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空的延续

 孟溪ProbeT连山 2021-03-30
——米开朗基罗雕塑《哀悼基督》浅析
刊发日期:2021-03-04 语音阅读:

◇唐琳媛

米开朗基罗用人体之美表现对生命、自然、宗教的哲学思考。他像是一位圣徒,受着苦刑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上帝。《哀悼基督》是他最初的创作题材,也是他生命结束时最后的陈述。米开朗基罗在不同时期用这一主题创作来达到他在雕塑形式上的空间表达和在思想上用时间的沉淀方式对生命的思考。

1497年23岁时创作的《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在法国时应红衣教主拉格诺拉斯的契约,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所做的雕像。作品采用了稳定的古典的金字塔式构图,所雕刻的场景是死去的基督从十字架卸下后,耶稣的尸体横躺在年轻的圣母双膝之间,回归他从母亲体内出生时那样的动态,令人不禁感悟生与死之间的距离。美丽的生命是什么?是为信仰活着的生命,是为信仰死亡的生命。圣母用沉静与年轻的形象来表现,是米开朗基罗的创新点,他曾解释说:“既然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就一定能够避免岁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损毁。她所体现的青春、永恒与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最高理想。”他的这一创作使死亡变得崇高而又圣洁。当时的米开朗基罗太年轻了,迷恋肉体青春之美,整件雕塑表现的是一种诗意美,仿佛是未经时间雕琢的一样自然纯洁美好的象征。

75岁时创作的《哀悼基督》。第一件作品是1547年开始创作1550年完成的,描绘的是耶稣从十字架上卸下来,圣母把儿子努力用身体的力量将他托起来的画面,她的脸颊紧紧地贴近孩子的头,沉重悲伤,想要把自己的生命来换孩子所有的伤痛一样,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倒下,可是她的孩子已经无法再站立起来了,死亡就是这样的沉重。这座雕塑中最高视角的人是谁呢?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雕塑的原型像是米开朗基罗自己,而且这座雕塑原本是想要放在自己的墓上。为何要将构图中最高的人物创作以自己为原型呢?这位老人为自己的死亡而提前做下的雕塑,像是在为自己的后事安排些什么,他这个年纪已经承受了很多的生活上的苦难,这座雕塑像是为自己创作的“安魂曲”,他一生的信仰是基督教,但是却又酷爱古希腊人文文化,以这样一种艺术的方式来解释和陪伴着自己,给予自己自信和安全感。历经沧桑的米开朗基罗到了生命的末尾时期,通过这座雕塑仍在表达死亡的重量没有人可以承担的这一层意义。第二件作品1550年创作于佛罗伦萨,其雕塑作品中少了一个人,雕塑中只有圣母和玛德莲两个人扶着耶稣,耶稣的动势惨白、无力,圣母就像是抱着一块无限变重的石头,但是又不愿意放下的场景。她的手臂变得粗壮,像是一个健康青年男子的手臂很有力量,与耶稣的上半身软弱变形的动态形成力量上的对比。圣母凝视着耶稣的脸庞,仿佛在哀悼在叹息更像是在心里流泪。米开朗基罗对雕塑表面的追求不再是光洁无暇,而是内心的情感,这尊雕塑被凿刀敲凿的痕迹还在,但它所充满的感情是含蓄、悲伤、无力挽回的。

1564年89岁创作的《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件作品,也是到死的那一天都还在雕刻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老年生活很孤独,虽然它有一种坦然接受的不再用力挣扎的动态但依旧饱含自己的生命强度。最后一件作品玛德莲也不见了,只剩下耶稣和圣母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有意的拉长他们的身体,细瘦的身体好像不再挣扎,解脱了肉体的负担。圣母站在比他高的位置,用腿托住耶稣的臀部手臂抱着耶稣的上半身,想把母亲的力量去托起死去儿子的身体。这件作品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艺术创作生涯最辉煌时期的一件作品,他用一生来雕刻着这一主题,里边充满了对基督教的忠诚,也看到了他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更多地探究了死亡是什么的问题?死亡是一种解脱吗,是上帝的救赎吗?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什么?为信仰而生,也带着信仰死去?

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结束了他将近九十岁的生命,结束了他长达七十五年的创作。他最后写下遗嘱:灵魂交给神,肉体交给大地,物质交给亲属。他没有在意作品的完成,他在意的是生命的完成。

米开朗基罗的一生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意义,这是他与匠人不同的地方,也是他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原因。他创作了很多的奴隶、基督题材的作品,这在生活当中是一种矛盾,爱与恨、圣洁与邪恶、白天与黑夜等等,他可以用尽一生来探究生命美学,完成自己的思想延续,用自己的作品来达到时空中的延续。虽然达·芬奇会嘲笑米开朗基罗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但他在美第奇家族人文学院的学习影响了他这一生的艺术追求,历史造就了一位这样的艺术家,不断地磨炼也雕琢了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单纯,在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最真实的力量,那种纯粹令人着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