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o 17与不列颠之战(1940.7-1941.3)上

 不沉俾斯麦 2021-03-27

图片

1940年6月底,才仅仅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法国战役突然戛然而止宣告结束,而此前部署在欧洲大陆的英国远征军亦开始仓皇逃离法国渡海向本土退却。由于德国在法国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希特勒提议与英国展开交涉,签订和平条约。对于德国方面伸出的橄榄枝,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十分干脆的拒绝了。

因此在德国空军与英国皇家空军之间展开正面交锋的初期,其作战规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德国空军并没有对英国本土实施直接的轰炸。战斗主要在英伦三岛附近的海上进行,最初德国人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在英国本土附近航行的运输船队。

海峡间的对船舶攻击

根据德国方面的记载,1940年7月3日,一架由机长汉斯·瑞斯(Hans Reiss)少尉和飞行员根特·瓦格纳(Günter Wagner)操纵的,隶属第2轰炸机联队(KG 2)联队部直辖中队的Do 17Z型轰炸机(机身编号:U5+EA),在多佛海峡上空被击落。据信是遭到了来自于英国皇家空军第32飞行中队(No.32 Sqn)的飓风式战斗机的攻击。除此以外,虽然文件中还简单记述了诸如飞机在坠毁时身中上百发7.7毫米口径机枪弹,以及机长和飞行员负伤等其他相关情况,但有关其他机组人员的姓名,以及他们是否生还的细节并没有被透露。

图片

图片

图片

1940年夏部署在法国的Do 17Z型轰炸机

有一种说法认为,第2轰炸机联队第Ⅱ飞行大队(Ⅱ/KG 2)于第二天,也就是7月4日开始的作战行动,是德国空军在整个大战期间对英国运输船队正式实施攻击的开始。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可以推测,瑞斯少尉7月3日的这次飞行很有可能是联队部于作战开始之前实施的一次强行侦察行动。

7月4日,第2轰炸机联队第Ⅱ飞行大队奉命对英国近海的运输船队实施攻击。第Ⅱ飞行大队的18架Do 17Z型轰炸机在第51战斗机联队(JG 51)30架Bf 109E型战斗机的掩护下,向英国方向飞去。于是,正沿着位于英、法两国之间,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距离最为接近的水域—多佛海峡英国一侧航行的,由9艘运输船所组成的船队成为了此次攻击的主要目标。其中有一艘运输船在被Do 17投下的炸弹命中之后受到重创,为防止船只沉没随后实施了抢滩搁浅。在得知船队遭到德国飞机的攻击之后,英国皇家空军第79中队(No.79 Squ)紧急起飞,出动战斗机对入侵者实施了拦截,随后与护航的德国空军Bf 109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在这次战斗中,一架皇家空军的飓风式战斗机被击落。

图片

图片

1940年夏部署在法国境内的德国空军Bf 109E-4型战斗机 最大平飞速度548千米/小时,装备20毫米MGFF机炮2门,7.9毫米MG17机枪2挺。

根据记载,在7月4日的战斗中,由机长弗雷德里希·德瓦尔特(Friedrich Dörwaldt)中尉以及飞行员汉斯·沃尔夫(Hans Wolff)等三名机组成员搭乘的,隶属于第Ⅱ飞行大队本部直属队的Do 17Z,与该大队第六中队机长沃尔夫-迪特里希·利迪格( Wolf-Dietrich·riediger)少尉等四名机组成员所搭乘的另一架同型轰炸机,被据推测是皇家空军第79中队所属的飓风式战斗机击落。两机随后分别在海上以及陆上实施了机腹迫降。

7月7日,第2轰炸机联队第Ⅱ飞行大队和第Ⅲ飞行大队所属的45架Do 17Z型轰炸机在第27战斗机联队(JG 27)Bf 109E型战斗机的伴随掩护下,对多佛海峡附近航行的船舶再次实施了攻击。在这作战行动中,德国方面虽然取了击沉敌船1艘,击伤三艘的战果,但这样的成绩应该说很难称得上显赫。

