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蒿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鉴益堂 2021-03-26

                         〔别 名〕 蒿、草蒿、方溃、��蒿、香蒿、臭蒿、蒿子、细叶蒿、三庚草、野兰蒿、黑蒿。

〔来 源〕 为菊科艾属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及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的全草。

〔成 分〕 含青蒿素、挥发油、维生素A、苦味质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油精、蒿酮及异构体蒿酮、乙酸蒿脂、左旋樟脑、蒎烯、乙酸甲苯脂、d-2-甲丁脂、枯茗醛、丁香烯、倍半萜烯、蒿醛、己醛及脂类。此外,尚含东茛菪甙及东莨菪素。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清热解暑: 《神农本草经》: “主疥疮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 明目”。 《本草拾遗》: “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 《滇南本草》: “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 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热怕冷”。 《本草纲目》: “治疟疾寒热”。《本草新编》: “退暑热”。 《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适之症”。二、近代研究

1.解热制疟:近代临床应用证明,青蒿及提取物黄蒿素皆有解热及抑制疟原虫的发育。

2.抗钩端螺旋体作用:体外试验证明,青蒿乙醇提取物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有效浓度为7.8毫克/毫升,效力与连翘,黄柏,蚤休等相同,但弱于黄连、荔枝草、黄芩、金银花等〔1〕。

3.抗真菌作用:青蒿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部分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2〕。

〔性 味〕苦,寒。归肝、胆经。

〔功 效〕清热凉血,解暑,退虚热。

〔主 治〕各种发热(虚热及实热),骨蒸潮热,温病夜热早凉,伤暑低热无汗,疟疾寒热,皮肤瘙痒,疮疖。

〔临床应用〕青蒿近年来研究用治多种发热皆有效,用提取物及鲜者绞汁,干者冷浸服效果卓著,煎后则效力减低。

1.虚劳发热:如久病气血虚弱,阴虚内热,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干咳,痰中带血等,类似于结核病、贫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常配伍知母、鳖甲、生地、人参、麦冬等养阴药,方例《青蒿煎》、 《青蒿鳖甲汤》、 《青蒿汤》。

2.温病低热:温病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口渴等,常配伍知母、鳖甲、牡丹皮、天花粉等,方例《青蒿鳖甲汤》加减。此外,尚可用治中暑发热及夏令感冒发热等,可入复方中用。

3.疟疾寒热:单用提取物“黄蒿素”治疗疟疾寒热有良效,也可用鲜者绞汁服。也可配黄芩、半夏、赤茯苓等,方例《蒿芩清胆汤》。

4.丝虫病:近年用青蒿治疗斑氏丝虫病有效,多配伍黄荆叶、威灵仙等,方例《青蒿黄荆叶合剂》。

此外,尚可治皮肤瘙痒、荨麻疹、脂溢性炎、痢疾、便血、鼻衄、金疮扑损。

〔用 量〕 3~6克,鲜者10~30克。

〔用 法〕生用,或提取黄蒿素用。

〔禁 忌〕脾虚泄泻,无热或低热多汗者不宜用。

〔附 方〕

1.青蒿煎(《圣济总录》):青蒿、人参、麦冬。

2.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地骨皮。

3.青蒿汤(验方):青蒿、白茅根、白芨、仙鹤草、黄芩、梔子。

4.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青蒿脑、淡竹叶、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皮、碧玉散。

5.青蒿黄荆叶合剂(《湖南卫生杂志(7):31,1959):青蒿、黄荆叶、威灵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