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3-27
天地舆图的历史地理2021-03-26 10:08:50

在川江(长江上游宜宾—宜昌段的习称)沿岸,有三座称之“白沙”的场集聚落,为以示区分,即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冠缀于专名—“上、中、下”。上白沙位于四川省合江县,中白沙位于重庆市江津区,下白沙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原属老巴县)。这三大聚落,中白沙在长江南岸;上、中白沙为建置镇,下白沙原为乡治,现属(跳磴)镇辖社区。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地图上对川江“上、中、下”三大白沙聚落的要素标注。个人则用铅笔对三处“白沙”地名点勾画了小圈 连线。下白沙又称“白沙沱”,成渝铁路在此设有小南海火车站,川黔铁路与渝贵铁路的跨江大桥也从那儿飞架,大桥便以“白沙沱“地名而定称谓。中白沙最近这几年通过开发古镇旅游与打造影视基地,吸引了较多游客前往,这里还拥有驰名全国的酒业品牌—“江小白”;川江三大白沙,尤以中白沙最为出名。此图仍来自我写川渝地区内容时的资料老搭配——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集》,按照当时的区划,三大白沙均分属三座不同政区,上白沙:宜宾地区合江县(1983年泸州设市后划入);中白沙:江津地区江津县(1983年并入重庆市);下白沙:重庆市巴县(1994年划归大渡口区)。


2020年隆冬,我与几位爱好者前往四川省合江县上白沙进行了一次探访。上白沙位于合江县城以西的长江北岸,距县城约15公里,政区建置为白沙镇。来到上白沙,除了游览古镇外,因为这里曾于唐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中期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为合江县治所在地,长达近200年。县治迁移属于区划现象之一,所以无论历史再久远,也得前来打个卡。至于县治搬迁目的,根据合江本土某些文史资料著写,在隋末唐初的社会大动荡背景下,活跃于西南赤水河谷、大娄山脉一带的僚夷部落时常趁乱袭扰长江沿岸的汉族农耕区及城镇。中原朝廷暂且鞭长莫及,驻守在此的唐代地方官员只得将县治由今址南关迁移到长江北岸上白沙,以避僚夷侵扰。白沙也因码头积淀与县治迁驻,得到了一定发展。唐代中叶,待局势稳定,时逢水陆商贸发展,唐廷遂批准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求,将合江县治回迁南关旧地(今合江县城),“以便水陆贸迁之宜”,因为合江老城地处长江与赤水河的汇流点,并主导川黔间的物贸转口集散功能,区域地位重要,作为县治也更加适宜。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卷.剑南道》中,标注了当时已迁移到长江北岸上白沙的合江县,时属“剑南道泸州“所领辖。

