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淼叔讲《外经微言》 肾水篇

 飞燕图书馆673 2021-03-29
原文
少师曰;请问肾水之义。岐伯曰:肾属水,先天真水也。水生于金,故肺金为肾母。然而肺不能竟生肾水也,必得睥土之气熏蒸,肺始有生化之源,少师曰:土克水者也,何以生水?岐伯曰:土贪生金,全忘克水矣。,少师曰:金生水而水养于金,何也?岐伯曰:肾水非肺金不生,肺金非肾水不润。盖肺居上焦,诸脏腑之火,咸来相逼,苟非肾水灌注,则肺金立化矣。所以二经子母最为关切。无时不交相生,亦无时不交相养也。是以补肾者必须益肺,补肺者必须润肾,始既济而成功也。少师曰:肾得肺之生即得肺之损,又何以养各脏腑乎?岐伯曰:肾交肺而肺益生肾,则肾有生化之源。山下出泉涓涓正不竭也。肾既优渥,乃分其水以生肝。肝木之中本自藏火,有水则木且生心,无水则火且焚木,木得水之济,则木能自养矣。木养于水,木有和平之气,自不克土。而脾胃得遂其升发之性,则心火何至躁动乎。自然水不畏火之炎,乃上润而济心矣。少师曰:水润心固是水火之既济,但恐火炎而水不来济也。岐伯曰:水不润心,故木无水养也。木无水养肝必干燥,火发木焚,烁尽脾胃之液,肺金救土之不能,何暇生肾中之水。水涸而肝益加燥,肾无沥以养肝,安得余波以灌心乎!肝木愈横,心火愈炎,肾水畏焚,因不上济于心,此肾衰之故,非所谓肾旺之时也。少师曰:肾衰不能济心,独心受其损乎?岐伯曰:心无水养,则心君不安,乃迁其怒于肺金,遂移其.火以逼肺矣。肺金最畏火炎,随移其热于肾,而肾因水竭,水中之火正无所依,得心火之相会,翕然升木变出龙雷,由下焦而腾中焦,由中焦而腾上焦,有不可止遏之机矣。是五脏七腑均受其害,宁独心受损乎!少师曰:何火祸之酷乎?岐伯曰:非火多为害,乃水少为炎也。五脏有脏火,七腑有腑火,火到之所,同气相亲,故其势易旺,所异者,水以济之也。而水止肾脏之独有,且水中又有火也。水之不足,安敌火之有余。此肾脏所以有补无泻也。少师曰;各脏腑皆取资于水,宜爱水而畏火矣。何以多助火以增焰乎?岐伯曰:水少火多,一见火发,惟恐火之耗水,竟来顾水,谁知反害水乎。此祸生于爱,非恶水而爱火也。少师曰:火多水少,泻南方之火,非即补北方之水乎?岐伯曰:水火又相根也。无水则火烈,无火则水寒,火烈则阴亏也,水寒则阳消也。阴阳两平,必水火既济矣。少师曰:火水既济独不畏土之侵犯乎?岐伯曰:土能克水,而土亦能生水也。水得土以相生,则土中出水,始足以养肝木而润各脏腑也。第不宜过于生之,则水势汪洋亦能冲决堤岸,水无土制,变成洪水之逆流,故水不畏土之克也。少师曰:善。

陈士铎曰:五行得水则润,失水则损。况取资多而分散少乎。故水为五行之所窈,不可不多也。说得水之有益,有此可悟永矣。

从远公的藏腑篇就能明白一个道理:藏腑的核心功能,就是其一阴一阳的功能,以及阴阳之间的平衡、失衡。失衡则化为疾病。各藏腑之间是相互作用联系的,所以藏腑之间要整体的看。无论人体什么功能,都是通过藏腑之间的协作来完成,如此一来,便可以通过藏腑之间的协作关系,来解释任何病机、病理。由此导出治法,甚至可以藏腑解构六经。因为六经其实就是人体从内核到外围的六大功能体系,于是咱们也完成了藏腑学说和六经学说的融合。换个说法,就是以藏腑解构六经。于是六经的表达变成了六大功能体系。再于是,判断六经的方法,就不是通过那些六经的提纲症状、规律症状来确定,而是通过功能失常。

