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转移癌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莫言今日无知己 2021-03-28

肝脏转移性肿瘤,也称转移性肝癌或继发性肝癌,由全身其他脏器的肿瘤转移至肝脏而形成。肝转移癌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在西方国家,肝转移癌和原发性肝癌的比例约为20∶1,在我国,两者发生概率相近,原因是我国属于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据尸检资料,恶性肿瘤中30%~50%有肝转移。肝转移癌在结肠癌、直肠癌患者中最多见,预后不良,平均生存时间仅6个~12个月。肝脏是非常适合肿瘤细胞生长的器官。肝窦内皮细胞具有大小不等的孔隙以及肝窦内的库普弗细胞均有助于癌细胞团驻留于肝内。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非常充足,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按现代肝转移癌的治疗观点,可能治愈肝转移癌的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肝移植术),手术后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为25%~35%,但近三分之一患者术后出现肿瘤复发。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微创性介入治疗技术的飞跃进步,为综合治疗肝转移癌展现了更为宽广的前景。与外科手术相比,介入疗法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具有可重复性和微创性,在局部控制肝肿瘤生长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肝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符合现代肿瘤治疗学的治疗原则。

图片
病 因

门静脉转移:凡血流汇入门静脉系统的脏器,如食管下端、胃、小肠、结直肠、胰腺、胆囊及脾等的恶性肿瘤均可循门静脉转移至肝脏,这是原发癌播散至肝脏的重要途径。有相关报道门静脉血流存在分流现象,即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流主要进入左肝,而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主要汇入右肝,这些门静脉所属脏器的肿瘤会因不同的血流方向转移至相应部位的肝脏。

肝动脉转移:任何血行播散的癌肿均可循肝动脉转移到肝脏,如肺、肾、乳腺、肾上腺、甲状腺、睾丸、卵巢、鼻咽、皮肤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经肝动脉而播散至肝脏。

淋巴路转移盆腔或腹膜后的癌肿可经淋巴管至主动脉旁和腹膜后淋巴结,然后倒流至肝脏。

直接浸润:肝脏邻近器官的癌肿,如胃癌、横结肠癌、胆囊癌和胰腺癌等,均可因癌肿与肝脏粘连由癌细胞直接浸润而蔓延至肝脏,右侧肾脏和肾上腺癌肿也可以直接侵犯肝脏。

临床症状

肝脏转移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旦有临床表现,转移灶常已较大或较多,表现为肝区闷胀不适或疼痛、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热和上腹包块,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以及其他恶液质的症状和体征。但是,肝脏转移性肿瘤以肝转移灶症状出现的仅占少数,多数都表现为原发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而这些症状、体征因原发癌的部位和种类不同而各不一样。肝脏的转移灶可与原发癌同时发现,可以在原发癌手术时探查到,也可以在原发癌切除后数月或数年出现。近年来由于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常规体检行肝脏影像学检查时,经常可以发现没有症状的肝内病灶,继而追溯到甚或追溯不到原发癌的部位。

辅助检查

血清学检查:甲胎蛋白(AFP)检测90%以上为阴性,但少数来自胃、胰腺及卵巢的肝转移AFP可呈低浓度阳性,一般不超过100微克/升。

肝脏酶谱:对于肝脏小转移灶,生化指标可以完全正常。多数肝转移癌患者肝功能检查多属于正常,晚期患者或者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都可能升高。凝血异常和白蛋白降低提示广泛性肝转移。当血清胆红素不高或者排除骨转移时,AKP(碱性磷酸酶)升高对诊断肝转移癌具有参考价值。

CEA(癌胚抗原):消化道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的检测,对于监测术后肝转移的发生十分重要,敏感性可达84%~93%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B超是目前普查、随访和筛选肝转移癌的首选方法,可以检查出直径约1厘米~2厘米的病灶。肝转移癌的B超可以表现为低回声、无回声、高回声、“牛眼征”以及“靶征”。术中超声检查能够降低干扰,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CT:是目前诊断肝转移灶较为精确的方法,敏感性高于超声检查。CT的缺点是特异性较差,对于小结节、弥漫性、微小癌灶等敏感性欠佳,可能出现漏诊。

MRI(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转移性肝癌的敏感度为64%~100%,能分辨直径小于1厘米的病灶,且对明确肿瘤和相邻血管的结构更佳,优点是软组织对比度高,没有放射线照射和不需要造影剂。

其他的方法包括核医学检查、腹腔镜探查、术中手法检查等。

介入治疗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以往,TACE主要适用于对肝细胞癌进行治疗,而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对部分选择性肝转移癌病例进行TACE治疗同样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取得良好疗效,部分肝转移癌对TACE的敏感性较高,经治疗后,36%的肿瘤病灶萎缩变小,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TACE充分发挥了肝动脉栓塞术和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在破坏肿瘤血供,使肿瘤细胞处于缺氧环境的同时,增加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还延长了化疗药物在肝脏的潴留时间,使药物在肿瘤局部保持高浓度,也使全身不良反应减小。

TACE与其他局部介入治疗方法联用是有效治疗肝转移癌的重要趋势。另据文献报道,有些辅助性治疗方案如基因治疗、免疫治疗、肝动脉内放射性微球治疗、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等在实验或临床控制肝肿瘤生长及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它们配合TACE治疗是否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射频消融RFA):射频消融是指利用频率低于30MHz(兆赫)的电磁波所引起的组织凝固进行肿瘤组织灭活的治疗方法。对于肿瘤消融而言,常用的电磁波频率范围是375MHz~500kHz。采用单极射频电极针进行治疗时,患者机体与射频发生器、射频电极针和分散电极以及回路电极板组成闭合电流回路,而双极射频电极针则无须分散电极;射频发生器在人体组织内产生交流电场,电极针周围组织的离子明显受到激发,受激发的离子总是试图跟随交流电进行方向改变,因而相互摩擦产生热量,因射频电极针的表面积明显小于分散电极的表面积,这使得射频电极针周围组织的温度迅速升高,热能的沉积超过肿瘤组织的耐受程度而导致其发生凝固性坏死;射频消融同时可使肿瘤组织周围的小血管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阻断肿瘤血供的目的。

图片

(本文刊载于医药卫生报10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