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美术欣赏(7)米开朗基罗 天降人间的大师

 泊木沐 2019-05-13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

他的雕刻作品“哀悼基督”、“大卫”举世闻名,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暮”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等。

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圆顶,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

米开朗基罗个性独特,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拉斐尔都合不来,还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米开朗基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卡普雷塞,1564年在罗马去世,差十几天就满89岁。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当中均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他的成就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37岁时,世人就把他尊为“神圣的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哀悼基督》(1498-1500),高68厘米,宽76厘米,厚27厘米,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细节

这是米开朗基罗惟一签名的作品。大理石在他的斧凿之下变成了柔软的绸缎般完美。

米开朗基罗二十三岁的作品。纯净的大理石,金字塔形稳定古典的造型结构。

如果”哀悼基督”是崇高的死亡,米开朗基罗剔除了世俗表现死亡里的强烈情绪。他使死亡变得崇高而圣洁。

两个依靠在一起的身体,应该是母亲怀抱着儿子的尸体。可是“母亲”这么年轻、优雅、美丽;青春的眉宇之间隐约一点点淡淡的忧愁。她俯瞰着一个赤裸的身体,还想再说:你们看啊!这么美丽的生命……

美丽的生命是什么?是为信仰活着的生命,是为信仰死亡的生命。

男子的身体如此年轻,好想离死亡还很遥远。他只是在沉睡,安详宁静地沉睡在自己的信仰之中,没有顾虑,也没有痛苦。

在基督教的典故里,“哀悼基督”是母亲对儿子殉道受苦的悲痛,但是,米开朗基罗二十三岁,他太年轻了,他迷恋青春的美,他迷恋于一种肉体与精神之间的爱。

这两个身体依靠着,像一对最亲密的恋人,米开朗基罗用刀、斧、凿去抚摸一块岩石,这么轻柔纤细的爱抚,是整个岩石颤动起来,岩石有了心跳,有了呼吸。

《阶梯圣母》(1491)

十六岁的“阶梯圣母”衣纹如水,是米开朗基罗古典风格的作品。

《战斗》(1491-1492),高84厘米,宽90厘米,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之家

米开朗基罗一四九二年完成的作品,当时他只有十七岁。

他阅读了希腊神话,读到一种半人半马的野兽战斗,他冥想着神话世界里人类最初的生存。

人好像刚刚脱离兽的阶段,人,好像还纠缠着许多动物的本质。

“战斗”因此不只向外对抗,而是人与自己内在挣扎拉扯的力量。

在35厘米左右接近正方形的石板上,米开朗基罗以凹凸起伏变化很大的深雕方式表现出人体堆叠的力量。

这是米开朗基罗独特美学的第一展现。肉体与肉体重叠牵连,波涛起伏,好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好像惊涛骇浪。

肉体在挣扎、对抗,肉体奋起或匍倒,肉体欢愉或沮丧,重重叠叠,构成气势磅礴的交响诗的巨大结构。

十七岁,米开朗基罗决定用人的肉体阐述生命存在的一切意义。

站着的《大卫》将重心移到右腿,让右腿支撑全身。跨步而弯曲的左腿以及略显挤压的左脚暗示动作即将来临……

《大卫》(1501-1504),高409厘米,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一五零零年,米开朗基罗刚过二十五岁,他的故乡佛罗伦萨要在市政厅广场置放一件雕像,这件雕像要代表城市的青春,自由,正义和完美的追求。

米开朗基罗面对着一块巨大的岩石,纯白色,洁净,没有瑕疵,如此完美。

他看着石块,好像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热情贯注进这块石头。他说:“‘大卫’已经在里面了,我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好了。”

一五零四年,《大卫》完成了。

一个俊美、勇敢、挑战邪恶,独立而且自主的年轻生命。

他凝视着远方,凝视着重大的灾难,他不逃避,他全神贯注,凝视自己生命的对手。

这件作品树立在城市广场数百年之久,鼓舞所有年轻的生命要如此面对自我,要如此承担责任,要如此挑战一切的难度。

《大卫》标志着一个城市伟大的历史,这个城市,人口不到十万,但是有达芬奇,有米开朗基罗,有许许多多敢于挑战生命难度的精英。

《洛伦佐·德·美第奇之墓》(1519-1534),佛罗伦萨美第奇陵墓

米开朗基罗借着洛伦佐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暮》被表现成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

