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的人

 岁月有情JH 2021-03-26

2020年已经远去十几天了,想起来仿佛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在2020年的年尾,读过一本名为《文明与幸福》的书,看了一场名为《幸福的滋味》的电影,组织了一场读书分享会,在会上说过:“幸福是一种能力”的话。那时候以为,2020年过去了,疫情就过去了,可以要怎么幸福就怎么幸福了。

想不到新冠病毒不屈不挠地和人类耗上了。全球的疫情从2020到2021无缝对接,愈演愈烈。而国内的疫情也在入冬后越来越紧张,不时得知一些地区成了各级风险区,病毒又开始一传十、十传百漫延。春节渐近,又有驰援,又戴上口罩测体温,开始进门就消毒、保持社交距离,还提前放寒假... ...而这种状况,似乎将有成为常态的趋势。

未来最确定的事情,就是一切皆不确定。

在这样的情势下,幸福似乎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于是,想起几个有幸福能力的人。

第一个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

姚木兰出生在富足的商人之家,她的父亲姚思安不是一个只知道挣钱的商人,他深谙老庄之道,还对甲骨文有很深的研究,对收藏很有兴趣,收藏了很多甲骨片、玉器。她教育子女也非常开明,在18世纪初期,他没有教自己的女儿三从四德,而是让女儿识字、理解收藏的意义、做正心诚意的人。

姚思安告诉女儿:一个人拥有正直自持的内心,就拥有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那是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活在如此世界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

姚思安还告诉女儿: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

一位好父亲,给姚木兰的人生垫定了幸福的基础。

如果你以为姚木兰的人生因此是一帆风顺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她十岁那年躲避八国联军的战乱,在路上被失惊的马弄丢失了,落在人贩子手里。因为她主动与另一位同患难的小女生交流,说的话被人听到了,才有机会获得救助,被后来的夫家曾家救了一命。

她二十来岁的时候,压抑着内心对孔立夫的爱恋,听从命运的安排嫁给自己并不爱的曾荪亚。因为她识大体、有大量、肯吃苦,能干持家,在曾家三位儿媳妇中成为曾家的当家人。

她三十几岁的时候,大女儿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枪击不幸身亡,使她遭受人生最锥心的痛失。

她四十左右的时候,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从阔太太变成家庭煮妇,从锦衣玉食变成粗布淡饭,后又从南京向重庆逃乱。

即使遭遇这种种不幸,我还是觉得姚木兰是一个幸福的人。她的幸福在于,无论她遭遇了什么,她都不会被所遭遇的打垮,她有战胜厄运的勇气与力量。

落在人贩子手里的时候,她和同情在一起,对同样遭遇的小姐妹的同情,让她忘了自己的悲伤与恐惧;嫁给不爱的人的时候,她和道义在一起,在相夫教子、孝老爱亲中安享受天伦之乐;痛失爱女的时候,她和自己的甲骨片、金石玉器在一起,她抚摸着这些物件,思考着生命的脆弱与物件的永恒,努力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像一位皇后一样参加了女儿的葬礼;从南京到重庆颠沛流离的途中,她和劳苦大众在一起,在救助沿途孤儿、为孕妇接生中,自己爆发出更强的战胜苦难的力量。

幸福的人并不是苦难都会绕开她走,而是当她面对苦难的惊涛骇浪的时候,能够从内在找到一个有力的抓手,不让自己沉溺下去,获得超脱与自救。

如果说,姚木兰是书中的人物,不是真人,第二个人则是一位现实中的人物,她就是活了105岁后,从容安静地离开人世的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也是出生在诗礼簪缨之家,她一样有一位开明的父亲,在杨绛考大学,觉得应该学习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时候,父亲却告诉她要遵从自己的本性,不要勉强自己。于是,爱小说的杨绛放弃了从理而从文。同样是父亲为她的人生奠定了幸福的基础。

杨绛先生从青年到中年基本上是顺利的,求学从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从清华大学到牛津大学,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爱情和家庭,收获了可爱的女儿。本以为“我们仨”可以就这样做做学问,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安逸地生活下去。可是,苦难同样没有放过这位智慧、低调的女子。

那场运动,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先生先后被“揪出来了”,挨批挨斗饱受欺凌。而后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期间失去女婿。后来,“解放”了,就在简陋的家居中过着“我们仨”所拥有的静做学问、不问世事的满足生活。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杨绛先生85岁高龄,天天坐着公交车从家里到医院之间往返奔波,照顾住院的丈夫。期间女儿发现患了脊髓癌,住在另一家医院里。她两边跑,还要向丈夫瞒着女儿的病情。86岁的时候女儿逝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87岁的时候丈夫逝世了,一对恩爱的夫妻虽然白头到老,终归阴阳永隔。

