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雨江南 梦幻人生||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读后感

 岁月有情JH 2021-03-26

        格非的力作“江南三部曲”,是一套耐读的小说。小说以一家三代人的命运,照映出江南普济、梅县、鹤浦三个地方,在三个时代的社会现状,用小人物的生活诠释了大时代的变迁。


        江南三部曲之一是《人面桃花》。故事发生在江南一个叫普济的地方,有一位叫陆秀米的女子,在她少女初潮的那天,目睹了因抱着桃花源社会理想并积极付诸行动,而被人们称为疯子的父亲离家出走。后来,一名叫张季元的“表哥”寄居在父亲住过的小楼上,张是与清政府为敌的革命党人,是秀米母亲的情人,又与秀米产生情愫。在张季元牺牲后,秀米得到他遗留的一本日记,对父亲的理想,对张季元的事业有了理解。也是通过那本日记,展开了她对张季元的生死之恋。在出嫁途中,她被土匪抢到了一个叫花家舍的地方,并幽禁在那里。后来,土匪被革命党分化、瓦解、收编,秀米留学日本后回到普济,以校长的身份继续追求父亲的理想、完成张季元的事业。她同时带回了名叫小东西的没有父亲的儿子。

         秀米是一个积极的革命者,她变卖家产为革命筹钱,刻意冷淡母亲与小东西,随时准备为革命牺牲。但是,松散的组织、良莠不齐的同志、矛盾的性格、分裂的内心,让她举步唯艰。最后,小东西为她死了,她被捕入狱,怀上同志谭四的孩子。适逢辛亥革命爆发,朝庭顾不上处决她。她生下的男孩被狱卒领养。等到民国政府成立,她作为反帝功臣被释放。在多方面盛情邀请她出山为民国做事时,她选择脱离革命,回到普济,住在父亲与张季元曾经住过的楼上,并禁声不语。直到一场蝗灾席卷江南,她才在赈济饥民时开口说话。最后因病默默地死去。她在狱中所生的孩子,就是第二部曲《山河入梦》的主人公谭功达。

        陆秀米处在混乱的时代,蹉跎混乱的人生,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几番挣扎,最后梦想破灭,郁郁而终。她的时代她的故事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小说依然牵动着读者的心。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情景生动。故事是跳跃式的,事件与事件的联系需要读者加入大量的想象,而想象的依据就是作者描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情景。读来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的气氛、情绪、人物的内心纠结,特别扣人心弦。其次是叙事方式巧妙。张季元在第一章就已经死了,第二章很多小节,都是从秀米读他的日记开始,通过日记与秀米的回忆联想,把第一章的伏笔展开,与第二章巧妙地衔接,铺陈好秀米未来的命运走向。故事讲的实在是高明。再次是人物命运诡异。在小说中,秀米的人生步步有暗示,处处是玄机。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引狼入室、土匪绑票、六指、金蝉、瓦盆……象一根根无形的线,牵引着秀米命运走向,读来有很强的宿命感。


        江南三部曲之二是《山河入梦》。讲的是陆秀米的儿子谭功达、从1956年到1976年间的坎坷人生。梅县县长谭功达和他母亲一样,有着桃花源社会的建设理想,也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壮志与豪情。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方面,他胸无城府、工作方式粗爆简单,另一方面,他挡不住美色的诱惑,不自觉受人操纵,把感情生活弄得一团糟。当那些弄权者将他从县委书记、县长的座位上掀翻,他才明确自己深爱的是秘书姚佩佩,而此时姚佩佩身处杀人后转辗逃亡之中。