脸部细节文理

《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米开朗基罗为美第奇家族设计的《洛伦佐之墓》是他集合建筑、雕刻、空间布局最完整的作品。

建筑与雕刻不再是分离不相关的元素,建筑与雕刻紧密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哲学理念。

在建筑单纯的龛、拱之间、好像一个一个空间,等待生命,或生命已经走了,成为一个空着的龛。当然,当生命暂时存在,就有一个肉身坐于中。

洛伦佐坐于中,低头沉思,他的脚下正是自己的石棺。上面是生存的形式,下面是死亡。

生与死,在时间的两端中移动。

我们面对这陵墓,右边是“晨”,一尊躺卧的女体,仿佛正从睡眠中苏醒,左手边是一低头沉思的男体,面容朦胧,已是“”的光,暧昧不明。

生与死,晨与,米开朗基罗使贵族一贯只懂得夸耀财富的陵墓,借着他的设计,转换成对“生”于“死”的沉重思考。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其实是一页哲学。

《朱利亚诺·德·美第奇之墓》(1519-1534),佛罗伦萨美第奇陵墓

《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象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纪念碑式的杰作,同时也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昼》、《夜》、《晨》、《暮》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作者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

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的“女性”常以男性的身体做模特儿,展现出雄强的力量。

“夜”(左)是沉湎在睡梦中的女性,然而“她”的肢体骨骼都强大雄壮,仍然以“男性”为模特儿雕塑的人体。

“晨”(右)仿佛刚刚从睡梦中苏醒,手臂与肩膀的肌肉都非常男性。

《尤利乌斯二世陵墓》

《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局部图

米开朗基罗1515年创作的摩西像(居中)。两边是拉结和利亚。

愤慨、痛苦、蔑视掺杂在一起的表情!多看几眼,整个心都会震颤!

《摩西》(1515),高235厘米,罗马圣彼得镣铐教堂

在罗马圣彼得镣铐教堂,摩西像是整个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陵墓的一部分。

陵墓在阴暗的教堂,这个教堂传说是圣彼得被囚禁的地方,祭坛上悬挂着传说是两千年前锁过圣彼得的铁链。

当然,一起都是传说。

米开朗基罗却使传说里的摩西变得非常具体。

摩西是犹太民族的领袖、先知、他头上长角,目光炯炯,他在西奈山接受神颁布的十诫,他带领流亡的子民出走,劈开红海……

米开朗基罗使基督教传说的先知变成肉体上可以承担伟大事业的领袖。

摩西不再是老年的长老,他手臂的肌肉使人相信他可以扛起巨大沉重的十诫石板,他鬈曲翻动在胸前的长髯,使人相信他可以凭借超人的意志使红海的波涛分出一条路来。

米开朗基罗四十岁了,他过了歌颂单纯青春肉体的年龄,他在摩西像里放进了成熟中年生命深沉稳练的智慧与定力。

《拉结和利亚》

佛罗伦萨《哀悼基督》(1555)高226.1厘米,佛罗伦萨大教堂博物馆

大概在米开朗基罗七十岁前后,他雕刻了这件《哀悼基督》。

他应该记得自己在超过五十年前也雕刻了一件《哀悼基督》。那时他只有二十三岁,年轻、充满了对生命的憧憬。

如今五十年过去了,五十年可能在一个人身上镂刻下多少痕迹?

他重新思考了“哀悼基督”这一主题,一个实体从十字架上取下,母亲在一边,用手搀扶着,用脸颊紧紧贴着尸体的头部。

母亲的脸像是被泪水模糊了,只草草刻了一道轮廓。

尸体的重量完全往下压,头垂倒在一边,腿支撑不住上身的重量,无论两旁的如何努力支持,尸体是宿命要垮下来的,死亡的重量没有人可以承担。

米开朗基罗用五十年的时间修正了他年轻时对“哀悼基督”的看法。

许多人觉得这是他准备置放在自己墓地上的最后作品,上面的男子也很像他自己的塑像,高高凝望着自己的死亡。

米兰《哀悼基督》(1563-1564),高195厘米,米兰史佛萨古堡

这是最后的作品了,传记上记录八十九岁的米开朗基罗在逝世前三天还在雕刻这件作品。

依然是“哀悼基督”,是信仰和死亡的主题。

比先前一件作品去除了多余的部分,他使单纯的母与子仅仅依靠在一起。

儿子的身体细瘦修长好像背负着母亲,一起往天上去。

死亡会是一种解脱吗?