在7月7日的空战中,英国方面宣称皇家空军第46中队(No.46 Squ)出动喷火式战斗机,取得了击落Do 17型轰炸机2架的战果。而根据德国方面的资料记载,由约翰内斯·赛德尔(Johannes Seidel)中尉担任机长的Do 17型轰炸机在当天遭受到了来自于皇家空军第64中队(注意不是46中队)的喷火式战斗机的攻击之后,在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布伦以机腹着陆的方式进行了迫降,虽然其他机组成员的情况不明,但至少中尉本人并无大碍,仅受到了一些皮肉伤。另外一架遭到英国喷火式战斗机攻击的Do 17同样在法国西北部靠近多佛海峡一侧的圣奥梅尔(Saint-Omer)进行了迫降。遗憾的是资料中对于该机的机组人员情况并没有提及。

由于从7月10日开始,为了争夺制空权英德双方在海峡上空开始了正式的大规模空中交战,因此轰炸机部队10日的出击规模相比7日要小了许多。第2轰炸机联队第Ⅰ和第Ⅲ飞行大队合计出动26架Do 17Z型参与了当天的作战。围绕着海面上的运输船队敌我双方上百架作战飞机展开了激烈的搏杀。根据德方记载,在这场战斗中,第1、第2、第3中队合计,共有5架Do 17型轰炸机被皇家空军第32、或者第111中队的飓风式战斗机击落。在这其中有2架似乎最终以机腹着陆的方式在英国本土进行了紧急迫降,第3中队的Do 17Z“U5+FL”号机的机长沃尔特·克里格(Walter krieger)上尉和另外一名机组成员因此成为了英军的俘虏。

图片

著名的不列颠空战最初是从多佛海峡上空开始的,而德国空军如今面对的对手比此前任何一个都要强大的多。

在当时的海峡上空,德国轰炸机部队通常先采用侦察型的Do 17P对英国的运输船队实施抵近的侦察,再将收集到情报传递回司令部。依照惯例,像这种单独的侦察任务,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配备专门的战斗机进行护航掩护。尽管Do 17在战前是以高速而著称的快速轰炸机,然而到了如今,一旦遭遇了皇家空军诸如喷火式之类在第一线装备的主力战斗机,单纯凭借速度已经很难保证自身的安全。

图片

图片

侦察型Do 17M/P与轰炸型Do 17Z在外型尺寸上的区别

7月13日,第123远程侦察机大队第二中队温鲍尔(Weinbauer)少尉驾驶的Do 17P型在执行完侦察任务时未能返回基地。另外,第14远程侦察机大队第4中队的1架Do 17M型,也在同一天遭到了英国飞机的袭击,带伤返回了基地。7月19日,由蒂勒(Thiele)少尉驾驶的隶属于第121远程侦察机大队第1中队的一架Do 17P型被皇家空军第145中队的飓风式战斗机击落。

根据记载,截止至8月13日,德国空军正式开始对英国本土实施轰炸为止,第二轰炸机联队共计损失了30架飞机。在这其中,除了第Ⅲ飞行大队因起飞事故坠毁而损失的Ju 52,以及在8月12日,也就是所谓的“鹰作战计划”正式开始之前,对英国沿岸雷达站实施轰炸时遭受到的损失以外,剩下的绝大数都是在多佛-英吉利海峡上空损失掉的。

鹰作战计划

1940年8月,第2轰炸机联队(KG 2)下辖全部兵力划归防区包括法国西北部、荷兰全境、以及整个比利时北部的第2航空舰队(Luftflotte 2)指挥。当时该轰炸机联队共计编有3个飞行大队。根据德国空军军备总监文件资料记载,截至至8月17日,第2轰炸机联队装备机种全部为Do 17型,其中联队部直属中队装备5架,第Ⅰ飞行大队装备28架,第Ⅱ飞行大队装备34架,第Ⅲ飞行大队装备29架,合计96架。