        谭功达以巡视员的身份来到花家舍人民公社,他意外地发现自已的理想正是此地的现实,而花家舍在大同世界美好的表象下,处处是人对人所谓私心私念的倾轧,处处是个人隐私无处安放的尴尬。有人犯了精神病,有人抑郁寻死。谭功达没来得及调研深感兴趣的这个世外桃源,便一封接一封收到逃亡中姚佩佩的信,得知姚佩佩绕了一圈后,被安顿在普济他外公、母亲住过的花园小楼中,他不顾一切去会她。最后,他们分别以杀人罪、包庇罪被捕。姚佩佩被枪决了,谭功达在狱中不断向各级政府提交他设计的梅县建设的蓝图。直到1976年9、10月间,谭功达在鞭炮声中,在与已被枪决的姚佩佩关于他的大同世界梦想对话的幻觉中,病死在狱中。他与寡妇张金芳有短暂的婚史,育有儿子谭端午,是第三部曲《春尽江南》的主人公。

      《山河入梦》最为打动人的,是人物的命运。比起母亲陆秀米,谭功达的命运更加凄惨。陆秀米虽然革命失败、理想幻灭,但是,她的敌人是朝庭、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那结局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那个时代;而谭功达处在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大好时机,却在事业上处处遭到阻扰、事事有人掣肘,他的敌人是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阳奉阴为、翻云覆雨的人。他闯过了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却闯不过和平年代的勾心斗角。其结局很大程度归结于人心阴暗。陆秀米从失败走向虚空,过了十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事荼蘼的清净日子,在对父亲的幻觉中回到她梦想的起点,安详地死去。而谭功达身陷牢狱,还不断设计梅县建设的蓝图,在大好山河的梦呓中了结残生。在感情上,陆秀米一生情无所托,做一个戴着钢盔铁甲的革命者,却有来历不名的小东西在先,颇有争议的谭功达在后,其凄凉与挣扎可以想见。而谭功达与姚佩佩明明彼此心有所属,却先后被工作关系、白小娴的插曲、谭功达的辙职、张金芳的介入、金玉的毒害等层层叠叠的障碍阻拦。待姚佩佩大胆表白时,却在逃亡的路上,得不到他任何回应。她至死或许还以为是他出卖了自己,却不知他为她在监狱中度过余生。什么叫命运弄人?读来真有人生如梦的悲怆与辛酸。


        江南三部曲之三《春尽江南》,讲的是谭功达的儿子,诗人谭端午,在诗已没落的改革开放年代的惨淡人生。在群体参与变动的时代,坚守淡泊,试图从《新五代史》中找到解释的谭端午,是那么不合时宜。小说通过上小学的儿子引起的,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家长与班主任的冲突,家长与家长、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较劲,揭示了当今基础教育令人忧虑的现状。通过租房纠纷、感情出轨、诗歌艺术研讨会、夫妻与婆媳矛盾,等一系列事件与细节,深切剖析了这个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讲的是端午的故事,戳中的是读者的内心。

        人生总是阴差阳错。在诗人是耀眼的光环时,李秀蓉委身诗人端午,端午却辜负了她。为此,不堪感情重负的端午放弃在上海高就的机会,将自己放逐到鹤浦。意外相逢后,李秀蓉已经改名换姓叫庞家玉,成为时代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阴差阳错结合了,自此朝着各自的方向越走越远。不改初衷、不逐浮华的端午,成了庞家玉嘴里烂掉的人。只有在身患绝症后,庞家玉才懂得端午的宝贵,可她回不来了,她离婚后浪迹四方,最后吊死在成都的普济医院。

        让我用几段摘录,来展示第三部曲的震撼效果吧:

        1、用她的话说,端午竭尽全力的奋斗,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失败的人。端午有一句名言,叫做得首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他自已。

        2、在这个日趋忙乱的世上,他有了这么一个托迹之所,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到心满意足。在这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而感到自得。

        3、宁可得罪十君子,不可得罪一小人。宁可得罪十小人,不可得罪孩子的班主任。想象着儿子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小小希望和好奇心像泡沫那样璀璨和珍贵,他只能徒劳地希望这些泡沫,至少晚一些碎裂。他觉得自已为儿子付出的所有煎熬、辛劳乃至屈辱,都是值得的。

