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性的故乡

 窦小四 2021-03-26

神性的故乡

文‖窦小四

                   我们必得返乡!

                         ——题记

因着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亦或因了梦想的焦灼和憧憬,我们往往把自身从故乡中抽离出来。自古如此。

苏轼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于他,不只是一点凄凉、也不只是一点无奈,背后无可解的,是人对命运和自身处境深深的痛楚和束手无策;不幸的是,如此寂寥的人,不只是苏轼一个。

云南诗人艾傈木诺写“要做一个温暖的人”,诗人老六说要“憨憨地过完一生”,这种幸福感的设定,让这两个不肯衰老的人,把故乡当成靠山,把爱当成使命,一路地写下来。

这世间,有太多的苏轼、也有太多的艾傈木诺和老六,把故乡当做心灵的靠山和港湾,把爱和故乡作为使命,一路的写下来,并一路艰难的生存下去。

我们必得返乡,不是指肉体!并不是只有诗人才饱尝远离故乡的焦虑和饥渴。

科学技术的发展确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但更为重要的,却使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一个“上帝缺席”或者说“灵魂缺席”的“贫困时代”。

我们一味地追索物质,我们焦虑,我们孤独,我们恐惧,我们逃离,我们梦魇,在生存艰难的黑暗中,我们的精神变得赤贫,这种赤贫如同更黑的黑暗,让我们看不到光明的希望所在。

但是,我们却并未彻底失去希望。

这个光明的希望所在,就是故乡,就是充满了神性的故乡。

神性:

是汉语词汇,出自《世说新语·雅量》,解释为心灵;精神。

shén xìng

具体解释

(1).心灵;精神。《世说新语·雅量》“释 道安 ” 刘孝标 注引《安和上传》:“﹝ 道安 ﹞年十二作沙门,神性聪敏,而貌至陋。” 南朝 梁 刘勰 《序》:“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北史·崔光传》:“取乐琴书,颐养神性。”

(2).指经过陶冶的人性。 孙中山 《国民应以人格救国》:“古人所谓天人一体,依进化的道理推测起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入于神圣。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

(3).真理。

那么,故乡,这个寓意和指示着地理与文化上的双重心结的东西又是什么?

阿多尼斯说“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故乡在另一个层面是人。”

可是,远不止于此吧。

我们渴望一息尚存的安宁,渴望回到自然的指令与并不完整的肉身本真当中,享受时间的慢与光阴的柔软。置身其中,我们能够安稳地经营着关于心灵本真最自我的温情、宿命与忧患。在这里,我们保留最初的天真,智力和活脱,我们随意的挥洒最接地气的浪漫,忠贞,热烈和真诚。这一切的安宁和舒适,只能来自和存在于故乡,仿佛神谕。

故乡具有清洗的意义,不只是拂去尘滓,还包藏着返归的秘语,和一种求索的心灵姿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乡,它是一种神性的状态。

故乡也是一种空间,生活在这样的空间中,人们也更容易获取更多的灵感、觉悟,仿佛具有神性的磁力一般,人们步入其中,能得到更多能量。

所有的空间,都是有意义的,一个空间是否可以具有神性,除了功能、尺度、舒适性的设定之外,还取决于人在空间中的时间和行为,以及心理状态。花一年的时间在外漂泊和用一年的岁月在故乡金黄的麦地和开满荞麦花朵的田野间徜徉,带给人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越纯粹,且具备相当的时长,就容易获取更多“神性”的启示。

在故乡里,我们清洁身体,我们放松神经;在故乡里,我们专注、纯粹,我们是把自己放到奉献和爱的角色,这个过程多么美妙啊;在故乡这个空间里,我们阅读、休憩,得到安宁和启迪。

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足够的平静中的能量,用思考、心灵作为足和翅膀,将自己带到离神更近的地方。

也许在某天,你走过玄关千遍后也许也会获得启示,这就是故乡的神性所在。

所以说,故乡,不能只是一个“什么”,它无法被任何一种语法规则,表达方法,学科理念等等具象或者抽象的来框定的一个东西。

它是一种非现场的,神秘的,无法被穷尽的纯意义的存在,可以说一种场所。它是人与世界二元构成里最真诚,最纯粹,也最接近生命本真的一个终极形态,它是人之所以“在”和之所以“思”的根源所在。

故乡居有天道,天道唯在故乡中才得以澄明。

《老子》21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是故乡,这个神性的存在,将每一事物都保持在宁静和完整之中,它让每一事物在它的作用下自由地徜徉着。

所以故乡就是神圣,是众乐者之源,是澄明之境,是极乐。在故乡的怀抱中,“一切纯净之物都沉浸于明澈之光华中,一切高空之物都矗立于高超之威严中,一切自由之物都回荡于欢悦之运作中。”

故乡给每一事物以本质空间,使每一事物按其本性属于这个本质空间,以便在它那里,在故乡神圣光辉的照耀中,满足于本己的本质。

海德格尔说:“与本源的切近乃是一种神秘。”于是,故乡作为最本己最美好的东西,非常恰当地成就了这种“切近的神秘”。

正是因为有了神性故乡的存在,在精神贫困时代的人们的希望才不至于完全泯灭。

儒道文化及禅宗把人生的最终归向都指向恬然安静的“无待”“无住”之境,而这一切,都能在故乡中寻找。

也许,神必然存在,但那不是指超越的神,不是要求人们以一种欠缺的态度去领承他的神,而是深深地居于每个人内心的无所不在的神,这就是我们深居于我们心脏、灵魂和

血液中的,内在的神,它自然而然地要求人们向本心去求索,让宁静,真诚,爱和美好在内心显赫。人的快乐在这里无所不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因此,每个人都能求得神性光辉的照耀,每个人都能回到“风情如故,欣荣昌盛,在这儿生活和相爱的一切,从未抛弃真诚”的故乡。

作者简介:

窦小四,原名窦娟霞,甘肃天水张家川马关人,80后,现居重庆,从事教育行业。生性自由闲散,无拘束,钟爱山野乡村,偶有心绪,小结成文,视爱和文字为生命。探索爱与人性的奥秘,深困其中又淡然其外,从流如水!个人微信号:douxiaosi9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