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人最不认真——天下到底几垓下 老共产党人菜九段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 一般来说,只要给出一个说法,中国人往往就认了这个说法而不去较真。所以伟大领袖说得好,中国的事常常是挂起来,不行的话,可以挂个一万年嘛(此话是针对罗瑞卿事件而发)。但伟大领袖又说了,一万年太久。那么,中国的事老是这样挂着,也总不是个事。如果像菜九一样,不轻易认可现行说法,而想较个真,就可能发现事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定的那样。于是那些本可挂上万把年的事,或者也挂不下去了。垓下的认知已经挂了不止两千年了,菜九觉得不能这样再挂下去了。 垓下之战名闻千古,也因为这一战,垓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字,《三国演义》里动辄被围在垓心,就脱胎于此,表示被围得水泄不通,团团围住。 尽管空前惨烈的楚汉决战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但菜九以为,此战及这一连串的故事是否发生在垓下,或者也不能轻定。这个菜九又要惹祸了,难道连四面楚歌、垓下歌、霸王别姬这样举世闻名的场景都要否定吗。这不是简单的否定,只是怀疑此情此景未必发生在垓下,因为通过细析史料,至少记录了项羽逃跑前后发生的种种场景的那个地方,可能真的不叫垓下。 为什么要否认那个地方,是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发生战于此败于此又驻扎于此的情况。关于垓下史实,刘项二本纪的描写小有出入。《项羽本纪》只记楚军驻扎于垓下,项羽弃军逃跑于此,没有提垓下有战。《高祖本纪》记了垓下有战并项羽兵败后于此驻扎,然后弃军逃跑于此。在这个问题上,纵然如《高祖本纪》所记垓下有战,但要说战败后又驻扎于此,则肯定是误记了。世界上哪有战败于此又驻扎于此的事,压倒优势一方怎么会容忍战败方就地安营扎寨?战败一方又岂能安心在强敌环伺下驻扎?如果因此就否定垓下有战,或者失之于武断,可以考虑存在垓下有战但项羽战败后没有驻扎垓下这样的可能性。 欲知垓下是否有驻扎,还是要先来看看垓下在什么地方。现在的通行认识是垓下就在安徽灵璧。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称:垓下,安徽府灵璧县东南有垓下聚,即高祖围项羽处。三家注又另外给出两个地方。◇集解 徐广曰:“在沛之洨县。洨,下交切。”骃案,应劭曰:“垓音该。”李奇曰:“沛洨县聚邑名也。”○索隐 张揖三苍注云:“垓,堤名,在沛郡。”□正义 按: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洨音户交反。经考察,洨县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固镇县,真源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水经注·淮水》的记载支持固镇说:洨水又东南流,迳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固镇与灵璧为邻县,考虑到古今行政区域变迁,两地可视为一地。这样一来破项羽之战至少发生在两个相距好几百公里叫垓下的地方。肯定不可能。怎么回事呢?依菜九的菜鸟见识,尽管《史记正义》的鹿邑之垓下在文献记载上属于少数派,但鹿邑之垓下是垓下名字的原始出处,而灵璧或固镇的垓下则是根据历史记载即《史记》而后定的名字。换言之,鹿邑之垓下是先于楚汉决战就存在的,灵璧或固镇的垓下之名则应该是后于《史记》产生的。菜九以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景,是因为史记没有区分战败处与逃跑处,尤其逃跑处地名失记,所以后世依文而补出其名。这样一说,人们或者能接受其中有猫腻了。 菜九为什么放过多数派而选择了少数派观点,是因为实际发生的战场情况将此垓下指向鹿邑,鹿邑即灌婴会师刘邦颐乡的苦县。