        4、我们其实不是在生活。连一分钟也没有。我们是在忙于准备生活而成天提心吊胆。

        5、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件小事,你若不追究便罢,如果追究起来,都是一笔糊涂账。所谓的法律,实际上的作用非常有限。

        6、人人都说现在是盛世。可这个盛世,能让导弹把卫星打下来,却居然没办法造出一把手柄不会脱落的铲子。

        7、他懂得守规矩,这就可以部分地解释他之所以总是倒霉的原因。

        8、现在这个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灭门案?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杀人好比赚钱,多赚一点是一点,多赚一个是一个。你再去问问那些在大街上闯红灯的人,他们闯了红灯,节约了一分钟甚至五秒钟有什么屌用?他们坐在自已家中,一口气就可以浪费五个小时,什么都不做。可人就是这样,只要他经过一个路口,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闯红灯。人活着总要赚点什么,哪怕是没有用的东西。

        9、如果一个人不能改变自己受到奴役的这一事实,就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美化它。

        10、我们很可能会误解,认为法律的设定,是以公平和正义为出发点的。法律的着眼点,其实是社会管理的效果和相应的成本。自从现代法律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带来过真正的公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完全一样。因此,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法律条文本身,而是对它的解释和灵活运用。也可以说,没有这种灵活性就没有法律。

       11、电视、聚会、报告厅、互联网、收音机以及所有的人,都在一刻不停地说话,却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结论是早就预备好的。每个人都从自身白处境说话。悲剧恰恰在于、这些废话并非全无道理。正因为声音到处泛滥,所以,你的话还没有出口,就已经成了令人作呕的故作姿态或者陈词滥调……这个社会,实际上正处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言状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无言状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沉默,反而恰恰是说话。

        书中像这样精辟而又尖锐的表达有很多很多,是不是句句戳心?!


        江南三部曲读下来,亦真亦幻。烟雨江南、梦幻人生,令人深思。

        理想也会遗传吗?陆秀米的父亲出走时她还是一个世事不知的小女孩,她历经磨难回到家乡后,至力于实现自已也是她父亲的世界大同的梦想。谭功达出生三天就被狱卒领养,离开了母亲陆秀米,他当上县长后,对梅县建设的规划重叠着母亲、外祖父的规划。谭端午与谭功达的生活基本没有交集,他始终活在自已精神的桃花源里。几代人在不同的时代,理想追求却如此一至,这真的是很神奇的事情。

        命运与生命是轮回的吗?陆秀米和张季元与谭功达和姚佩佩之间,都是爱的刻骨铭心却有缘无分。陆秀米和谭四与谭功达和白金芳之间,都是身不由己,却都留下血脉。这仿佛是命运的轮回。陆秀米死在普济祖屋花园小楼中,姚佩佩在那里被捕,庞家玉死在成都一个叫普济的医院,临死前梦见自已在江南普济祖屋里,经历了丈夫的奶奶在少女初潮那天经历的事情。陆秀米、姚佩佩、庞家玉仿佛是生命的轮回,从性情上看,她们仿佛就是同一个人的前世今生。而花家舍,也是陆秀米、谭功达、谭端午绕不过的经历与体悟之所,这似乎是三代人经历的轮回。别说什么无巧不成书,如果留心现实生活,确实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神秘。

        为什么要写小说与读小说?江南三部曲中,人物没有一个是高大的,故事没有一个圆满的,主题思想没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正能量的,感情没有一个纯粹的......作者为什么要呕心沥血地写它们?我又为什么要废寝忘食地读它们?我想,小说是不必文以载道,不一定要有积极的主题、榜样的人物。它只须贴近现实生活,把人物写立体,把故事讲真切。如果读者能通过作者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洞见时代变化、体察人性优劣、感悟生活甘苦、透视命运浮沉、唤醒内心的悲悯、升华审美的情趣、促进内心的自省,这样的小说就非常值得写与值得读了。

      道不尽迷濛的烟雨江南,品不够沧桑的梦幻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