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瘀证诊治精粹

 循天园 2021-03-28

瘀证是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蓄于体内所产生的病证,以疼痛、瘀斑、肿块、出血、病久不愈为主要临床特征。瘀即瘀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瘀血是指血行痹阻,血液瘀滞,污秽之血及离经之血,未排出体内的病理现象而言;而广义的瘀血则是指由于外伤、痰浊、食滞、疫毒、暑热、寒湿、衰老及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的,包括气滞瘀血在内的各种复杂多样的临床现象而言。本节主要讨论狭义的瘀血证。

历代文献中也称瘀血为恶血、蓄血、积血、死血等。早在《内经》中已经认识到外伤、受寒、情志等可以导致瘀血,而瘀血可以引起疼痛、积块、痹病、厥证、血枯、痈证等。《金匮要略》已开始用化瘀法治疗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医林改错》对气血学说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根据逐瘀活血和补气活血的原则,创立了诸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等方。《血证论》集前人之经验,将“瘀血”辟为专篇加以论证。西医学中各种血管性疾病、脑中风(卒中)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精神分裂症、肝脾肿大、肝硬化,各种肠炎、慢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等,其发展中的某个阶段,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外邪侵袭,邪客于血脉,血行不畅,导致瘀血形成。如寒邪客于血脉,血行凝滞而成瘀;热邪侵犯人体,血受热灼,则血行不畅,或热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成瘀证;湿邪侵犯人体,留阻脉中,阻遏气血运化而成瘀证。

2.各种出血 一是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之即成瘀血;二是止血不当,过用寒凉或止涩过度,则血虽止而致败血凝聚为瘀。

3.气机不畅 情志过极则令气病,久则延及血分,导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而成瘀证。

4.跌仆损伤 突受外伤,脉络受损,局部气血运行受阻,发生肿痛或皮色青紫而成瘀证。

5.久病正虚 病久缠身,耗伤正气,气虚则推动血液无力而血瘀;阳虚则阴寒内生,血脉不温则血行涩滞;若阴血亏虚,血脉不充,血行不畅,均能导致瘀血。

瘀血的发生与心、脾、肝三者关系最为密切。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致血虚;瘀血阻络,血行不循常道而外溢,造成出血;血结痰阻,郁久成积而成痞块;血行不畅,水湿停留,而出现水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特点:疼痛为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经久不愈;瘀斑见于肌肤,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肿块按之有形,质硬,固定不移或拒按触痛;出血紫暗或色黑或有血块;全身的表现可见有毛发枯黄脱落,肌肤甲错,眼眶发黑,面色晦暗发黑,胸前血痣,肌肤表面的脉络怒张,关节的肿胀变形;舌质瘀暗、青紫,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纡曲怒张;脉涩或结。

(2)病史:多有外伤、手术、出血、疼痛、病久不愈、反复治疗无效的病史。

2.鉴别诊断 瘀证首先与痰证相区别。两者临床上均有复杂多样的表现,如头痛、瘫痪、肢体麻木或肿块、皮下肿块、精神错乱等。痰证常伴胸闷、脘痞、泛吐痰涎、虚胖、舌苔白滑或厚腻、脉滑等临床表现;瘀证则以疼痛为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经久不愈,肌肤或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肿块按之有形、质硬、固定不移或拒按触痛,出血紫暗或色黑或有血块,脉涩或结为其临床特点。但临证时瘀证常与痰证并见。其次瘀证应与各种其他病证所兼见的瘀血症状相鉴别,瘀证是以疼痛、瘀斑、肿块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复杂多样、病久不愈;而其他病证是以其特定的症状为主症,瘀血症状只是兼见。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先应辨清瘀证的致病因素,临证时一般可分为寒、热、虚、实。如过服寒凉或阳气不足可导致寒性瘀证,症状常伴畏寒肢冷、得温则痛减等;热伤血瘀多伴各种热症;气滞血瘀常伴胸闷、腹胀、脉弦;正虚血瘀伴各种虚症。其次应辨清瘀血的部位,如瘀在肺部则伴有咳嗽、咳痰;瘀在头面则有头晕、头痛;瘀在四肢,症见四肢麻木,或肿胀,或红斑结节,或脉络纡曲等。

