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名〕姜。 〔来 源〕为姜科姜属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 Rose.的根状茎。 〔成 分〕含挥发油0.25~3 %,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莰烯、柠檬醛、芳樟醛、甲基庚烯酮、壬醛、d-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分解后为油状辣味成分姜烯酮和结晶辣味成分姜酮和姜萜酮的混合物。此外,尚含氨基酸、树脂状物及淀粉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发表散寒: 《名医别录》: “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 《本草纲目》: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2.散寒止咳: 《本草经集注》: “归五脏,去痰下气”。 《本草拾遗》: “去冷除痰”。 《药性本草》: “主痰水气满, 下气,生与干并治嗽,……”。 3.健胃止呕: 《珍珠囊》: “益脾胃,散风寒”。 《食疗本草》: “止逆, 散烦闷,开胃气”。 《本草从新》: “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煨姜,和中止呕”。 《会约医镜》: “煨姜,治胃寒,呕吐,吞酸”。 4.解毒作用: 《本草拾遗》: “汁解药毒”。 《医学启源》: “温中去湿, 制厚朴、半夏毒”。 《本草纲目》: “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 《日用本草》: “解菌蕈诸物毒”。 此外,尚有发汗及去狐臭作用。 二、近代研究 1.兴奋中枢神经:姜对大脑皮层有兴奋作用,并有拮抗催眠剂作用。对延髓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能增进血液循环,使血压上升,促进排汗,从而给呼吸和代谢以良好的影响〔1〕。 2.健胃作用:生姜煎液对口腔及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总的说来能引起消化液的分泌增加,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减弱,而脂肪酶的作用增强。并能抑制异常发酵,促进积气的排出〔2、 3〕。 3.止吐作用:生姜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呕吐,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也有止呕效果。对阿朴吗啡引起狗的呕吐及洋地黄引起鸽的呕吐无效。〔4〕 4.抗菌作用: 1:1的生姜浸液在体外有抑制堇色毛癣菌的作用。生姜在试管内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5~6〕。 〔性 味〕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 效〕发汗解表,止咳止呕,解毒。 〔主 治〕外感风寒,肺寒咳嗽,胃寒呕吐,消化不良,食鱼及野菌中毒,解南星、半夏毒。 〔临床应用〕生姜的应用十分广泛,除用治疗外感及咳嗽外,多用于消化不良及呕吐,许多方剂都选为调和药。 1.外感风寒: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等轻症,如一般感冒,常配伍苏叶、桂枝等辛温解表药用,方例《姜苏饮》。 2.感寒咳嗽:生姜有止咳化痰作用,多治感寒咳嗽及痰饮咳嗽,常配伍细辛、五味子、半夏等解表、止咳化痰药,方例《小青龙汤》 (方见麻黄) 《千金方》治疗积年咳嗽则配伍白蜜熬膏服。治劳嗽则配伍蜂蜜、姜汁、白萝卜汁、梨汁、人乳等,方例《五汁膏》。 3.脾胃虚寒:生姜有温胃止呕及温中健脾等作用,一般胃寒呕吐类似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等,常配伍半夏、吴萸、陈皮、黄芩等,方例《小半夏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并可用治伤寒汗出, 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类似于急性胃肠炎,常配伍黄芩、黄连、甘草、 干姜、 人参、半夏等,方例《生姜泻心汤》。近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和痢疾。 4.药食中毒:生姜汁可用作某些药物中毒。如天南星、半夏、乌头、闹羊花、 木薯、百部等皆用姜汁解毒,轻者每服5毫升,以后每隔4小时服5毫升;重者以25%的干姜汤60毫升鼻饲,以后每3小时灌生姜汁5毫升。此外用来制止熟地的腻膈作用。古方用治食鱼蟹、鸟兽肉中毒。 此外,姜皮可用治水肿,姜汁与黄明胶熬膏可治疗风湿及慢性腰腿痛。并用外搽治疗手指脱皮(上皮松解症)、脱发。 〔用 量〕 10~15克,大量可用30克,外用适量。 〔用 法〕生用。 〔禁 忌〕热证禁用。不可大量内服,大量可引起口干、喉痛,刺激肾脏。 〔附 方〕 1.姜苏饮(《本草汇言》):生姜、苏叶。 2.五汁膏(《经验广集》):蜂蜜、姜汁、萝卜汁、梨汁、人乳。 3.小半夏汤(《伤寒论》):半夏、生姜。 4.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半夏、生姜。 5.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