图片

1940年7月德国空军在西欧的整体布局:第1和第4航空舰队部署在德国和波兰,第2航空舰队部署在法国北部、荷兰以及比利时,第3航空舰队部署在法国中西部,第5航空舰队部署在斯堪的纳维亚。

旨在轰炸英国本土彻底消灭英国空军有生力量而制定的“鹰作战计划”(Unternehmen Adlerangriff)于1940年8月13日正式启动,因此,这一天亦被称作“鹰日”(Adlertag)。根据记载,在当天的作战行动中第2轰炸机联队共计出动了74架Do 17Z型轰炸机。

根据当时隶属第2轰炸机联队第Ⅲ飞行大队大队部直属队的海因茨·施莱格尔(Heinz Schlegel)中尉的回忆,当天,第Ⅲ飞行大队部直属队以及大队所属全部3个中队的Do 17于上午6时左右从法国境内的阿拉斯(Arras)机场离地起飞,在驱逐机联队的Bf 110重型战斗机的掩护之下,按照作战计划准备飞往位于伦敦以东、泰晤士河口南岸的伊斯特彻奇(Eastchurch)机场实施轰炸。

图片

图片

图片

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爆发时共投入了约200架航程较远的Bf 110C型重型战斗机。最大平飞速度538千米/小时,装备20毫米机关炮2门 7.9毫米机枪4挺。

按照施莱格尔中尉的描述,当时该联队的指挥官联队长约翰内斯·芬克(Johannes Fink)上校是一个和“勇猛”、“果敢”之类词汇丝毫不沾边的人。上校本人在调任该联队担任联队长之前并没有亲自率领轰炸机部队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经历,主要在德国航空部负责航空事故的调查工作。这个芬克上校根据多年的事故调查经验,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即事故绝大多数都是由于飞行员在飞行之中无视命令所造成的。因此,让部下彻底地贯彻他所下达的命令,成为了上校在工作之中的信条。

施莱格尔中尉所属的第Ⅲ飞行大队大队部直属队共计编有3架Do 17型轰炸机,正以德国空军最常规的3机楔形(Kette)编队飞行。此时,位于编队正中央突前的是大队长座机,施莱格尔中尉的飞机位于大队长座机左侧后下方飞行,位于大队长右侧后下方的是汉斯·朗格尔(Hans Langer)中尉的飞机。紧随其后的各中队也均以3机楔形编队为基本单位构成,一个个小的楔形编队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型的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大编队。

位于各中队编队最前端飞行的是中队长座机。中队长机一般来说具备有与大队长机保持无线通讯联络的能力。在这种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德国空军机组之间通常采用无线电话进行语音联络,需要与基地等进行远距离的联络时则采用由专门的通讯员拍发无线电报的方式。除此以外,机组成员们之前还可以借助飞行帽上佩戴的耳机以及缠绕在喉咙上的喉震麦克风使用机内电话(EiV)在机舱内嘈杂的环境下无障碍的沟通,执行机长下达的各项指令。

由于气候条件恶劣,部队在起飞后通过无线电的通讯联络,得知了第Ⅰ飞行大队由于天气原因将不参加本日的作战行动的消息。在驱逐机联队的Bf 110型重型战斗机的掩护下,第2轰炸机联队的Do 17型轰炸机编队向着泰晤士河口方向高速前进。由于第Ⅰ飞行大队缺席,因此抵达多佛海峡上空时第2轰炸机联队参战总兵力只有平常的2/3、约70架左右。

正当编队开始在英伦三岛上空的密云之中穿梭时,1架护航的Bf 110忽然在围绕着Do 17的编队飞行了一周之后,飞走消失不见了。施莱格尔中尉认为战斗机这样做是为了引起编队指挥官们的注意,是在示意作战行动已经中止。从资料来看当时Do 17编队也的确是应该同Bf 110编队一道终止作战返航的。然而第2轰炸机联队的指挥官约翰内斯·芬克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战斗机之所以离开是因为编队已经抵达了目标的上空。

