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奥斯卡没有它,是奥斯卡的损失

 Richard_X 2021-03-27


学会一门语言有多难,每个学过英语或其他语言的人都知道。

那自造一门外语呢?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为了活命,用2840个人名编造了一门“假波斯语”。

不光要自己编,还要给他的学生——手握其性命的纳粹军官每天上一堂“波斯语课”

700多天的生活于他而言,成了一场地狱难度的生存游戏——

《波斯语课》

Persischstunden (2020)


01

上周末,高分外语片《波斯语课》国内院线上映了,给片荒的3月带来惊喜。

这部电影去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首映时,放映结束全体观众起立鼓掌,且引发了外媒一众好评——

英国《卫报》称赞影片“为观众献上一场难以置信的生存戏”;

《好莱坞报道》赞美两位男主贡献了“大于生命的表演”。

去年北影节展映时,它也创造了开票5秒售罄的佳话。

可惜,这样一部影片在国内上映5天,却只收获了1500万票房

与动辄几十亿票房的贺岁档大片一比,关注人数寥寥;与它豆瓣8.3的分数,85%的观众打出4星、5星的高口别对比,更让人叹气。

《波斯语课》由乌克兰导演瓦迪姆·佩尔曼执导,改编自德国作家沃尔夫冈·科尔哈泽的短篇小说,故事受真实事件启发而来。

背景为二战,1942年的法国。

男主角吉尔斯是一名犹太俘虏,和一车犹太人被德国士兵押送“去往集中营”,实际上他们将被拉到小河边枪毙掉。

吉尔斯危急时刻谎称自己是波斯人,才逃过一死;

因为碰巧有一位德国后勤军官科赫,正悬赏肉罐头找一个波斯人,教自己学波斯语。

作为战争时期的硬通货,肉罐头有极高的诱惑力,能让杀人不眨眼的纳粹也“枪下留人”。

吉尔斯被带到科赫面前,他面临着人生第二次命悬一线的恐惧——

因为他根本不是波斯人,也并不会说波斯语啊!

抱着赌一把的心态,他临时编了几个波斯语单词回答提问,没想到对方信以为真。

他还编造了自己父亲是比利时人,母亲是波斯人的身世,来解释为什么自己有一副犹太人面孔。

因此,他被科赫特批到厨房帮工,同时成了他的“波斯语老师”;

每天做完后厨劳累的工作,还要给科赫新编40个新的波斯语单词

这可愁坏了吉尔斯,虽说“编单词”不难(经过查询,波斯语和德语都属于印欧语系,语法和语音有共通性)。

难的是自己随口编出的单词,自己要保证全部记住。

要是不小心讲出错误或重复的词语,随时都有露馅并丧命的危险。


02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导演和一位俄罗斯的语言学家,真的合作发明了这门“假波斯语”。

为此,他们编写了一本语法书和一本有600个字的字典。

而吉尔斯和科赫的关系,台前幕后都是他在教他“假波斯语”。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成功,和两位男主的精湛演技脱不开关系。

电影里,吉尔斯在将“树”和“面包”的波斯语都翻译成“拉支”后,被愤怒的科赫暴打一顿。

但是他命大,最终用一双坚定的眼睛重新取得了科赫的信任。

影片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这一双眼睛,可不只是打动了军官科赫。

无数观众也与荧幕里这个身材瘦削、却有着大大无辜双眼的男主角产生了共情。

你看海报里那个偷偷瞟向军官方向,充满胆怯与惊慌的眼神,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是如此让人心疼。

在他主演的高分电影《每分钟120击》《天上再见》里,纳威尔也同样用自己细节到眼神的演技,征服了观众。

《每分钟120击》剧照

同样战争题材的电影《天上再见》,全程几乎没露完整的脸,也没有台词的他,仅凭一双浪漫的蓝眼睛就能直击人心。

《天上再见》剧照

所以在看完《波斯语课》后,《综艺》盛赞纳威尔的演技:“可以与20年前阿德里安在《钢琴家》中的表演相媲美。”

