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后面这段文字是为了说明,当体检发现了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患者,我们需要密切随访后续有无发生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可能。 在胚胎脑血管的发育过程中,颈动脉和后循环的动脉之间会出现短暂的联系。 这些血管的联通,通常随着后交通动脉的发育而消失,罕见状态下,这些联通在成年后还会依然留存。 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交通共有四种类型: ①残留原始三叉动脉:在0.6%的脑血管造影图中可见到,是最常见的残留性胚胎交通(83%)。可伴有三叉神经痛。连接颈 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基底动脉。起源于脑膜垂体干的近端(50%经过海绵窦, 50%伴随三叉神经走行),至基底动脉上段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椎动脉可能较细小。 ②耳动脉:为最少见的类型(只报道了8例),连接颈内动脉岩骨段和基底动脉。 ③舌下动脉:连接岩骨段或远端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经过舌下神经管,不经过枕大孔。 ④寰前节间动脉:连接颈内动脉颈段和椎动脉。可能来自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外动脉、颈内动脉C2~C4段。与椎动脉在枕下交通,50%的椎动脉近端萎缩。共报道40例。 胚胎型后交通动脉 在大约70%的人类个体中,左、右大脑后动脉是由基底动脉末端分叉而形成,细小的后交通动脉将大脑后动脉和颈内动脉相连接。 当一个粗大的后交通动脉,与一个小的、或缺失的P1段相连接时,称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现在越来越被称之为胚胎型后交通动脉。 在20%~25%的人中,一条大脑后动脉以常规的方式起源于基底动脉,而另一条大脑后动脉直接通过后交通动脉则起源于颈内动脉。这是一种残留的胚胎期循环模式,即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只有不到5%的人,其两条大脑后动脉都起源于对应的颈内动脉。 残留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被定义为: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后交通动脉,直接延伸为,或在血管直径上等同于大脑后动脉的P2段。同侧大脑后动脉P1段通常发育不全或缺失。 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多数没有症状,少数伴有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有时还有脑神经受累症状。 发现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的临床意义 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涉及许多危险因素,例如,年龄、遗传学、环境和分子因素。 然而,血液动力学因素似乎在动脉瘤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血管解剖存在变异的人群中。 以前的研究表明,残留的胚胎型颅内动脉,会使个体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增加,可能是由于颅内循环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而导致患者容易生长动脉瘤。 来自2019年的研究发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更高风险的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相关,这支持了血流动力学因素可能与动脉瘤形成有关的假设。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较大的动脉瘤颈相关,但与动脉瘤顶的大小和破裂状态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