图片

1架Do17轰炸机遭到皇家空军飓风式战斗机攻击时的照片 注意双方的交战距离非常近

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芬克上校,也就是联队长座机的无线电接收装置出现了故障,因此司令部为了将作战紧急终止的命令传达给第2轰炸机联队,专门派遣了4架Bf 110紧急起飞去进行通知,其中1架在追上编队之后,为了引起其注意,特意在联队长座机前方做了双发重型机通常不会做的特技动作。可是,除联队长座机以外,其余的Do 17的无线电也都全部出现故障,这种情况是很难发生的。是因为联队长专用的通信频率出现了问题?还是说为了保密采取了线电静默?司令部停止作战的命令未能传达给芬克上校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等到下方的云层开始变得稀薄时,编队再度开始在伦敦上空附近盘旋寻找此次作战的主要轰炸目标,然而位于泰晤士河口南岸的伊斯特彻奇机场却一直未能出现在视野之内,为此编队选择了更靠东的航行路线。

图片

图片

事实证明即便是性能相对落后的飓风式战斗机依然对于Do 17具有致命的威胁

这时飞行高度约为1500米左右,随后编队终于在将高度降低到800米附近时通过一个云层间的缝隙寻找到了目标机场。再掉转方向180度后,数十架Do 17轰炸机组成密集队形透过云层的缝隙开始准备实施精确的轰炸。正在这时,敌人的战斗机借助耀眼的阳光的掩护,从编队观察的死区—东侧方向上突出出现,朝着毫无戒备的轰炸机编队冲去。直到遭受到敌战斗机群一轮齐射之后,德国人这才如梦方醒,注意到了敌军战斗机的存在。根本来不及反应,仅仅这一次攻击,施莱格尔中尉机组的通讯员和机械师便全都负了伤,特别是手臂上的伤非常严重。与此同时中尉座机的机身和发动机也多出中弹。

为了逃避敌机的追赶,施莱格尔中尉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巧妙的让自己的Do 17冲入了附近广阔而略显稀薄的云层之中,可是很快左、右两侧发动机便先后停止了转动。一般来说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应先设法让飞机坚持到多佛海峡上空,再跳出机外使用降落伞逃生。但是考虑到机上有2名伤员,施莱格尔中尉认为如果强行跳伞,机组成员生存的可能性将极为渺茫。选择直接在海上迫降的话,负伤的机组成员从正在下沉的机体中爬出来安全离开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考虑到此时Do 17型轰炸机还没有配备充气式救生筏,中尉的判断应当说是非常正确的。

于是,决心以机腹着陆的方式在陆地上进行迫降的施莱格尔中尉开始低头寻找适宜的着陆场,结果很快在英格兰本土南部发现了一处看起来比较平整的草地。不过,当地居民为了本土防卫已经在建筑物周围挖掘了防空壕,还在附近的平地上竖起了木桩,远远看上去就像是筑垒地域一样戒备森严。适宜迫降的地方只有位于其外侧的极为狭小的一片区域,受伤的Do 17剧烈抖动着,终于在一棵大树的前方停顿了下来。

图片

1架被英军击落的Do17型轰炸机

施莱格尔中尉等人在抛掉了位于驾驶舱后部的舱盖后,顺利的爬出了Do 17的机舱,来到地面以后,机组成员们开始观察四周的情况。不久,或许是注意到了附近有飞机迫降,数名没有携带武器的英军士兵样的人跑了过来,命令中尉等人交出随身佩戴的手枪。考虑到单凭一支手枪是无法征服整个英格兰的,中尉等人随即交出了自己的手中武器。

根据当时德方的记载,8月13日当天,第2轰炸机联队的Do 17型轰炸机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其中联队部直属中队损失2架,第Ⅲ飞行大队大队部直属队损失1架,第7中队损失4架,第8中队损失5架。全部12架Do 17均为为当天参与拦截的皇家空军第111中队(No.111 Sqn)装备的飓风式战斗机击落。事实证明,Do 17Z型轰炸机尽管防御火力有所提升但在缺乏本方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遭遇敌战斗机拦截时,仍然是非常脆弱的。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