《钢琴家》剧照

而另一位男主角,饰演科赫的拉斯·艾丁格是一位德国宝藏男演员,且平时“不着调”的搞怪风格和严肃的纳粹军官出入很大。

由此可见,他将科赫长官演活是纯凭演技实力,以至于我和身边人观影过后,再看到他的脸都下意识地想伸手肘挡一挡,

虽然科赫在电影里没有杀人,但他发怒暴打小卷的那场戏,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即便活了下来,集中营里一天天提心吊胆的生活,快把吉尔斯逼疯了——

虽然他是老师,可两人关系并不对等,更谈不上尊重,他的命是被攥在学生手里的;
加上不时要面对其他士兵对他身份的怀疑,以及看他不顺眼的军官的刻意刁难;
甚至非常不巧,集中营里来了一个真波斯人,他们即将面对面对质……

如此几番折磨下来,就算是胆大、心细、聪明、运气好如吉尔斯,也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或许是目睹了身边太多死亡,已经精神麻木;

或许认为这样战战兢兢活着,不如痛快求个一死。

可讽刺的是,科赫此时反倒对他产生了感情,舍不得让他去送死了。

就像是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一般,一次次从死亡边缘把他救回来。


谎言会被戳穿吗,他们最终的结局将怎样?

03

有人说,《波斯语课》是俄罗斯版《辛德勒的名单》。

两者相较,一是同样为二战背景的战争题材;更重要的,它们的落点都是纳粹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名字。

一个个无辜的名字串联起来,变成一份长长的名单,或者成为一门新的语言;

每一字一句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有他的家人,和他曾经风平浪静的生活。

清楚的记得,科勒在听到某一个“波斯语词”的发音时说:“多么美丽的语言!”


他不知道,那其实是某个被他们杀死的人的名字,

愚蠢又讽刺。

只是惨绝人寰的战争一开始,这些名字的主人连活着都变成了奢望。

人类残忍,人性之恶,莫过于此了。

在柏林电影节的采访中,男主角纳威尔说:

“《波斯语课》对于勇敢反抗纳粹统治的人们有着独特的意义。”

可惜因为国别问题,与《辛德勒的名单》当年拿下7座奥斯卡小金人不同;

它无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遗珠。

但无论是否得奖,它的成绩和价值已经被观众认可了。

回顾讲述二战题材的电影,影史中已有许多珠玉在前。

除了前面提到的《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还有《美丽人生》《拯救大兵瑞恩》《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

每一部不论色调是明是暗,讲述故事的方式是轻松还是沉重,都难掩那股从每一个镜头和缝隙中透出的压抑和窒息感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后果——

枪响之后,哪里有赢家呢?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军官想学波斯语的目的,是等战争结束后,去波斯首都德黑兰开一家餐馆。

多么简单而美好的愿望。

“12岁做帮厨,22岁成为主厨,每晚接待150位食客”,他也曾和吉尔斯谈起自己的光辉往事。

可是战争结束了,他的手就干净了吗?

虽然不知道是否杀过人,但他的工作是“让杀人犯吃饱喝足”,就不是杀人犯了吗?

沾满鲜血的双手做的饭,吃起来能香吗?

而吉尔斯为了活下去,每天绞尽脑汁编着“假波斯语”单词,

切菜的时候,给关押者放饭的时候,就连做梦都在背单词。

是这些“波斯语单词”,这2840个死去同胞的名字,帮助他活了下来。

最后,也是因为他的记忆,让这2840个名字能够继续“活下去”。

在电影的最后,当他哽咽着一个一个念出那些遇难者的名字时,电影院安静得可怕。

能听到的除了偶尔响起的啜泣声,只剩下一片死寂:

——集中营里处理过多少囚犯?
——两万五千人到三万人。
——你能说出几个人的名字吗?
——我记得2840个名字。

而战争的残酷无情,怎止于2840个名字?

它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碾碎一切美好。

它让人失去自由,尊严,乃至生命。

是全人类的灾难和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