治疗要点 临证时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根据辨证按寒热虚实,分别配以散寒、清热、理气、益气、温阳等法。

【分型论治】

(一)邪热入血

1.临床表现 皮肤发斑,其色紫暗,甚则衄血,身热神昏,舌质红绛或紫暗,无苔,脉沉细。

2.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3.代表处方 犀角地黄汤。

4.加减应用

(1)神昏者,鼻饲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2)热与血结,蓄于下焦,症见精神狂乱,小腹坚满疼痛者,可改用桃仁承气汤,以逐瘀清热。

(3)衄血者,可加蒲黄10克,田七末5克(冲服),以化瘀止血。

(二)寒客血脉

1.临床表现 周身或局部疼痛,状若针刺,固定不移,甚则皮色紫暗不泽,痛处拒按,得温稍减,舌质紫暗,脉沉涩。

2.治疗原则 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3.代表处方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通草、生甘草各10克,细辛6克,大枣5枚。

4.加减应用

(1)寒邪盛者,可加威灵仙20克,制川乌10克(先煎),以散寒通络。

(2)瘀甚者,加鸡血藤20克,穿山甲片、王不留行各10克,以化瘀通络。

(3)表虚不固者,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温阳通痹。

(4)疼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5克,乌药、土鳖虫各10克,以行气化瘀止通。

(三)气滞血瘀

1.临床表现 头面、心胸、脘腹胀满刺痛或肢体麻木不仁,关节肿大变形,或伴有失眠、心悸、脱发、耳聋失语、眩晕健忘,舌暗或有瘀斑,脉涩。

2.治疗原则 理气活血化瘀。

3.代表处方 丹参饮:丹参20克,砂仁6克(后下),檀香5克(后下)。

4.加减应用

(1)瘀停头面者,可选用通窍活血汤。

(2)瘀停胸胁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3)瘀停脘腹者,可选用膈下逐瘀汤。

(4)瘀停少腹者,可选用少府逐瘀汤。

(5)瘀阻经络者,可选用身痛逐瘀汤。

(6)瘀血日久者,均可加入虫类药如土鳖虫10克,水蛭5克,地龙15克等,以增强化瘀之力。

(四)正虚血瘀

1.临床表现 心悸气短、头晕眼花、胸中隐痛、食少无力、腹中胀满疼痛或有积块,或肢体偏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2.治疗原则 益气活血。

3.代表处方 补阳还五汤。

4.加减应用

(1)偏于血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各20克,阿胶10克(烊服),以养血扶正。

(2)偏于阴虚者,加怀山药、沙参各20克,熟地、麦冬各10克,以滋阴扶正。

(3)偏于阳虚者,加干姜、制附子各10克(后下),肉桂5克(后下),以温阳扶正。

(4)气虚明显者,在上方基础上加人参,以增强补气之力。

【其他治法】

1.中成药疗法 临证时可选用三七总苷片、七厘散;如瘀在心胸者,可予丹参滴丸;妇科瘀证可用桂枝茯苓丸;胁下积块可用鳖甲煎丸;瘀血所致的偏瘫可用中风回春丸;瘀证日久者,可用大黄虫丸。

2.饮食疗法 田鸡100克,生晒人参10克,田七5克,肉桂2克,炖服,每周2次,常服能明显改善瘀血诸症。

【预防调摄】

1.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人体正气,以抵御外邪入侵。

2.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情志内伤,是预防气滞血瘀的关键。

3.防止外伤,尽可能避免手术治疗。

4.及时正确地治疗各种疾病,以免久病入络成瘀。(钟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