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松龄的《野狗》恐怖在哪里?为何说是最骇人的一篇小说

 静水深流JSSL 2021-03-27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它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共包含了491篇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中有描写爱情的,有抨击科举制度的,有揭露社会现实问题的,由于书中有大量的妖魔鬼怪描写,所以这是一部比较恐怖和骇人的小说,但全书最骇人的一篇小说,却是只有280字的《野狗》。

《野狗》这篇小说很短,只有280字,但是它的骇人程度都超过了《画皮》等故事。《野狗》的开篇就这样写道:“于七之乱,杀人如麻!”山东刚发生了战乱,无数的人被杀掉了,尸横遍野。

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叫李化龙的乡民,他为了逃避战乱,跑到了深山中,但还是遇到了作乱的士兵,他为了避免被士兵所杀,急忙倒在死人堆中装死。这才躲过了士兵的屠杀,但他们走后,还是不敢站起来。

虽然士兵走了,但李化龙的恐惧还在,他害怕站起来后,被还未走远的士兵发现,将他给杀掉。这是影视剧中比较常见的画面,但如果我们能够设想置身其中,就会体会到李化龙的恐怖和绝望。

然而这还不是故事的高潮,就在李化龙爬在死人堆中撞死时,被士兵砍着缺胳膊、断腿的死尸,突然都纷纷站了起来。一个脑袋还没有被完全砍断,歪挂在脖子上的尸体开口说话了:“野狗子如果来了,咋们可怎么办呢?”周围的尸体纷纷叹息道:“是啊!野狗子来了怎么办阿?”

说完之后,尸体们叹了一口气,又毫无征兆地全部倒下了,仿佛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但是带给李化龙的恐惧,却不会这么轻易的消失。蒲松龄用短短数笔,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恐怖的氛围。同时,他也为读者留下了悬念,“野狗子”是什么东西,死尸为何会那么害怕它?

当尸体安静后,李化龙颤颤巍巍地想要站起来离开,但恰好此时,“野狗子”出现了。“野狗子”是个兽头人生的鬼物,它来到尸体旁边后,就趴下身子,咬碎尸体的头颅,开始吸食脑髓。

一旁装死的李化龙,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他为了避免自己被“野狗子”发现,躲在了其他尸体的下面,不过“野狗子”是依次吸食每个尸体的脑髓,所以还是到了李化龙身边。当“野狗子”准备咬碎李化龙的脑袋,吸食他的脑髓时,李化龙出于本能的反应,拿身边的一块石头猛砸“野狗子”的脑袋,由于砸到了嘴上,“野狗子”负痛而逃,还边逃边吐血,李化龙在鲜血中捡到了两颗獠牙。回去后,李化龙向人们打听“野狗”是什么东西,但是没有人知道。

虽然只有两百多字,但是蒲松龄以精炼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恐怖且贴荡起伏的故事,这不由得让人们为他惊叹,但更恐怖的是,蒲松龄的这篇故事,隐射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

《野狗》中的尸横遍野的屠杀,是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场景,发生地还是蒲松龄的家乡,所以他记忆犹新。

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之后,就开始清除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和明朝残余势力。

《野狗》中开篇提到的于七,是栖霞市唐家泊镇人,他的父亲是明末防抚铺兵,于七是崇祯二年的武举人。于七因为经常为乡亲排解纠纷,在当地颇有威望,他还乐善好施,广交各路豪杰。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为了恢复明王朝,挥师抗清,受郑成功影响,北方各地反清起义不断。顺治十八年,于七在锯齿牙山率领农民起义抗清,登莱二府人民积极响应,反清烈火燃遍胶东。清廷获知于七起义的消息后,派精兵前来围剿。一时间,大量的起义军及其家属被清军屠杀。

于七之乱的活动地就在蒲松龄的老家,当时蒲松龄才8、9岁,清军血腥镇压起义军,到处杀人、到处鬼火的场景,给年少的蒲松龄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恐怖记忆,即便蒲松龄长大后,写以于七之乱为背景的《野狗》时,短短数百字的故事中,还是真实地呈现了当时留给他的恐怖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