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画记】杨文骢: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韵去其佻(上)

 真友书屋 2021-03-27

杨文骢字龙友,原本贵阳人,后流寓南京,一度在松江任职。在此之前,他就曾往松江拜见过董其昌,虽然他比董其昌小41岁,董其昌却颇为夸赞杨文骢的绘画才能。初次拜谒之前,杨文骢作了首《投赠董思伯先生》的诗:

香茗饮尽似寻春,今日龙门喜自亲。

一代文章推共主,四朝礼乐属元臣。

西邻笔驾梅前墓,北苑灵传自后身。

万里扫门依绛帐,可能为渡出迷津。

杨文骢在诗中充分表达了对董其昌的尊重之情,同时希望董在绘画方面对自己予以指导。根据郑威在《董其昌年谱》中所载,从明崇祯二年开始,杨文骢与董其昌有密切交往,而董在杨的画作中写下多首跋语,如杨文骢所绘《仿元人山水轴》上有董其昌在崇祯七年写下的跋语:“龙友此图,笔墨圆润,士气、作家俱备,大类王叔明《青卞图》。妙绝,妙绝!”转年三月,董其昌又为杨所绘《山水卷》题下如此字句:“庐山莲社远公得十八贤,谢灵运一代名流犹在点额之列,当时有云:'陶令醉归留不住,谢公心乱去还来。’净社主人之难如此!今龙友宦游吾松,世外之交寥落。惟潭吉数过官舍,举扬宗旨,以其余力点缀九峰佳境,与屏风九叠争秀,必有优昙钵花出五色光明云中,虽荒斋、菜圃一席地变为庐阜,不啻摄世界入方丈为奇事也。此卷盖赠潭师还元墓者,足称逸品。潭公行箧,时时开社矣!”

杨文骢《山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在前一跋中大夸杨龙友的《仿元人山水轴》兼具文人画和专业画两种特点,颇有王蒙《青卞图》之妙。而崇祯七年,杨文骢任华亭教谕,在此后的两年内,他跟董其昌多有探讨绘画理论,比如杨文骢撰有《与董玄宰论笔墨》二首,其第一首为:

提笔须认我,无令笔有权。

自然笔还笔,此际识真诠。

迂者岂其迂,颠耶谁能颠?

先天一笔起,妙在不可传。

杨文骢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意在笔先的概念,他认为绘画之前要先经营位置,成竹在胸之后方可下笔。第二首诗则是强调墨中水分的多少,对于画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惜墨不在墨,要知先惜水。

苦心不问手,对镜岂谋纸?

看君泼墨时,浓淡皆有理。

毫端嘘董巨,砚池活范李。

滴滴生气飞,尺幅几千里。

向山上驶去

从以上这些均可看出,董其昌对杨文骢的重要影响。故而周亮工在《读画录》中明确地写道:“从董文敏,精画理;然负质颇异,不规规云间蹊径也。……笔带烟雨,萧疏而远,止以无意得之,尔时眺听之美,皴染之工,书法之妙,眼中顿有三绝。”故杨文骢被吴梅村列入“画中九友”之一,吴在其所作《画中九友歌》中夸赞杨文骢道:“阿龙北固持双矛,披图赤壁思曹刘。酒醉洒墨横江楼,蒜山月落空悠悠。”清钱杜在《松壶画忆》中说:“所难者士气耳,龙友兼而有之,宜吴祭酒引为画中九友也。”

但杨文骢在绘画观念上却并不完全效仿董其昌,董更多的是讲究摹古,杨则强调以自然山水为师。那时的董其昌正在创建其重要绘画理论——南北宗论,认为北宗技法重钩斫,而南宗最讲究渲淡,所以董其昌认为南宗才是文人画正宗。然杨文骢似乎并无这种轩轾,比如他在弘光元年为董其昌所绘《苑西墨禅室画山水卷》所书跋语中称:“玄师全用北苑,而此卷兼用李唐,钩砍分明,落墨深静,真得宋人三昧,不仅以元季气韵胜也。”

杨文骢虽然也临摹古人的画作,从中学习技法,然而他更强调应以自然为师,他的这个观念跟其人生经历有重要关系。

导航显示终点是一个鸡窝

杨文骢的父亲杨师孔考中进士后在各地任职,喜欢游览山水名胜,同时在书法方面也颇有成就,道光版的《贵州府志·明耆旧传二》中称杨师孔:“善楷、隶、章草,能为方丈大字,所至有题留,人皆弆藏。”杨师孔在这方面的才能,对其子杨文骢也有影响,故刘锦在《谈杨龙友的早期绘画》中称:“龙友小行草书兼有晋唐风骨、章草格韵,气味高古,工力极深。与同时人所书董字相比,显然有雅俗之分。”

