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脾胃治疗心系病证-摘

 柴桂苓 2021-03-28

心病治心,是为临床常用之法,但有时治之 而不应,而从脾胃治疗多取良效。

1脾胃与心系的生理关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脾能摄血,其与心 的关系,亦表现于此。心主血,脾胃之气旺盛,其纳磨、运化如常,则血之来源充足,心血也随之盈满,心虽主血脉,但必须赖于脾气的统摄,才能使血于脉道中正常运行不致溢出脉外。此外,脾与心在五行中,属母子关系,并且脾胃与心在经络上亦有广泛的联系。 

①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五行学说,不仅可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 与脏间互相联系,而且可以说明在病变情况下,脏与脏间的互相影响,脾胃与心系亦然。心在膈之上,其性属火; 脾胃居于中焦,其性属土,二者在生克制化中属母子关系。脾胃在正常情况下需心阳温煦,才得以腐熟水谷,运化万物,而心血、心阴、心气、心阳的旺盛与否又决定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反之则出现“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亦证明,消化不良、饱餐、饮酒、疲劳、贫血、急性胃肠炎等均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不全等证。

②经脉络属关系

心与脾胃之间有三条经络相连系,《素问· 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灵枢·经脉篇》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脉,注心中”; 《灵枢·经别》又曰:“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皆明确提出了心与脾胃由经络联属相通,在生理上依存共济,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大量研究证明,脾胃消化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均受植物神经的支配,通过不同的递质而发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变化,也有研究证明胃壁有神经感受器,通过化学性或机械性的刺激而影响心血管的活动。例如胸痹一病是由于心系脉络痹阻,血不能养心之故,心脉痹阻的原因多由痰浊阻塞血瘀不行所致,而痰浊产生之源在于中焦脾胃。正如《谦斋医学讲稿·病证的治疗》所云:“痹者闭也,所说胸痹实际上是一个胃寒证,因胃中受寒而导致胸中阳气郁滞”。 

③气机升降关系

脾与胃同居中焦,主司气机之升降,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主升,胃主降,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纳一运,燥湿相济,阴阳相合,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心系胸中的气机运行正常与否亦与脾胃的气机升降有关,正常情况下脾升清胃降浊,则胸中大气能贯心脉,行呼吸,斡旋全身。若痰食中积,停滞于胃,胃气失和,不降反逆,循经上逆胸中,壅塞气机,痹阻胸阳,而致胸痹发作。阳明腑实的胃气不降证,可使心窍阻塞,神机被遏,可见心烦不寐,时有谵语等证。若脾气亏虚,中气不足,不能升清,则宗气虚,不能贯心脉则血行无力而致心血瘀阻,胸痛隐隐。


2 从脾胃治疗心系病证的病理依据

①从脾治心病

心主血脉,脾主生血统血,脾气旺盛则营血 充足,血行于脉中,赖脾气之统摄,才能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又说:“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心主神志,神慧志明,全赖血之所养,故《灵枢·本神》篇说:“心藏神,脉合神”。如心中气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神,可出现不寐,怔忡、多梦、健忘等一系列神志失宁的心系病证。若单纯以心病治心之法,往往难获良效,以脾论治,则气血速生,神志自宁,不治其心,心病自愈,临证所见心系病证种种,其中心血虚和心气虚常从脾论治更佳。 


②心病从胃治

心者君主之官而主血,胃为水谷之海而生血,心主宰胃,胃濡养心,胃气旺盛,营血来源充足以濡养心脏。心病从胃治主要为心阴虚和心火亢盛,痰火扰心等证候,心阴虽由肾阴供养,但肾阴来源于水谷精微,所以胃阴充足,才能使心阴充足。同时,胃气主降,心火亦宜降,降则心火与肾相交,水火既济。此外,痰火扰心,心火妄动,直折火邪则痰不去,若泻胃火则可达到清心涤痰的目的。 


3常见心系病证的分型治疗与选方

①心血不足型

心悸怔忡,不寐,多梦,健忘,兼见头目眩晕,面色无华,口唇淡白,舌质淡红,脉细弱等,治以补脾生血为主,方选归脾汤。方中取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益脾气,使气旺而血足,取阳生则阴长之意; 配龙眼肉、当归补血助脾营; 枣仁、远志、茯神益血而兼安神宁志; 木香和中醒脾,使补而不滞。


②心气虚弱型

心悸怔忡,动辄加剧,神疲倦怠,面色皖白、自汗乏力,脉结代等证。可投炙甘草汤、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等治疗,脾胃虚弱,宗气匮乏 之心病患者,其旨在“虚则补之”、“治病求本”。 


③痰浊乘心

心胸闷疼,甚则疼引肩臂,形体肥胖,舌苔厚腻,脉弦滑或结代等证,可选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栝蒌薤白白酒汤等; 对于清气不升,浊气上犯之心痹,可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以清化湿浊; 痰浊偏热者用温胆汤、小陷胸汤等方以健脾和胃、宽胸启痹。


④胃腑不降、痰火扰心

心烦不安,不寐或稍寐恶梦惊醒,甚则狂躁谵语,哭笑无常,口渴欲饮、面赤气粗。若腑气不降,浊气上逆,而令心窍闭阻,神明错乱者用泻心汤合礞石滚痰丸、黄连温胆汤、大黄牡丹皮汤、调胃承气汤等以通下阳明而便通神清。

王某,男,59岁,1986年11月初诊。

自诉6年前自感胸闷、憋气、脊背沉紧发凉,被诊为冠心病,经治疗好转。近一年来每因劳累或情绪变化而致心绞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心电图示: 1.窦性心律; 2.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3.室性早搏呈三联律; 4.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曾服中西药皆未显效。现症见心胸憋闷,心悸气短,动则气喘,畏寒肢冷,心前区疼痛剧烈而汗出,舌体淡胖有齿印,脉象沉伏欲绝,兼见结代 而不整。辩证: 脾阳虚弱、气虚血瘀、心脉不通; 治宜健脾益气温阳、兼以活血通脉。方选归脾汤加减: 党参30g,炙黄芪30g,白术10g,茯神30g,炙远志10g,桂枝10g,炮附片9g,炒枣仁20g,丹参30g,川芎10g,檀香6g,炙甘草10g,生首乌15g,水煎服。二诊: 服上药6剂,自觉力增,心前区疼痛减轻,余症亦有好转,守方继进6剂,心绞痛停发,余症悉减,脉转有力、结代脉除。改汤为丸,以归脾丸,生脉饮口服液连服月余,诸症消失,随访两年,病情缓解稳定,心绞痛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