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行病学特征 2018年全球女性新诊断乳腺癌病例约208.9万例,死亡62.7万例。分别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24.2%和15.0%。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总体而言发病率最高的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北欧,西欧,南欧和北美地区,发病率最低的是东亚和中非。每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约278800例,占所有癌症的17.07%,居于女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榜首。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的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之后迅速升高,45~55岁年龄组出现第1个发病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直至在70岁左右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 二、乳腺癌发病因素
三、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腺囊性增生症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发生原因可能包括:1.女性激素失衡导致乳腺腺体增生过度或复旧不全,而发生纤维化引发乳腺疼痛。2.乳腺局部组织对女性激素的敏感性增高。3.血液中异常的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可能引起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敏感增加。4.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状态,高脂饮食等。 研究表明,根据一种疾病和乳腺癌的远近关系分为三类:非增生性病变,不伴有不典型性的增生性病变和不典型性增生。其中,活检证实为不典型性增生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才会明显增加。乳腺癌的癌细胞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主要包括以下4个阶段:分别是隐匿阶段,早期浸润癌,浸润癌阶段及晚期乳腺癌。 四、特殊类型乳腺癌 1.儿童乳腺癌一般指乳腺癌患者年龄为15岁以下。分泌性乳腺癌是一种低度恶性、预后较好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在乳腺癌类型中占比不到0.15%,但却是儿童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儿童分泌性乳腺癌以三阴性乳腺癌为主,但预后较成人三阴性乳腺癌良好。 2.乳腺派杰氏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见于老年女性。与常见乳腺癌不同,它发病于乳头乳晕区,临床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的反复脱屑,渗液,糜烂,结痂,破溃,刺痛等,与湿疹有相似之处,故又称为乳腺湿疹样癌。乳腺派杰氏病也可发生于乳头和乳晕以外的皮肤区域,称为乳腺外派杰氏病。 3.淋巴瘤是全身性疾病,所以治疗是以化疗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而非手术。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般选择CHOP或R-CHOP方案进行治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龙(CHOP),R为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靶向带有CD20的大B淋巴细胞。 4.乳腺肉瘤是发生于乳腺的非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极低,仅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1%以下,占所有肉瘤的5%以下,多见于女性,罕见男性病例。乳腺肉瘤5年生存率为50%~70%,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等。血管肉瘤恶性程度较高,肿瘤越大分化程度越低,预后越差。 五、遗传性(BRCA1/2突变基因携带者)乳腺癌的预防
六、乳腺癌的诊断
七、乳腺癌病理报告
八、手术治疗 1. Ⅰ~Ⅲa期手术治疗为主,符合条件可行保乳手术(单一病灶,肿块≤3cm,离乳头距离≥2c);不符合条件可行全乳切除+SLNB/ALNB,术后可行乳房再造。 2. Ⅲb~Ⅳ期以化疗、内分泌、靶向治疗为主,必要时行姑息手术治疗。不可手术的情况包括:初诊时肿瘤较大、侵犯皮肤或胸壁及炎性乳腺癌、影像学评估N3或N2、远处转移(晚期) 3. 手术中对腋窝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包括:腋窝淋巴结清扫(ALNB)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 腋窝淋巴结清扫(ALNB)是乳腺癌最传统的处理方式,但术后淋巴水肿和患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是早期乳腺癌淋巴结处理的常规诊疗术式。前哨淋巴结是最先遭遇肿瘤细胞的淋巴结。 九、微创介入治疗 分为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1. 氩氦刀:冷冻消融技术。以氩气为冷媒,以氦气为热媒。一般在60S内氩气使针尖温度降到-150摄氏度,氦气使温度升至20-40摄氏度,快速冷热交替使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 2. 海扶刀: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和机械效应等使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 3. 冷循环微波刀:微波消融技术。利用微波的局部高热效应使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 4. 射频消融技术:射频电极针产生高温使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 5. 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十、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治疗方式
注: 1. 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的相关抗原,临床上ki67主要用于标记增殖周期中的细胞,该标记阳性(+)率高主要是由肿瘤生长越快,组织分化能力越差,而对ki67也越敏感。一般来说这样的肿瘤,预后都是较差的,通常很难完全治愈。所以说晚期的肿瘤由于其分裂较快而细胞的分化较不完善,从而造成ki67的敏感性增高。 2. 内分泌治疗药物:绝经前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雷洛昔芬、托瑞米芬);绝经后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s(依西美坦、阿那曲唑,来曲唑);雌激素受体下调剂(氟维司群) 3. 化疗药物:CMF方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AC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AC-T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序贯紫杉类药物);FEC-T方案(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类药物) 4. 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拉帕提尼,吡咯替尼,来那替尼,阿法替尼 5. 其他药物:依维莫司通过阻断PI3K/AKT/mTOR通路来逆转内分泌耐药;CDK4/6抑制剂(派柏西利、瑞波西利、阿贝西利);西达本胺 十一、乳腺癌复发转移 1.骨转移:疼痛(后背、颈部、关节),骨折;药物治疗采用双膦酸盐药物,狄诺塞麦 2.脑转移:头痛,恶心,视物改变 3.肺转移:干咳,气短,呼吸困难 4.肝转移:腹胀,食欲减退,皮肤瘙痒,巩膜、皮肤黄染 十二、镇痛治疗原则 1.首选口服药物 2.按阶梯治疗:第一阶梯(芬必得,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第二阶梯(曲马多等弱阿片类药物),第三阶梯(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强阿片类药物) 3.按时用药,个体化给药,注意细节 参考文献: 1.《乳腺癌的真相》:郝晓鹏等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