杨师孔有一子三女,杨文骢与三位妹夫均有较为密切的交往,他的大妹夫周祚新也有绘画之好,莫友芝在《黔诗纪略·周主事祚新》中称:“善诗画,墨竹尤擅长。”从杨文骢所作诗文看,他与三位妹夫中的周祚新交往最为密切,某次他们同游锡山,杨文骢在舟中画了一幅《寒溪万绿图》并题诗一首,该诗前几句为:“冷玉绿未了,溪光忽乱之。幽渺安心魂,颜色换眉髭。平生断万感,惟与此君宜。……”

周祚新对此画颇为欣赏,他在《山水移题词》中不吝夸赞之语:“龙友,负山水癖……笔走云烟,思通造化,摩诘死后,千年再生,所谓宿世词客,前身画师,余欲取为龙友像赞,不虚也。”周祚新把杨文骢夸赞为王维千年后第一人,因为杨文骢既好画又能诗,正与王维颇为相像。

继续前行

杨文骢能有这方面的才能,与父亲的苦心培养有很大关系。杨师孔交游甚广,命儿子分别拜好友王思任、莫天麒、邹嘉生为师。其中之王思任在诗文和书法方面均为名家,当时王思任在绘画上师法元四家,其尤喜好黄公望,这些观念对杨文骢也有影响。

上面所谈到的画作《山水移》,乃是缘于杨文骢跟朋友的一场组团出游。崇祯元年,杨师孔转任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驻节处州,杨师孔接到这个任命后,当天就给儿子杨文骢写了封信,命儿子第二年来任所,以便一同到天台及雁荡山游览。第二年春,杨文骢从南京出发前往杭州西湖见父亲,在这里他见到了不少几社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绘画写诗。后来杨师孔因公事返回虎林,故天台、雁荡之游推迟到七月起行,而后他们还邀了一些朋友同游此两地。

杨文骢与朋友在天台、雁荡之游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为此他写下了《台荡日记》。杨文骢在该日记的小序中写道:“余生长万山中,而家大人又癖嗜山水,故名山大川,往往性情相习,亦往往机缘相凑,所谓得之习惯,亦根之胎骨者也。”

路边的野草

可见,杨氏父子都有游览之好。杨文骢在《台荡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每日游览中所见景物,可见他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腻,而在此过程中,他以自然为师,创作了不少的画作。游览结束后,杨文骢整理这个过程中诗友所创作的诗文游记与书画,合为一编,命名为《山水移》,编纂完成后,他又请来不少人写序和书跋,比如杨文骢到松江时,首先去拜访董其昌和陈继儒,董见此册后大为夸赞,在题记中写道:“所作《台荡》等图,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

董其昌的这段夸赞之语被后世广泛引用,成为了后世评价杨文骢绘画水准的必用之语,而陈继儒看到《山水移》后也极其推崇:“与君斗画者,竟无劲敌耳。顷,杨龙友先生自贵竹游金陵,及台宕归,戏写图册。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岂能气吞古人如此?……此思翁所以心口俱服也。”

陈继儒所写《山水移序》中,把杨文骢带来《山水移》视为与董其昌斗画,夸赞杨文骢的《山水移》乃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佳结合之物,他甚至说董其昌看到《山水移》后也心服口服。

到达了村委会门前

除了董其昌、陈继儒外,还有三十余位名家为《山水移》题词,其中大名家有李日华、倪元璐、马士英、范允临、夏允彝、沈颢等。其中李日华还曾经跟杨文骢探讨过画理:“绘事以笔、墨、手三者追心眼所见。文人之心灵通微妙,着眼于江山佳处,断非凡手可追。……龙友曰:'吾辈不愁心眼无奇,憾手未习耳。’余曰:'不必习,但日读异书,日行荒江断岸,或婆娑树下,而稍纵以酒,则手有不谋于心眼,而跃然自奋者矣。’”(李日华《恬致堂集·题杨龙友画册》)