死亡解除了沉重的负担,可以轻盈飞升起来吗?

但是,只要一改换角度,作品的内容就变了,他们不是升起,是母亲用大腿的力量托起儿子的臀部,要儿子站起来,她悲伤的脸紧紧依靠孩子,好像要把所有的体温和生活的力量都交给孩子。

这是“未完成”的作品,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美学思考者最完美的一个句点,他没有在意作品的完成,他在意生命的完成。

《垂死的奴隶》 (1513)高229厘米,巴黎卢浮宫

被后人称为《奴隶》或《囚犯》的系列创作,都是以一个单一男体做各种不同姿势。

这系列作品可能是米开朗基罗中年时期对生命的一连串思考。

《奴隶》是什么?

《囚犯》是什么?

人可能是自己的奴隶,人也可能是自己的囚犯。

我们的肉体禁锢着渴望自由心灵,人是不自由的,人常常处在做自己的奴隶与自己的囚犯的状态。

人可能更自由吗?

死亡会不会释放自由的过程?

米开朗基罗在作品思索着复杂的哲学命题。

他使垂死者仿佛陶醉在临终的愉悦里,他用手触摸自己的肉体,这将要告别的肉体,仿佛刹那间有了新的意义。

没有死亡在面前,生命是不懂得爱自己的肉身的。

这件《垂死的奴隶》使死亡变成一种令人窒息的自溺 。

《被缚的奴隶》(1513)巴黎卢浮宫

人被捆绑缠缚,人被看不见的绳索缠绕着无法自由。

《被缚的奴隶》是作为“完成”作品卖给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但是,石雕中留下许多粗砺刀斧凿痕,细致抛光的莹滑部分和大刀阔斧留下的斑驳痕迹,形成两种对立的质感,好像人的肉体正在酝酿成形,人的肉体正在从混沌中产生。

人,不是结果,没有结果,只是不断成行的过程。

心灵是肉体的奴隶,肉体是心灵的囚牢,生命的悲剧是心灵与肉体永远不会停止的对决。

《囚》(1513)高253厘米,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1、《青年》2、《巨人》3、《苏醒》4、负重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作家兼美学大师蒋勋一九七三年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看到这组雕塑时无比震撼,他说他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呼吸,粗重的、压抑的、努力存活在悲痛与狂喜中的呼吸的声音。正当他陶醉在美与力量之中,感动的泪流满面时,一位加拿大老人忽然递过一个手帕,拍拍他的肩,微笑着对他说:“我二十五岁的时候也在这里哭过!”

蒋勋在《蒋勋 破解米开朗基罗》一书对这一部分写得很动情,这也许是他与米开朗基罗神交的真实感受。

蒋勋写到:过了五十岁,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的思考有了更深沉的变化。

他几乎完全放弃了“精雕细凿”的技法,他对别人赞美的技术上的精致细腻已经不满足了,他开始大刀在岩石上辟出粗狂混沌的造型。

我们隐约看到一个人形,一个正在酝酿的人形,我们都还没有完成自己,生命像宇宙之初的粗胚,慢慢在找寻自己的形貌、五官、姿态。

米开朗基罗改写了雕刻的历史,他使雕刻 不再只是“结果”而是一种时间延续的过程。

我们在粗狂略具人的形状的岩石上看到斧、凿的痕迹、斑斑剥剥,我们看到所有生命在形成过程中伤痕累累的记忆。

米开朗基罗不再歌颂单纯的美丽,在饱经生命的困顿之后,他更倾向于歌颂生命对抗一切凝聚的力量。

这一组作品一直留在他身边,没有出售,没有展览,只是陪伴着他孤独的老年,一直到临终。似乎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这时的米开朗基罗,他们常在这四件作品上加上“未完成”的标签。