一开始的微妙差别,会导致发展后的巨大差别。从表浅看,用症状规律或提纲症状确定六经,跟用功能失常确定六经,没什么区别。就比如太阳风寒,通过怕冷、脉浮知道是个在表的寒证、表证。通过出汗等症状,确定是在表的疏泄过度,就是皮毛开泄,由此确定是太阳风寒。这种思路跟另外一种直接用提纲症状确定六经:脉浮、恶寒、有汗。在一开始乍一看,貌似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当病情趋于复杂、趋于三阴之后,差别就大了。
比如前段时间群里讨论的医案,患者是太阴痰湿化瘀,有瘀血,阻滞运化功能,而使得胃肠道不通,使得津液输布受阻。因为津液输布受阻,所以口干、口渴。水运不到,就缺水,运不到是因为痰郁阻滞。痰郁阻滞的病位是太阴,却表现为大便干燥。如果只用提纲症状规律来确定,一看有大便干燥,有口干、口渴,是阳明热证,这差别就大了。

咱们是通过这个例子来思考,以提纲症状确定六经,和分析六经功能确定六经,之间的差别。
把一些新的概念重申一下,因为咱们最终走的是六经和藏腑的融合道路。虽然讲远公、讲伤寒,但是咱们的目的是将六经和藏腑结合起来用。

《外经微言》是远公的理论学说核心。而《外经微言》的核心就是卷三、卷四的藏腑篇。掌握藏腑学说有两个关键:
1、藏腑之间如何协作关系。如何合同协作的工作即是整体观,要整体的看待藏腑。
2、单看某一藏、腑,各种功能很多。心肝脾肺肾,各自的功能都能说出一堆,但是这一堆的功能其核心都是源自于这一藏、腑的一阴一阳的功能,所以把握其一阴一阳的功能,便可向外拓展出外展的各种功能。
在治法和诊法上,相类象的脉色症规律和纠偏的各种药物,都是对应这一阴一阳。
比如:肝主目,肝藏血,肝还管头发、指甲,这种慢慢生长的东西归肝管。临床遇见眼睛、头发有毛病的,如果脑里想的是肝管头发、眼睛,按这个思路治就很难起效。但如果换个思路,考虑各藏腑其一阴一阳的核心功能是否受损,受损了如何修复。各藏腑之间的配合协同关系哪里失常,哪里失常就修复哪。那就能治好,就能用之有效。

肾也是这个道理,肾藏精,肾主骨、肾主志、肾主生殖等等,一大堆功能。比如某位患者犯了生殖类的毛病,如果光盯着“肾主生殖”这句话去补肾、泄肾,经常难以取效。因为违反两个原则,任何一个病都要整体的看,不能单独一藏腑的运用。在你治疗某一藏腑的时候,治的就是他的或阴或阳。要么就是虚,阴虚阳虚;要么就是实,阳邪、阴邪。比如治生育类的不孕不育,得辩证到是肾阴虚或肾阳虚,或者肾寒、肾燥,才能在病性上有的放矢。并且还要辩到肾上的毛病跟其他藏腑之间的关系,是哪传过来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肾的问题?或者肾的问题又造成了什么其他问题?如此这般,才能取之有效。才能用简单的两个词来定义:就是整体观和阴阳观。

所以咱们讲一大堆,就是在不断的重复和演练那些最简单的核心知识。中医的核心知识就那么多,难不是难在知识量的积累,难在要把这些知识落实到现实中,并且能够实际应用,灵活变化,举一反三。练的是这个能力,而不是大量积累知识。由此展开,远公的条文。

师曰;请问肾水之义。岐伯曰:肾属水,先天真水也。水生于金,故肺金为肾母。”这句话显然说的是种常态。就是很熟悉的肺为肾之母。这种母子关系是种比喻,把他换成更精益逻辑的表达方式就是:肾的这种收藏力量,不管收藏真阴还是真阳,要收藏得先收敛,肺是收敛的。这是常态:金生水。紧接着说病态。

“然而肺不能竟生肾水也,必得睥土之气熏蒸,肺始有生化之源,”少师接着解释:“少师曰:土克水者也,何以生水?岐伯曰:土贪生金,全忘克水矣。”远公的表达语境非常喜欢用五行。咱们不喜欢用五行,就是因为这句话用五行表达,听起来特别容易迷糊。但是五行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凝练的思维模型,确实也很难找到一个比他更好、更凝练的思维模型。唯一的办法就是,换个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但仍然表达的是这套思维模型。

