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代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鸿墨轩3dec 2021-03-26
无畏风霜雨雪2021-01-23 09:36:5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开始大放光彩的的时期,由于文字书写方法的演变,这一时期出现了更便于书写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字体,东汉以后纸的普遍应用,是书法练习和传播的便利条件,以及玄学、道学、佛学替代汉朝经学而流行,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使得当时出现许多有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为历代学书者所推崇,对书法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字的字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商周时期有甲骨文、大篆(金文),秦朝时期有小篆,到了汉代则用隶书。名学者蔡邕善篆、隶,他以隶书所写《论语》等儒家经典刻石碑立于太学,“其观视及摹写者,填塞街陌”,其流行程度可见一斑。弘农郡张芝善草书,传闻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因他创立今草(东汉盛行章草,书写时各字独立,今草前后字相连),时人称他为“草圣”,对魏晋书影响很大。西晋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墨迹字帖,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章草过渡到今草的影子。魏初钟繇(yáo)工书,因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钟繇兼善各体,尤精楷书。唐人评钟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秦汉以来,一个而已”。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见张芝和钟繇的地位。研究中国书法史,学者普遍认为,钟繇创秦汉以来所未有的楷法,对于汉字的定型有很大贡献。

与钟繇同时代的胡昭,书法亦精,时人习字,以钟、胡为法。东吴有皇象,最工章草,曾被称为一代绝手,章草名帖《急就章》据传是皇象所书。敦煌人索靖,为张芝姐姐的孙子,尤善草书。卫瓘,官至晋司空,亦善草书,乃魏书法家、尚书郎卫觊之子。索、卫二人并称“二妙”。

西晋到灭亡后,北方士族源源不断地到了南方,中原流行的书法也被带至江南,并在南方地区得以发展。东晋、南朝士族文人工书者甚多,而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成就最大。王羲之、王献之琅邪临沂人,琅邪王氏是东晋最有权势的士族之一,王羲之叔父王导,行草兼妙,其楷法师钟繇、卫瓘。北方大乱时,王氏匆忙南行,仍没有忘记将钟繇的《宣示表》随身携带过江,王导弟王廙,亦工书。自幼生长在这种环境熏陶,显然对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很大。王羲之年少时随卫夫人学笔法,卫夫人名铄,是卫瓘族孙女,工书,尤善钟繇笔法。相传王羲之学得此笔法后,又精研李斯《峄山碑》、蔡邕《石经》、张昶(张芝弟)《华岳碑》以及其叔父王导珍藏的钟繇的《宣示表》,遂改变初学,创造出风格独特的新字体,谓之行书。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是形体多变的字体,容易发挥和创造。传闻行书乃汉末刘德升创造,但无墨迹存世,甚为遗憾。

王羲之303-361

晋代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王羲之《兰亭序》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也是最典型的行书。该序书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当时王羲之与谢安等风流名士在山阴兰亭集会,诸人流觞饮酒,赋诗唱和成诗集,王羲之为诗集书序—《兰亭序》。《兰亭序》书法,笔到之处起伏流走,畅快淋漓,如游龙带云,气贯神通,因笔法极度完美,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痴迷于《兰亭序》,竟在临终前下令将此书帖放入昭陵(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作为陪葬品,故世上只有摹刻本的《兰亭序》流行,而其中以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临摹本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可最接近原帖。除行书外,王羲之还精于隶书、楷书、草书各种书体。他的书法为后世学者尊崇倍至,同时也对后世影响极大,是中国书法艺术无法逾越的高峰,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诸子亦工书法,尤以王献之最为出名,献之后又师法张芝,兼精诸体,尤工行、草和隶书,王献之的字骨力不及王羲之,但妙趣横生,动感更足,后人称之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二王”。孙过庭云:“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盛赞程度可知。

晋代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王献之 (鸭头丸帖)

南朝时也涌现了许多书法家,但多受二王影响,刘宋时的羊欣最得王体精髓。羊欣年轻时王献之曾在他的绢裙上书字,他便以此为帖,朝夕临摹,书法大进,被时人称为“子敬(王献之)之后,可以独步”。梁朝肖子云,先学王献之,后又全学钟繇,其笔力劲健,号称可以与钟繇并驾齐驱。肖子云书名远播海外,一次百济国(现朝鲜半岛南部)使臣来建康求书,恰逢子云将出仕东阳太守,使臣追至江边,子云“乃为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现在所谓的追星热,溯本探源,大约、或许就起于南朝梁之肖子云吧!南朝陈与隋朝之际的僧人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称“学书用秃笔有几十瓮,每瓮百枝,终于有成”,每日求书题字者人流如市,竟将门槛踏坏。智永僧存名帖《千字文》。

晋代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王羲之《兰亭序》

南朝书法受二王影响,而北朝的书法则依然沿袭钟繇、卫瓘的书体。西晋末年,北方士族范阳、卢谌效法钟繇,清河崔悦师卫瓘,皆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崔、卢子孙传其法 ,北魏初年,工书者称崔、卢二门,他们的书法在北方影响最大。由于北魏时期佛教流行,一时间,庙宇、造像、摩崖、碑刻、墓志、幢柱刻经处处皆是,而多用一种书体书写,故称魏碑体。北魏书家崔浩,清河人,曾为太武诸帝所亲任,后因国史之案被杀,其父崔宏善草、隶,曾为一时三楷模,好工书,体势及其先人。郑道昭,荥阳人,其为光州刺史时在云峰山摩崖刻石,字体为魏碑之代表作。文物出土碑刻著名的有《张猛龙碑》《张黑女碑》《冯迎男碑》等等。魏碑体便于大字的书写,现存的一些北魏摩崖刻石及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都是大字盈尺,而榜书之始者,当北魏也。

北朝末年,南朝书法风格深深影响到北方,西魏时平江陵,江陵人口被掳入关,其中有不少南方文士。王褒书法“得羲之之体”,在南方“见重于世”,他入关中后,“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一时成为风气。

在南北朝两种不同风格的书法交融下,才有了隋唐时期书法风格的创新与发展,更造就了唐朝书法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的繁荣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