灌婴从淮北彭城西撤就在鹿邑驻扎,估计韩信西撤也会到这个地方,此地与楚汉决战之阳夏即今天的河南太康紧挨着,两个大军决战,波及此地也很正常,灌婴甚至不要挪动地方,就可以直接与楚军开战。所以因垓下之战与陈下之战地点过于接近,可以视之为一战。当然,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也可以分开来,是一个决战的两个阶段。项羽向南退却,在陈下(阳夏太康)遭到汉军的围追堵截以及阵营内部的变节,被杀得大败。但项羽很快收拢败兵,重新组织,退到了垓下这个地方,借这个奇特的地形优势,摆开阵势与汉军再战,就是有韩信指挥、刘邦押阵的那一场,但楚军还是遭到失败。这个地方就应该是鹿邑的垓下。如果真的有此战,则垓下之战是项羽最后的抵抗。与此前的陈下决战一样,项羽的楚军还是完全落下风,汉军取得全面胜利。但项羽并没有覆灭于战场,应该是突围出去了。只是突围后再度驻扎的地方,也被记为垓下了,黥布等各路人马全部集中到那个垓下,应该是那个四面楚歌的地方了,据说是今天的灵璧或固镇。只是那个地方当时未必叫垓下。即使世界上真有两个叫垓下的地方,项羽败于一个垓下,又突围驻扎于另一个垓下,也未免太过于巧合了。真要有这样的两个同名地点,项羽肯定不会选择驻扎,太晦气了嘛。但如果后世的人们硬要认为这样不碍事,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现有人以为垓是地形名,会有很多叫垓下的地方。这样的说法也不可信。如果那样的话,现实中会有很多叫垓下的地方,实际上并没有。除了垓下之战,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垓下留下历史记忆。所以,同名地点的可能性应该排除。 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刘邦毁约追南撤的项羽楚军至阳夏(陈下),即今天的河南太康,刘邦率领的追击汉军,早先包抄到位的东部来的灌婴韩信军,西部来的吕泽部,楚军内部的变节者陈公利几与令尹灵常,全在这个点上爆发,造成了楚军的大败,因为垓下与陈下挨得很近,这几处发生的大战可以视作同一个战役。项羽从包括垓下之战在内的围歼战突围后,本想继续原定南下方案——去九江国,但听说了城父沦陷于来自九江方向的叛军,知道九江国去不成了,才折向东面。城父在现亳州东,这样的地理条件是灵璧或固镇不具备的。到了最后的驻地,项羽所部又被汉军团团围住,项羽最后弃军逃跑,残部八万人遭到汉军的屠杀,地点大概就是灵璧或固镇了。 闲话少说,垓下在鹿邑,与灵璧或固镇没有关系。只是司马迁在这个事情上一垓到底了,后人照猫画虎,将灵璧或固镇的古战场也冠以垓下之名。实际上,项羽最后逃跑的地点是否在灵璧或固镇,或者也不易确定。即使有大量遗迹证明,难保不是后人附会的,其实际说服力并不强。比如菜九老家巢县有个地方叫散兵,就是讲项羽的兵到此落败,而项羽最后一战与巢县没有一点关系。据菜九所知,很多地方都有项羽最后一战的古迹,比如徐州西北郊的九里山九里山前古战场也是名气不得了大,但项羽最后一战与那里一点关系也没有。灵璧的情况也非常类似。至多灵璧或固镇是项羽逃跑处,与垓下之战没有任何关系。 结论:菜九作《千古谁识战垓下》,以为理清了楚汉最后一战的真真假假。因对垓下所在地认识不清,所以否定了垓下有战。但事实上垓下即使不是决战战场,也不代表没有发生战斗。垓下的具体位置是在河南鹿邑,决战发生在那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前面的陈下之战才是决定性战役。如果垓下有战,则为项羽徒劳无益的垂死挣扎,估计项羽当时见此战无法取得上风,就开始突围了。之所以认为垓下有战规模也不大,完全是因为项羽最后弃军逃跑后,留在当地的军队居然有八万之多。表明垓下有的那战,楚汉两军没有深度交织作战,否则项羽不可能保留如此之多的军队。 安徽灵璧的所谓垓下聚应该是后来有的,三家注都没有注明这个地方,所以菜九有理由怀疑此名为后出的,即项羽逃跑的当时,灵璧的遗迹并不叫垓下聚。特在此补掉《千古谁识战垓下》的这个漏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