这段话:水靠金生,就是肾靠肺生,两个是母子关系。现在两个不生了,肺金不去生肾水。那造成原因太多了,本条举个例子说的是“必得睥土之气熏蒸,肺始有生化之源”。意思是脾土生肺,肺才能有力量,肺有了力量才能生肾水。现在土没力量,肺也就没力量生肾。注意此处的思维,极重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个例子讲述了一个虚证的传变链条。先是脾虚了,脾虚不生肺,肺虚不生肾。所以明其理,则举一反三。

说的是虚证,能否联想到实证?这里说的是源头虚了,能否联想到下游虚了?比如肝虚了,不断的倒耗肾气或肾水。或者是后天之本脾虚了,不断倒耗先天之本肾气。所以无论是咱们讲,还是远公在本篇中的举例,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例子举尽。学到这种思维方法之后,自行推演。因为凡病不外就是藏腑之间阴阳失衡了的作用关系。

“少师曰:金生水而水养于金,何也?岐伯曰:肾水非肺金不生,肺金非肾水不润。盖肺居上焦,诸脏腑之火,咸来相逼,苟非肾水灌注,则肺金立化矣。所以二经子母最为关切。无时不交相生,亦无时不交相养也。是以补肾者必须益肺,补肺者必须润肾,始既济而成功也。”
用大量的比喻来表达藏腑之间的作用关系。有点苦口婆心的意思。可是这种大量的比喻,放到今天听着比较费劲,咱们也只能适应一下。适应了再看这段文字,想表达的意思极为简单:肾水由肺金所生,但是肾水在必要的时候,要反过来补充肺家津液。因为肾水就是人体储存的这点水。人体如果不喝水能抗三天,所以这点肾水最多能抗三天。不但要补充肺,心肝脾在必要的时候,都要储存的这点肾水去补充,所以称之为“非肾水不润”,不但是肺非肾水不润,哪里都是。
然后远公做了一个比喻“肺居上焦,诸脏腑之火,咸来相逼,”把肺描述的特别受委屈似的。其实肺一边受心火加持,一边受胃火的熏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须的。因为肺的功能就是往全身输布津液,他必须要加工足够多的津液,所以他就有很多的水。肺里的水或者津液的源头是从胃肠道里吸收的,可以把这个理解为后天补给。先天储存的就是条文里说的“肺金非肾水不润”,那是用了老本。但是这块有个概念补充一下:如果一个人要时时消耗肾水来补充肺家津液的时候,已经虚到三阴了。正常情况下,肺里的水分就是由胃肠道提供的。胃肠道从食物中吸收的水分,由脾主管,通过三焦往上输送,上奉到肺。肺再气化。肺要气化肯定需要一半心脏的火、一半胃火,两个力量加热。肾水对肺津液的补充,只是在跟不上劲的时候,辅助补充一下。不能主要靠肾水,否则就是虚到三阴了。

肾水处于什么地位?在补水的功能上,始终是哪不足,就迅速调拨库存去补充上。如果哪里都运行正常,津液充分,肾的这点水会处在一种极缓慢的储存和升发的循环中。因为这才符合深处藏的特点,藏的目的是为了需要的时候,及时能够补过去。但也不能老向库存要,老要库存,储蓄就越来越少,老本就越来越亏。这就是补充和消耗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达成一个平衡。

再说肺,肺相当辛苦。人体两个器官最辛苦:心、肺,都是一刻也不能停,停了人的生命就结束。肺要不停的制造津液,那就需要大量的热量来源,一边来自心火,一边来自胃火。可是这整个系统如此快节奏的运行,难免失常。比如一时给肺提供的水分不够了,那这边心火、胃火还烧着,里面水分又不够,只能干烧。一干烧就肺燥、肺热,就像烧锅炉似的,锅炉里不能缺水呀。

肺跟肾的关系是什么?肾好比一个备用水箱,哪需要水的时候,及时调水过来。但主要补充水的源头,不能靠后备水箱。
水不够的时候,肺就干烧。
两边的火或者某一边的火不够的时候,大量的水进到肺里,准备气化成津液往全身输布,但没法气化成可以运用的、充满了阳气、处在一种气化状态的津液,那这些水自然化为水饮痰湿。
所以藏腑学说就是在考虑各藏腑之间的关系,哪失常使得另外的地方也跟着不正常了。

