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应用为何会失败?

 我爱你文摘 2021-03-28

产能过剩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似乎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没有什么很好的解决办法。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产能过剩问题就一直是困扰工业国家的一大难题。产能过剩引起过无数次的经济衰退,引发过上百次的经济危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济危机转变成了金融危机,但是其根源还是在于产能过剩。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发生非常的频繁,其周期大约在7~8年和10年左右。

先来看看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是如何解释产能过剩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学派解释产能过剩出现的原因主要依据三项法则: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如果你每月挣2000元,那你可能会把钱全部花光,甚至还要负债。每月挣4000千元,就可以基本保持收支平衡,可能还有一点剩余。每月挣10000元,可以每月花掉5000元,另外还有5000元存储起来。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会导致出现产能过剩。你收入了10000元,意味着你给经济提供了10000元的产出,而如果你只消费了5000元的话,就意味着你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完全消费掉,转化为了企业的库存,出现了产能过剩。当然这只是打比方,“你”并不是指个人。

当然,如果你将剩下的5000元储蓄起来或者进行投资就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就相当于企业购买了你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样就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问题是,企业有时也没那么多的投资需求。

第二,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法则。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存量越来越多。资本越来越多,其收益率就会越来越低,企业投资的愿望也就会越来越弱。比如,当利率是10%时,企业大量投资,当投到一定程度时,收益率降到10%左右,这时候如果企业再投资就赚不到钱了,企业也就不会再投资了。

当企业投资都吸纳不了产能过剩时,还可以降低利率,以扩大投资需求。然而,利率也不能一直降下去。

第三,利率的底线。降息有一个底线,降到零就很难再往下降了。这时再出现产能过剩就基本上没有办法了。

上述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产能过剩的解释,基本上符合逻辑。但是,这种解释存在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个人的消费行为大多都符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但整个经济体的消费行为也一定符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么?

先不管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这样解释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的,依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也可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去产能

当出现产能过剩时,企业利润率下降,会有一些企业倒闭,这是自然去产能。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主动关闭和淘汰落后产能,这是政策去产能。发达国家的一般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是一种去产能。

二、扩需求

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公共消费、政府投资等,扩大外需,等等。

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加了当前需求的同时也会增加将来的产出,这只是把问题拖延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降低利率刺激消费也只是把问题拖延了,没有消费增长的支撑,将来过剩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信贷消费的繁荣引发过多次的经济危机,如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信贷泡沫破灭引发的。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可以提高消费率。因而,国内一些学者主张提高居民收入以扩大消费。人们也经常能从官方的报道中了解到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平均比我国要高出十多个百分点,难道他们就没有产能过剩问题了么?只怕比我国更为严重,因为他们的通胀长期难以提振。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应用为何会失败?

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真的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吗?

马克思认为,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的原因是,资本家在追求利润率的驱使下盲目扩大再生产,而广大普通劳动者被过度剥削缺乏购买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说法:

(资本家)他不断延长工作日,从劳动者那剥削了一堆剩余价值,却无法通过销售转化成利润,反而得送进后备仓,成为积压的库存。生产力提升、生产实现机械化,会造成劳动者与资本的同时过剩,从而引发危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的投资和生产主要由资本收入所主导,而社会的消费主要由劳动收入所决定。前者不言自明。由于广大普通劳动者占社会人口的多数,而每个人所能消费的工业品和农产品有限,因而工业品和农产品的消费主要由劳动收入所决定。

当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高时,社会经济就会产生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当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高时,社会经济就会产生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

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并不一定表现在产能过剩。

可以简单地把社会经济分为“富人产业”和“民生产业”。所谓的“富人产业”是指为富裕阶层提供服务的产业。当然,实际上并不能做严格的区分。富裕阶层的消费支出中奢侈品和奢侈性劳务服务的消费占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消费支出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多数。富裕阶层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本收入,普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

当资本收入的比重提高时,“富人产业”的规模就会相对扩张。“富人产业”生产的是奢侈品和奢侈性劳务服务,它的生产效率相对来说很低,而且生产效率的提高速度极其的缓慢。当资本收入过高时,“富人产业”规模的相对扩张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率出现下降,从而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下降。

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何越来越低,甚至有的趋于停滞?问题的背后正是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难道没发现么?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在不断提高,工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而我们的一些人还在为近些年我国服务业比重快速上升点赞!认为终于开始向发达国家靠近了!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合理解释产能过剩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但是在解释“滞胀”时就无能为力了。要不然,凯恩斯主义也不会曾被西方所抛弃。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出现了长期“滞胀”。所谓“滞胀”是指停滞型通货膨胀。社会经济发生“滞胀”时,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与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低失业率与低通胀并存的现象正好相反。

“滞胀”缘于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激化,缘于劳动收入所占比重过高,资本收入比重过低。“二战”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西方各国都大力推进福利国家建设,西方的贫富差距显著缩小。据《21世纪资本论》中的数据,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的资本收入所占比重最低达到了20~25%。福利过度导致劳动收入比重过高而资本收入比重过低,从而导致资本生成不足。

用凯恩斯主义的扩大“有效需求”的办法当然解决不了滞胀。因为需求本身就过度,而不是不足。后来,新自由主义为解决“滞胀”提供了药方。但是新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西方一直都把它当作信条,这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