龚熙春 撰 民国《四川郡县治》 卷七 唐代剑南道 章节中,对此合江县的简要介绍。文中提及“治今合江县西”,也就是指的上白沙了。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民国版《合江县志》卷一“市镇”里,对上白沙的词条释义:上白沙场“距城三十里。旧称白沙镇,在大江北岸。居民三百余家,贸易以米、豆为大宗,谷米多运销朱家沱,豆类多运销贡井”。一段简单的介绍,即说明了上白沙的地位与功能。还有附近的产业形态。上白沙周边为四川盆地的浅丘缓坝,又毗邻长江岸畔,丰润的水土资源加上川盆亚热带气候,适合水稻、蔬菜、柑橘、豆类等农经种植,所以物产丰饶,粮庶谷仓,自给自足之余,还可行途远销。长江沿岸的众码头便成为了以粮贸为主的集散口岸。如文中提到谷米所运销的朱家沱,今为永川区朱沱镇(原属江津),是长江的一处大码头,目前也作为了永川重点打造的港务区。而豆类运销贡井,则是为了与自贡的盐务进行交易,形成产业资源贸易链。在那个旧时代里,完善市场化的经营和服务。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隆冬时节,上白沙的长江滩地,摄于2020年12月。半年前的洪水侵袭,江河上游冲积了大量山林有机土壤堆覆至此,部分形成了沙土地质。当地民众便利用江畔土地临水、冲积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开垦菜田耕种(应有相关改良步奏),种类多为白菜、莴笋、花生、胡豆、葱蒜等。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上白沙码头,目前这里的渡船仅通达长江南岸的牛脑驿聚落(属合江县大桥镇望龙山村)。冬日的四川盆地,雾霾笼罩,能见度极低。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在码头回望上白沙场集聚落。上白沙的得名,源于长江岸边的白色沙洲,这片已耕种了菜田的滩涂。上白沙早在隋初便形成了集市,到唐代时,已是居“五方杂处,商旅云集”之要津,故有“草市连三鼓,盐船起五更”的繁盛市井。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从码头北行,沿着河街正式进入到上白沙的旧式民居区(传统意义上的'古镇’范围)。上白沙聚落“由线成块”,以南侧古戏台(仙师殿)为核心,如似触角般延伸着两段街巷,呈Y字并行,将聚落核心环绕成椭圆块状。当年上白沙作为米、盐口岸,源源不断的大宗物贸,从这里输送到码头,装船远载,顺江东下渝州。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白沙古镇(民居群)的文保牌,现为泸州市级文保单位。其中一块碑文刻有对上白沙的概况介绍。唐代两百年的合江县治阶段,是这儿最高光的历史时刻。右侧是横跨古镇通道的过街楼廊。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上白沙的禹王宫外墙与内侧现状,主题建筑已经垮塌,梁架构造仍存。但不知何时才能促资修复。作为码头场镇里祭祀大禹的庙殿,如今成为了这副模样,的确让人嘘唏不已。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禹王宫旁侧的穿斗木结构房屋,密集的形态,仿佛凝固在了一段老旧时空中。如今这片大多已是危房,正待拆迁,或行将自然倒塌,远逝岁月中。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白沙场的城门,上白沙聚落标志性建筑。看得出才进行了一番修复。此门背后,就是古戏台。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走入古戏台下,拉开广角镜头。两条街道由此延伸,并排而行,连接构筑起了上白沙聚落的核心道路肌理。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老戏台正对仙师殿,旧时聚落中的神坛祭祀场所。后为白沙区公所驻地。作为基层“行政机关”的办公场所,显得非常庄重大气。大门前的柱础石,应为旧殿的实物遗存。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上白沙聚落中的两条Y字型街道,由南往北延伸,右侧为“街基上街”,左侧为“正街”。我们选择了走正街游览。“街基上”的名称意为扩建之基础,而且形成年代也较早,肩负着上白沙长久的通行功能。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仙师殿左边的侧门,正街石板路从旁穿过。其中门牌标号具备相应的指向性。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透过正街上的一处豁口平台,眺望长江与河滩方向。以前水运兴盛,河边舟激泊靠,还形成了造船所需的原材料,船钉、牵绳、风帆、船桅杆、船篷、竹筋、桐油和船工匠工具的大市场。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上白沙的“正街”,聚落里的核心道路,视觉上更带有“通纵”之感。街边店铺残存的老旧的广告牌,回顾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光年。目前上白沙街区虽然唐代县治踪迹已无寻索,但仍有较多的明清古建筑保存至今。且具有原生性、真实性,是长江上游明清滨江场镇建筑的实物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明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历史信息。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合江县治从白沙迁走后,历经唐代晚期和北宋二百多年的发展,到南宋嘉定年间时(公元1208年—1224年),白沙集市更趋繁盛,民国版《合江县志》载称:南宋嘉定年后,合江行政区划辖1乡7里20都2团,计1城、2镇、6寨、19集市。白沙古镇属水北里第八都,称“白沙市”,是合江江北的重要大集市。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白沙古镇上的“张爷庙”遗址,目前仅存槽门与山墙。但总体气势仍旧凸显。张爷庙又名“桓侯宫”,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张飞而兴建的民间祠祀。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张爷庙(桓侯宫)槽门后侧为一片密集的老旧建筑群。这处房屋依循正街梁岗而建,具有坡丘起伏般的空间感。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民国版《合江县志》中对上白沙建筑古迹的载录。可以对照一下,现在还仍存多少。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1988版《四川省地图册》中对白沙镇的信息标注。以前合江县境内的长江北岸,有白沙、参宝、望龙、白米等多个乡镇建置,后逐渐进行撤并。到2019年时,长江北岸(合江境)仅有白沙、参宝二镇,同年12月,参宝镇也撤销并入至白沙镇,白沙便成为了合江县在长江北岸的唯一建置镇了,进而“居矗县北,通连渝泸”。

合江上白沙,唐代旧县治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摘资料——

1、民国18年《合江县志》王玉璋 主编

2、《四川省合江县地名录》 1987年版 四川省合江县地名领导小组编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卷.合江县.白沙镇》 蒲孝荣主编

4、民国版《四川郡县志.唐代.剑南道.泸州合江县》 龚熙春 撰

5、合江县人民政府网.县情介绍.白沙镇

6、《华西都市报》—“白沙,千年兴衰变迁” 陈鑫明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