积。在入海口形成的一个沙洲,入海口分成南北二支。东支走浦东老界港,东虬江、北虬江入海,北支走今黄浦江入海道。二支入海道之间的沙洲名“清洲”,又叫“清浦”或“清溪”。当时,黄浦经上海浦(今虹口港)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黄浦还只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后来东支入海道淤塞,“清洲”与陆地相连,当年的“清洲”成为现今的高桥地区。

图片

疏浚范家浜


吴淞江淤塞十分严重,太湖洪水无法泄入长江,水患连连。明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元吉主持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使黄浦之水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


图片

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

太湖水入海虽得到解决,但吴淞江北新泾以下江段泥沙堆集,难于疏浚,明天顺二年(1458年)开始疏浚吴淞江狭小支流宋家浜,1521年再次疏浚,从1522年(嘉靖元年)起,北新泾以下的吴淞江完全改道宋家浜(即今日的苏州河河道),流入黄浦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


图片


1848年,根据上海道与英国领事所订租界协定,将上海市区内的吴淞江改称苏州河。

图片

▲  照片来自网络

苏州河上的桥

苏州河(黄浦公园河口至外环线段)共有各种桥32座: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山西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乌镇路桥—新闸桥—成都路桥(南北高架)—恒丰路桥—昌平路桥—普济路桥—长寿路桥—昌化路桥—光复路桥—西康路桥—镇坪路桥—宝成桥—武宁路桥—曹杨路桥—华政桥—凯旋路桥—中山西路桥(内环高架)—强家角桥—古北路桥—泸定路桥—北横主线桥—真北路桥(原北新泾桥位置)—祁连山南路桥—外环高速公路桥。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桥梁当属建于1906年的外白渡桥,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56年的威尔斯桥。最年轻的桥当属2020年建成的昌平路桥与北横主线桥。

图片

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上桥梁只有一座

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上桥梁只有一座闸桥。明隆庆四年(1570年),应天巡抚海瑞疏浚吴淞江,在今福建路桥附近建造吴淞江石闸,以阻潮水倒灌。后闸废毁。清代,对吴淞江下游段的疏浚亦较频繁,并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明代闸址附近建三洞石闸,闸上有桥,可通行人。此闸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又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迁建闸于金家湾(即今大统路桥,旧称新闸桥附近),闸上亦有桥。现今的新桥路(旧称新闸桥路)以及新闸路均得名于此。

图片

最早架设的桥

全钢桁架结构铆接的外白渡桥建于1907年12月29日,至今已有113岁了,是苏州河上最早架设的桥。

图片

年逾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是座木桥,由英国人威尔斯的桥梁公司建造,取名“威尔斯桥”。华人过桥要付“过桥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费。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1876年在威尔斯桥东侧造了木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定名“公园桥”。这座第二代桥,因过桥不收费,人们逐称之为“外白渡桥”。

图片

▲   威尔斯桥

图片

▲   公园

外滩公园屈辱的历史

1865年工部局在苏州河南河口填滩建公共花园,1868年公园建成。门口张布园规,只对洋人开放,有红头阿三把门,不准中国人入内。

图片

1870年前后的苏州河口花园

图片


《公园园规》第一条:狗及脚踏车切勿入内;第五条:除西人佣仆外华人不准入内。这个歧视性的《园规》如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如此轻蔑与侮辱,激起国人无比愤恨却又无奈。直至过了60年,1928年6月1日工部局才宣布公园对中国人开放。

图片

最美的景观桥


武宁路桥始建于1956年,2009年7月1日景观改造工程竣工,“中西合璧”的四座立柱采用艾奥尼克式立柱风格,高达27米的桥头堡,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被称为“苏州河上最漂亮的景观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桥头堡顶部的四座用铜浇注,表面贴金的雕塑分别代表着孕育、萌生、成长和希望,象征苏州河的柔情和胸怀。桥斗堡堡身卷草纹枝繁叶茂,生气勃勃,寓示着蓬勃发展、繁荣昌盛。

图片

图片 
端柱石榴卷草纹和缠枝葡萄纹硕果累累,展示着经济和社会建设巨大成就。

图片

桥面栏杆立柱梅、兰、竹、菊和宝瓶瓶身吉祥莲花纹饰寓意四季安康,象征着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析盼。

图片


桥面灯柱装饰采用十二生肖图案,两两相对,逢六循环,取六道轮回、天人合一之意。

图片

图片


桥铭牌上富贵牡丹和机非隔离墩上鲤鱼跃龙门等纹饰都蕴含着幸福吉祥的寓意和祝福。

图片

图片

新建桥梁

“苏河之眼”之称的昌平路桥于2020年12月6日10时起正式通车。工程西起昌平路-江宁路路口,沿昌平路规划走向,向东跨苏州河,接恒通路,止于恒丰路。“苏河之眼”的夜景让人惊艳。每当夜幕降临,景观灯带绚烂多彩,为市民提供苏州河畔舒适、惬意的休闲漫步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横主线桥虽已于2020年建成,因道路尚未修通,未通行。

图片


民国十九年(1930年),鸟瞰苏州河。由近至远,江西路自来水桥、四川路桥、乍浦路桥和沿岸建筑物清晰可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