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湘菜 7 难忘儿时味道

 张效雄 2021-03-26

闲说湘菜 7

难忘儿时味道

儿时的味道常常是相伴终生的。

记得童年的时候,我们家在洞庭湖东汊的汨罗江农场。1964年湘阴县一分为三,汨罗单列建县,农场也单列,后来变成了屈原区。我们小时候的生活习惯,和汨罗这边差不多,口味也是如此。

每到过年的时候,父亲总是最忙碌也是最快乐的人。过年之前很多天,他就开始做准备,买这买那,让我们早早感觉到了年味。这个年味,主要是准备菜肴。老家有句话,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大人感兴趣的是春耕生产,而我们这帮小孩子,盼的是过年好好吃几顿。

洞庭湖平原是鱼米之乡,食品自然很充足。即便是人们现在说起来还咬牙切齿的十年文G岁月,我们那里也不缺大米猪肉、鸡鸭鱼蛋这类食品。我们老家过年的食品也总是那么几样,做法是很传统的。比如说豆腐,父亲总要找人特制一大板,让我们吃个够。那个时候没有冰箱,只好用立冬前的冷水浸泡,可以食用一两周。还有黄豆做成的豆腐皮,我们叫“百页”或是“百叶”,那是年饭必备的菜肴。主菜当然是猪肉。猪肉先用水煮熟,肉汤用来炖红薯粉皮或是笋干海带百叶等。我们所称的“年饭肉”,是切成大片的回锅肉,用大蒜炒了,浇了本地产的酱油,香气扑鼻。据我父亲说,这是我奶奶教给他的做法,至今还是我的保留节目,被家人成为祖传秘方。

说来也怪,我们儿时的味道,基本上都是猪肉和鱼虾,再就是鸡蛋小菜。如果来了尊贵的客人,会杀一只鸡炖了,放几粒红枣,香喷喷的一大锅。那些殷实的人家,可以在炖鸡的时候加点墨鱼或是中药材,以为这是大补的菜肴。我小的时候不怎么喜欢吃鸡,一来是住在镇子上,不像农家可以喂鸡,镇上的铺子里也买不到鸡和鸭,喝一碗鸡汤鸭汤那是很奢侈的享受,吃得少自然就不怎么爱吃了。大约10岁的时候,我的奶奶带我去她的娘家,也就是去我的太外婆家走亲戚。快九十岁的太外婆吩咐热情贤惠的舅奶奶,特地给我做了一罐子鸡汤。太外婆选了大鸡腿和鸡胗,满满地给我盛一大碗,我却没有吃一点点。太外婆很伤心很失望的样子,至今我记得真真切切。因了这个缘故,我们家的年夜饭从来不上鸡鸭,南方不供应牛羊肉和海鲜,基本上只是在鱼和猪肉上做文章。这就是我最简单的儿时的味道。我们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菜不放辣椒,这是因为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患了胃溃疡病,医嘱不能吃辣,我的外婆从不在菜肴里放一丁点儿辣椒。如果谁想吃点辣的,就单独炒一盘,或是弄点辣椒萝卜辣椒酱。这个习惯我们保留至今,辣椒菜不是我的儿时味道。

我们那个地方,有一道几十年不变的特色菜“年饭鱼”,这道菜不是鲜鱼,是用鲤鱼做成的腊鱼。这鱼的做法特别,选择两斤左右的鲤鱼,不是开边去内脏后腌制的,而是从肚皮上切开口,掏去内脏,洗净后抹上盐巴,腌制三五天或一周,用一根小竹条撑开鱼肚皮晾干,和平常做腊鱼腊肉那样,用谷糠木屑微火熏成。吃团年饭的时候,爸爸将这年饭鱼蒸熟,用漂亮的瓷盘子盛着端上来,完整的一条金色的鱼,很漂亮,香气诱人,又含年年有余、吉祥有余的意思。父亲在世的时候,无论他在农场还是搬到岳阳市以后,即便是退休后住在长沙,我们每年都可以享用这道菜。父亲去世以后,我们虽然学会了熏制年饭鱼的手艺,但因为找不到熏烟的场所,再也没有尝过这道菜了,留下的只是浓浓的儿时味道。

除了年节之外,我们平时的吃食是外婆做的。外婆年轻时随开绸缎庄的外公在长沙住过几年,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她做菜是很讲究的,既有大户人家的风范,又有农家村舍的风味。她最拿手的几道菜,我至今想起来还直流口水。其中一个是红枣炖肉,另一个是香煎刁子鱼。炖肉做法很简单,必须用瓦罐慢炖。猪肉选择五花肉,肉质新鲜,红枣鲜亮,加两片生姜,出锅时放点葱花,香味绕梁。刁子鱼在我们洞庭湖区是家常小菜。外婆先将洗净的鱼,用盐巴腌制半个小时,再下油锅翻煎,佐以姜丝料酒酱油,煎至两面焦黄,装盘以后撒上葱花,色香味俱佳。外婆还有一道拿手菜是煎豆腐。她将茶油或菜油烧至七成热,放少许盐,然后将豆腐切成薄片下油锅,文火煎至两面焦黄,再加韭菜翻炒,黄绿相间,甚是好看好吃。她的这些做法,是依据煤炭火小灶的特点而来,并不急火快攻,慢工出细活。还有香椿炒鸡蛋、小炒马齿苋等时令小菜,现在饭店里常有这样的才,但远远不及我外婆炒的鲜美。

我的奶奶,老家话叫娭毑,她做菜的风格与外婆有些不同。娭毑是标准农妇,粗手大脚,做菜用的柴火大灶,故不可能精雕细刻。她每每是将茄子豆角辣椒炒了,再放到饭锅里去蒸,米汤饭气进到菜里,别是一番风味。还有就是米汤煮红苋菜煮萝卜菜,浓浓的农家味。有一年我和弟弟回老家过暑假,因为天气炎热头上长了脓包。奶奶便让姑姑带这我们,背个小布包挨家挨户去讨“百家米”,农家认为这百家米可以泻火。百家米必须是当年的新米,从各家各户凑起来合在一起,磨成米粉做成粑粑,煎熟了给我和弟弟吃。这是农家的一个验方,是不是凑效,我们早就记不得了。倒是那新米粑粑的味道,至今还回味得出来。

我从洞庭湖畔走出来,进入省城已经四十年多了,儿时的人和事早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进城以后,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尝过无数,但儿时的味道,还是最最亲切的。好在常陪伴在母亲的身边,她常常不厌其烦地教我做点老家的小菜小点,似乎想要把外婆传给她的做菜手艺,全部传给我们几个。如今食材原料早已没有当年那么醇厚,但有母亲调教,我们兄弟姐妹还能时不时做上两道家乡菜来,还不至于让祖传秘方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77级中文班毕业,记者出身的作家,高级编辑、教授。代表作有畅销长篇小说《风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