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音频:《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你该像心理咨询师那样和孩子沟通┃羽翩翩

 丄学号 2021-03-28

作者┃羽翩翩  朗读┃羽翩翩  编辑丄学号

最近读完一本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书。 

本书以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为开端,通过10次心理咨询,在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一步步地从抑郁状态中走出,最后重拾生活热情,开启新生活的故事。 

作者以讲童话故事的方式,运用通俗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许多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相信即便是一个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也能不费力地读完全书,并从中受益。

本书除了让我们能收获到实用的心理学知识以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与孩子沟通上的启发——我们该像心理咨询师这样与孩子沟通。

01

爱是沟通的开始

当蛤蟆第一次走进苍鹭的咨询室时他的状态何其糟糕:他焦虑、失眠、无精打采。 

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自我价值感极低,觉得全世界都不喜欢他。 

面对这样的蛤蟆,朋友们轮番劝解:鼹鼠为他打气、獾用激将法刺激他、河鼠给他讲道理…… 

可这些统统没用。 

就像我们面对犯了错或是行为不合时宜的孩子时,我们的劝解和讲道理都不起效果,最后只得靠「命令」让孩子按我们说的做。 

那么,苍鹭是怎么做的呢? 

苍鹭什么都不说。 

他首先和蛤蟆达成一份协议:关于合作、关于一起努力、关于积极自救。 

你会在孩子「危难」、「犯错」的时候对他如此承诺吗? 

“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你所面临的一切,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爱,是沟通的开始。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过:我们要用人说话,而不是用话说人

02

聆听不是赞同,是理解和尊重

接下来,就是聆听了。 

「聆听」在育儿知识里经常被提及,很多父母都有「聆听孩子」的意识。 

但不可避免地,我们听着听着就对孩子「评头论足」起来,一两次以后,孩子就知道了,自己说的没人真心愿意听,所以往后也不再想对我们说了。 

其实聆听孩子并不代表要去赞同他,聆听只不过是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把情绪倾吐出来,尊重他们表达自我感受的权利。 

因此,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话听完就好。 

我们要理解的不是他做事的动机和过程,而是他此刻的情绪。

我们知道情绪是没有对错的,任何人都有情绪,孩子更不会例外。 

研究「全脑教养」的心理学家西格尔说过:人的左脑掌控语言,右脑掌控情绪,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在做左右脑的整合。 

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愤怒和委屈倾泻而出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将负面情绪处理掉一半了。 

而聆听的意义就是要让孩子们发现和确认自己的感受。 

就像苍鹭在倾听蛤蟆的过程中,每听到一个重要部分就会问蛤蟆: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03

说理要有技巧

听完孩子的叙述、肯定他的感受以后,孩子们在我们这里便获得了爱和尊重,理解和安宁。 

就像书里的苍鹭一样,下一步他开始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个聆听者转变为一位解说员。 

放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可以对孩子说: 

“你想听听我的想法吗?” 

“对于这件事,我的看法是……”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跟孩子说理了。 

这是我们最擅长的部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借鉴一下苍鹭讲道理的方法:建立信赖、借助权威。 

比起父母的说教,孩子更愿意听专业人士或是他心中比较信赖、崇拜的人说的话。 

苍鹭,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在给蛤蟆做咨询的过程中,展示了他了得地专业技术。 

在情感上,苍鹭也能很好地与蛤蟆「共情」,得到了蛤蟆对他充分的信任。 

孩子信赖你才愿意听你说话;你说的话值得信赖孩子才照你说得做。 

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除了父母,最好还能找到一个善良、正直、关爱孩子成长的同性成年人,并引导孩子与他做朋友。

这个人可能是孩子的老师,也可能是我们的亲戚、朋友,总之,他最好能成为我们孩子的「榜样」或是「偶像」。

心理学家比达尔夫在他的书里经常提到:父母要为孩子找合适的人群,如果你不帮他找,他就会自己找,很可能他找到的全部都是同龄的孩子,他们只会一起失去方向,却无法互相帮助。 

当我们的孩子不想或不便与我们倾诉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位正能量的成人朋友作他们的领路人,那么我们孩子的成长之路将会顺畅很多。

04

结果不是沟通的目的

孩子的成长才是

不要以为孩子接受了我们的意见,照我们说的去做,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就结束了。 

与孩子是否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沟通,绝不能只看眼前的结果,而是要看孩子是不是从内心接纳了我们的意见、我们所传授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态度。 

或则说,经过这一系列「煞费苦心」的沟通,我们的孩子如果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又该如何是好呢? 

回到「起点」,用强硬的方法逼他吗? 

之前网上有一段关于人生节奏的演讲视频,引发过许多人的共鸣。 

它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有的人发展得快,有的发展得慢。发展快的不一定就注定成功,发展慢的也不一定注定失败。 

视频呼吁我们不要让外界的声音打乱人生节奏。我们只要不断努力去探索自己的人生,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该来的自然会来的。

其实养育孩子也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我们永远只能是孩子「外界的声音」,人生的路最终还是需要孩子自己走,很多道理和方法还得孩子自己探索和领悟。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每个孩子的人格特征、生活环境都不一样,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父母只要做好以下两点就好:

第一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帮孩子守好成长的边界

正如我们现在探讨的话题:如何像咨询师一样跟孩子进行良性、有效的沟通? 

探讨好这个问题,实际上就为孩子打造了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一个安全、开放的家庭氛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然而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完全将孩子放开呢? 

答案当然是不行的。 

心理学家西格尔在他的书里提到过:孩子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大脑和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强有力的父母为他们守住成长的边界,避免他们的「冒险行为」造成悲剧性的结果。

第二

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孩子的成长阶段不同,沟通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小时候,我们告诉孩子:“不要踩踏草坪,小草会痛的!”孩子立刻就「脚下留情」了;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我们还这么说,他会嘲笑我们把他当3岁小孩。 

但如果我们对他说:“你看到那边警示牌上写的字了吗?你会被罚款的!”他也许就立刻羞愧地跑开了。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过「儿童发展心理学」或是「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三水平和六阶段」,我们就能领悟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与之沟通。 

就像完成10次咨询以后,意气风发的蛤蟆对苍鹭表示感谢时,苍鹭回应说:咨询是双向的,你说在我这里学到了很多,其实我也在这个过程里学习了不少,只是我们学到的东西有所不同。 

养育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其实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愿每位父母都能像「心理咨询师」一样与孩子沟通:无条件地爱他们、真诚地聆听和理解他们、有技巧地引导他们,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作者:羽翩翩,一个爱好心理学的终生写作者,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快乐写字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