人到老年精神上被欺凌、身体上被强制劳动,面对这样的不幸,杨绛先生没有感叹:时代的一粒尘,落在她的头上是一座山。她安静地观察着、体验着发生的一切,等待着将以有为的时机。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中,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没有一句咬牙切齿的批判,甚至没有一句抱怨。她把那一切当作一种经历,因为有这样的心胸,她才能以柔克刚把所受到的冲击化解到最小,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自己的心血——当时条件下手写的、没有备份的译作《唐吉诃德》。

耄耋老人,一年内连续失去两位至亲的人。她要顾老伴就顾不上女儿,为此她还在《走到人生边上》的书中自责,责备自己没尽到母亲的责任。老伴逝世时,嘱咐她要好好的,她拉着老伴的手,附在他的耳边说:“放心吧,有我在呢。"这一诺,何止千斤!

她拖着老病的身体,要为”我们仨“打扫好战场,克服人老力衰、体弱多病的种种困苦,十年呕心沥血整理出钱钟书的读书笔记付梓出版。又以96岁高齡,开始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撰写她人生的宝贵经验《走在人生边上》。

杨绛先生如泛过苦海的菩萨,始终微笑着看着这个充满矛盾、有时充满恶意的人间。人间不圆满,生活也不圆满,但她的身上有一种平和的力量,让她的人生获得圆满。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啊!

前面两位有幸福能力的人,都是女性,第三个人是一位男士,是孙犁先生。

最近读到他的作品《白洋淀纪事》,读得好趣味。他和杨绛先生一样,都是在杂草荆棘中,看到鲜花遍野的人。

在《荷花淀》一文中,他把女人们送郎上前线这件事情,没有写成大义凛然的悲壮,也没有写成深明大义的坚定,而是把恋恋不舍的柔情隐藏在大大咧咧的言语、与藕断丝连的行动中。还安排女人们的冒险探亲,歪打正着地把敌人引向她们的丈夫的队伍的伏击圈中。

在《山地回忆》一文中,他没有写1941年在山区打游击的时候,在隆冬时节,战士与乡亲都过着衣不蔽体、食难裹腹的艰苦生活,而是写自己在河边砸冰洗脸的时候,如何结识一位洗菜的女孩子,如何获得女孩子亲手做的一双棉布袜子的故事。书中有一这样一个片断: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子,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之后,心里很高兴。

我们不会悲观的”,《白洋淀记事》这本书,一直在告诉读者这个态度。

在《村歌》一文中,讲解放区开展互助组活动,开展成分复查活动的故事。故事里充满矛盾,有对一位上进开朗女性双眉的不同看法表现出的观念上的矛盾;有干部王同志和群众的矛盾;有互助组内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有公与私的矛盾... ...这一切都那么麻烦,但书中的主人公老邴区长却一点也不着急,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点一点理顺工作中遇到的一团团乱麻,把工作推向深入,把民众的心暖起来,凝聚起来。

从这三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在艰难困苦的革命道路上,作者是那么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善于讲述温暖人心的故事,善于捕捉残酷中的欢乐,苦难中的欣喜,这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

不知道在哪里见过这样一句话: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要看到的世界。孙犁先生在战火纷飞中,能看到一个温馨的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宁静美好的世界,因为他有那样的慧眼与慧心。

有如此慧眼与慧心的人,就是有幸福能力的人,就能够得到福报。孙犁先生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1956年之前是他创作生涯最旺盛的一个阶段,1977年到1995年是他创作生涯再度辉煌的第二阶段,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于90岁的时候,寿终正寝。

这几天,海南岛的气温前所未有的低,前些天还凄风冷雨,更是寒气袭人。在这样的时候,收到朋友给的一包热贴,参加学校组织的健身操展演,用热心热血来抵抗了寒冷的侵袭。

昨天出太阳了,虽然气温依旧很低,但明媚的阳光温暖人心。想起小时候,每逢阳光灿烂的冬日,妈妈总会把家里垫的、盖的棉絮和被子抱到太阳底下晒。队长已经吹过了集体出工的哨子,妈妈还在进进出出地忙碌着。

“二婶,出工了。”队长冲妈妈喊道。

“来了、就来了。今天要抢太阳呀!”

多少个寒冷的冬日,妈妈把太阳抢到棉絮、被子里,晚上盖在身上暖烘烘的。

从昨天到今天,我也把床上一层层抱到外面抢太阳。既然改变了不海南这个冬季的寒冷,也改变不了他乡出现的疫情,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像妈妈一样去抢太阳吧,让日子过得温暖一些,并把这样的温暖告诉周围的人。

无论世界怎样,无论命运如何,始终正直自持、心向光明、脚踏实地,那些有幸福能力的人,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