少师曰:肾得肺之生即得肺之损,又何以养各脏腑乎?岐伯曰:肾交肺而肺益生肾,则肾有生化之源。山下出泉涓涓正不竭也。肾既优渥,乃分其水以生肝。肝木之中本自藏火,有水则木且生心,无水则火且焚木,木得水之济,则木能自养矣。木养于水,木有和平之气,自不克土。而脾胃得遂其升发之性,则心火何至躁动乎。自然水不畏火之炎,乃上润而济心矣。
又是一大串的五行作用关系,咱们把他转化为藏腑的表达,就好理解了。肺和肾这两个都是管津液的,一个往全身输布津液,一个储存好津液待随时取用。储存的称之为肾水。随时气化、随时往全身输布的,称之为肺家津液。这两个如何供养全身对津液、水分的需求?肯定是肺肾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很顺畅。肺得到了心火、胃火的加持,把水分气化成津液往全身输布。不能都用了,得存点,这个存的就是肾水,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过程很通畅,远公把他比喻成“山下出泉涓涓正不竭也”。
紧接着远公又说了肾和肝,就是水和木之间的关系。肝需要肾水来润养,也需要脾生的血来润养。如果少了这股润养,肝阳就容易化风、化燥、化热。在这里,远公举的例子是化热,肝一化热,心本来就属火。肝木生心火,肝送过去一股偏燥、偏热的气,心火就更盛了。心火一盛,要么肺被烧燥;要么这股火传到脾胃,把脾胃弄燥热;要么就是这股热不断的消耗肾水。具体发到某个人身上,就看先天哪块最短板,哪里弱就伤哪里。
所以这一大段话,表达的是肾水不足后,弄的心肝都热。遇见一个本来就脾阴不足的,肯定表现为火弄的脾土更燥。或者本来就肺家津液亏,肯定会肺更燥。这段文字显然指的是阴虚了之后化为热邪的一个传变过程。具体某个人怎么传,则要看这个人先天体质的短板在哪。虽然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在这套思维模型之下,都在范围内,总是这点病。

少师曰:水润心固是水火之既济,但恐火炎而水不来济也。岐伯曰:水不润心,故木无水养也。木无水养肝必干燥,火发木焚,烁尽脾胃之液,肺金救土之不能,何暇生肾中之水。水涸而肝益加燥,肾无沥以养肝,安得余波以灌心乎!肝木愈横,心火愈炎,肾水畏焚,因不上济于心,此肾衰之故,非所谓肾旺之时也。
这段话是对上段话的继续描述。就是上段的意思:因为肾水不足,肝就会或燥、或急、或热,弄的心也燥、急、热。

少师曰:肾衰(此处肯定指的是肾水衰)不能济心,独心受其损乎?岐伯曰:心无水养,则心君不安,乃迁其怒于肺金,遂移其火以逼肺矣。
这刚才也讲了。在常态下,心火和胃火是帮着肺、加持肺,让肺能够把那么多的水气化成津液。现在水不够,或者本条说的火过盛。远公比喻“心君不安,迁怒肺金,移其火以逼肺”,这要表达的是心和肺之间的关系,本来是相互配合工作,以提供燃料。就像锅炉里烧水,现在问题是火太大了,不是锅炉里水少,所以肯定要撤火,添水没用了。所以到底是清热还是滋阴,看情况。哪边偏了就治哪边。往多偏了就用清消法,往低里弱下来了,就用帮扶法。虽然这两种可能性都是表现出燥热,但是治法,一个偏于清热,一个偏于养阴,不能错乱。错乱效果不好,或者无效。

肺金最畏火炎,随移其热于肾,而肾因水竭,水中之火正无所依,得心火之相会,翕然升木变出龙雷,由下焦而腾中焦,由中焦而腾上焦,有不可止遏之机矣。是五脏七腑均受其害,宁独心受损乎!
这段表达的传变链条是在说,源头是在肺,肺被火伤而肺热。这个火可能是内生的火,可能是外邪,伤到了根本肾水。因为肺一干燥,肾水生化无源,肾水再一干燥,全身一片火烧,这时候就是个危证。还记得温病学说的说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再往下传,就会传到三阴,伤到太阴、少阴。这个条文中说的已经是伤到少阴,其实就是热证的危证。如果遇见这种病人,滋阴、保阴就成了救命的关键。一边清热,还得一边保阴。光清热可能不行,因为阴根已结,能出死证,不一定能救过来。伤到这份上,就有死证了。得看具体病情、具体的年纪,年纪轻的肯定更容易救过来。