后来,杨文骢又请李日华将这段话抄录在《山水移》的题词中,以此可见,他对用笔用墨及用手三者之间的关系颇为讲求。

给《山水移》题词的三十余人中,约有二十人为复社成员,从这些交游来看,他与复社有着密切关系。崇祯二年冬,经张溥举荐,杨文骢也加入了复社,也正因为如此,孔尚任在其名作《桃花扇》中,把杨文骢写入其中,而《桃花扇》传奇的主角侯方域也是复社成员,该剧的第二主角则是李香君,杨文骢则是第三主角。

《桃花扇》主要讲述了杨文骢帮助侯方域与李香君相识并订立婚约等事。李香君乃“秦淮八艳”之一,其父为东林党成员,受到魏忠贤阉党治罪而家道败落,李香君改为养母之姓,名李香,号香君,后来入了青楼。剧中谈到杨文骢曾帮助阮大铖暗送侯、李二人妆奁以拉拢阮,事情被李香君识破而未果。南明建立后,阮大铖诬告侯方域想将侯治罪,杨得到消息后告知侯,侯被迫逃离南京。然而,杨文骢却又劝李香君改嫁田仰,李宁死不从,以头触柱,为此血溅定情扇。而后杨文骢又帮助李香君从中周旋,用老鸨李贞丽代替香君出嫁,事后由杨文骢将扇上溅到的李香君之血改绘为一枝桃花,此即《桃花扇》一名的来由。

能够将绘事写入传奇,可见杨文骢的绘画才能在当时颇得世人认可。然而在传奇情节中,杨文骢的角色颇为复杂,随着故事的发展,他渐渐成了反面角色,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他跟马士英有着亲戚关系。《桃花扇》第三出中有李贞丽的所言:“这里有位罢职县令,叫做杨龙友,乃凤阳督抚马士英的妹夫,原做光禄阮大铖的盟弟,常到院中夸俺孩儿,要替他招客梳拢。”

原来传奇中的杨文骢,乃是马士英的妹夫,而孔尚任并非是在杜撰,当年马士英考中进士时,杨文骢曾为其写了一首送行诗:

离家一万里,飘飏同孤云。

独子成五色,遗我自为群。

振秀拔岭表,覆庇侈经纶。

来往有孤性,不容持赠人。

聚散无成迹,御风皆氤氲。

何时学出岫,渺渺事遐征。

可惜大门上着锁

从此诗中可知,杨文骢曾与马士英一起读书和吟诗作画,关系颇为密切,马士英后来成为了南明臭名昭著之人物,为此连累了杨文骢。清康熙年间温睿临所撰《南疆逸史》专记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朝之事,此书乃是根据《明末忠烈记实》等四十余种野史编纂而成。温睿临在《南疆逸史》中把杨文骢列入了《奸佞》一节内,该传首先称:“杨文骢,字龙友:贵阳人。万历末举于乡,崇祯时官江宁知县。彻史詹兆恒劾其贪污,方待讯而国变。文骢娶士英女弟,士英之议立福王也,遣其甥鼎卿先往告王。王时流竄困甚,侍卫萧条,布袍草带,资用乏绝,鼎卿既见,致士英意,即市酒餚与王酣饮。王大乐,与定布衣交。既即位,授锦衣卫指挥,士英因起文骢兵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皆监军京口。文骢薄有文藻,颇善笔札,性好结客,既得志,愈益发舒。诸有求于士英者,多缘文骢以进,公卿日满其座。其为人豪侠自喜,推奖名士,以自附于声气,士亦以此称焉。鼎卿日愈宠幸,近臣莫二,其所奏请,立获俞旨,虽士英不逮也。以故父子气焰赫然一时。”

此处记载明确称,杨文骢娶了马士英的妹妹,崇祯皇帝自杀后,马士英想立福王为帝,于是派杨文骢之子杨鼎卿前去见福王。当时的福王到处流亡生活十分困苦,杨鼎卿见到福王后告其马士英有辅佐其登基之意,还请福王吃了顿饱饭,为此福王把杨鼎卿视为心腹。等其登上皇位后,立即安排杨鼎卿为锦衣卫指挥,而马士英因为拥立有功,成为了左右朝政的大员,杨文骢也得到了提拔。这段记载还称,杨文骢擅长绘画、书法,又好交朋友,于是很多想在朝中求职者都是通过杨文骢来疏通马士英的关系,后来杨鼎卿成为福王最为宠幸的近臣,凡其所奏立即能获批准,连马士英都做不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