岐伯曰:非火多为害,乃水少为炎也。
这句话表达的是:病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虽有热,但是保阴才是关键。如果只清热,或许阴根来不及自复,必须要保阴、滋阴。遇见年轻的、身体壮的,把热清了,身体自我相生的功能一恢复,可能也能好。但如果患者自己生津液、生阴的能力很差,医生不帮一下可能救不过来。

五脏有脏火,七腑有腑火,火到之所,同气相亲,故其势易旺,所异者,水以济之也。而水止肾脏之独有,且水中又有火也。水之不足,安敌火之有余。此肾脏所以有补无泻也。少师曰;各脏腑皆取资于水,宜爱水而畏火矣。何以多助火以增焰乎?岐伯曰:水少火多,一见火发,惟恐火之耗水,竟来顾水,谁知反害水乎。此祸生于爱,非恶水而爱火也。少师曰:火多水少,泻南方之火,非即补北方之水乎?岐伯曰:水火又相根也。无水则火烈,无火则水寒,火烈则阴亏也,水寒则阳消也。阴阳两平,必水火既济矣。
这一大段话,来回说的就是水火之间的平衡,还用了不少比喻。条文语境之中一直在说水弱、火旺,如何火伤了水,火如何为祸,水如何倒霉。远公生怕后人读到这块误解:得了病只有阴虚,没阳虚,只有阴证没阳证似的,所以后面补了一句“无水则火烈,无火则水寒,阴阳两平,必水火既济。”意思是让读者别老想着火旺伤水的问题,还有水寒、阳虚的问题。

读书的时候,就能感到远公的苦口婆心,尽全力想把道理讲明白,用一大堆比喻,非常辛苦。还怕听偏了,再补一句。告诉咱们水火要平衡、阴阳要平衡、寒热要平衡,各种气机要平衡。没办法,本来中医的核心思维方式,很难用语言表达。表达出来的东西,经常会被误解。所有讲课的老师都有这种感觉。我最早对这种感觉很难受,后来也慢慢适应了。就学远公这样,补上相关内容。这次我从这个角度说一个问题,下次换一个角度还说同一个问题。

就像咱们这个理论课,用了三个角度来讲:
  • 一个是这套远公的“藏腑篇”。

    藏腑篇讲的是藏腑之间的关系,作用关系、传变关系。

  • 一个是“整体观论”,已经上传到平台;

  • 还有就是“藏腑地基”。

    分别从水谷精微怎么从转化成气血津液。

    从某一藏腑的一阴一阳做为讨论角度。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讲。语言和文字永远是线性推进的,用线性的方法,不可能瞬间把一个圆画出来,只能从一头画到另外一头。

少师曰:火水既济独不畏土之侵犯乎?岐伯曰:土能克水,而土亦能生水也。水得土以相生,则土中出水,始足以养肝木而润各脏腑也。第不宜过于生之,则水势汪洋亦能冲决堤岸,水无土制,变成洪水之逆流,故水不畏土之克也。少师曰:善。
最后这一段,远公又说了水和土之间的关系。土克水,这里的“克”指的是制约的意思。但如果水邪泛滥,那土也驾驭不了。遇见这种病,肯定一边利水,一边加强土、脾胃的力量。前面的条文一直说水少了,变成燥热如何为祸,最后远公补了一句,水火要平衡,又补了一句,水也会泛滥,水多了也会犯病。再推演一步的意思就是阴阳平衡,阴多了犯病,阳多了也犯病。反正阴阳失衡就犯病。土多了,或者土的力量不足了,如何犯病?远公在别的篇章里说。怎么治?远公也有治法的书《石室秘录》、《辨证奇闻》。

陈士铎曰:五行得水则润,失水则损。况取资多而分散少乎。故水为五行之所窈,不可不多也。说得水之有益,有此可悟永矣。
最后这句总结语,大致意思是用五行替代全身各藏腑,都得需要水,所以身体必须储存足够的阴。想到远公说水,就要想到咱们把阴分为津液、血和肾水,三个层面。因为这三个层面治法不一样。远公在这里表达的时候,都以“水”做为表达。
远公的学说,整体更偏重于讲阴,所以正好对咱们伤寒一脉有个完美的补充。伤寒一脉滋阴、治湿热、治热证这块偏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