《负重》局部

人的身体还在石块里,努力要挣脱石块的压迫,米开朗基罗大刀阔斧辟出人的挣扎。

《苏醒》局部

一个人体被石块牢牢封闭住,无限苦闷,努力挣扎,好像从石块的沉重中冲突破裂而出。他的胸脯以巨大的力量向外扭动,头部却深陷在石块中无以自拔。

有许多数据表明这四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一五二零至一五二三年的作品,他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

但是创作者留在自己身边的作品,不出售,也不展示,对他自己有非凡的意义,一直到他八十九岁去世,这四件作品都有可能不断被修改,每一处斑剥,每一处凹凸,每一处刀斧的痕迹,都是这孤独生命呐喊时留给世界的回声。

一五二零年,达芬奇去世了,拉斐尔也去世了,文艺复兴的盛世只剩下孤独的米开朗基罗,无限骄傲,也无限辛酸地承担着历史的重量,无限自负,也无限绝望荒凉。

米开朗基罗站在历史的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阿波罗》白云石雕像 ,佛罗伦萨巴尔杰洛博物馆

  《阿波罗》是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作品之一。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阿波罗。阿波罗是希腊神话十二主神之一,是主神宙斯与暗夜女神勒托所生之子,阿尔忒弥斯的孪生哥哥,全名为福玻斯·阿波罗,意思是“光明”或“光辉灿烂”。米开朗基罗的这件作品所刻画的阿波罗严谨封闭,严守古希腊的美学观和规范,追求完美无缺的理想美。

《酒神》(1496-1497)高200厘米,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

在基督教的主流传统中,希腊酒神是纵欲狂欢之神,他总是喝的熏熏然,醉意酩酊,头额上挂满一串串酿酒的葡萄,手里擎着酒杯,步履瞒珊,好像醉的连步伐都踩不稳。

酒神旁边也常陪着半人半羊森林精灵,偷食着葡萄,露出动物性的贪婪表情。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代表一种非理性的力量。

“非理性”往往比“理性”更强,更具备直接的感官创造,许多文明的创造需要“非理性”来突破僵化的的局限。

基督教信仰用理性来束缚压抑了人的感官本能,米开朗基罗刚过二十岁,他体会到一种从身体本能要爆发开来的一种狂热的创造力,这种狂热不是来自思维,而是来自生命底层感官的悸动。

他不顾教会的禁忌,创造了《酒神》,创造了歌颂青春、肉体、叛逆、欲望的年轻神祇的典范。

在这一感官与爱欲备受压抑的时代,他的酒神大胆宣告一种肉身的背叛。

《胜利》(1530-1534)

《胜利》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自嘲被青年男子征服的隐喻作品。

“胜利”是什么意思?

是青年男子战胜中年男子吗?

许多评论家关注这件作品,认为《胜利》不再是传统战争中输和赢的表现,米开朗基罗的《胜利》有更深的隐喻与象征。

青年骑跨在中年男子头上,中年男子深沉的表情,好像在思考自己被打败的意义。

有学者指出这件作品中隐含的异端之爱,米开朗基罗极度眷恋青春俊美的男子,特别是一五三二年,认识的青年贵族卡瓦里耶(Tommaso de Cavalieri),米开朗基罗为这名人文教养、仪容、谈吐、肉体……都俊美到惊人的青年男子写了无数热情洋溢的诗。

我可以遗弃喂养我的食粮

因为它只喂养我不快乐的身体

而你,你的名字,如此甜美

使我不再觉得痛苦

不再畏惧死亡

你的名字

喂养了我的身体

也喂养了我的心灵

认识卡瓦里耶时,米开朗基罗已经五十七岁,他似乎被美打败了,垂垂老矣,被美征服,他应该狂喜,还是沮丧?

被美征服,他应该觉得自豪,还是羞辱?

他在自己衰老却炽烈的肉体里看到一种奴役,一种“囚禁”,他知道自己终其一生,将背负着美走向死亡。

《胜利》是在这种异端之爱中产生的作品吗?

学者之间,颇有争议。

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米开朗基罗有具体与男性的肉体接触,他只留下大量惊人热情的书信与诗句,讴歌青春、欧歌美、讴歌一种激情至死却没有结局的爱。

他狂暴热烈如火焰的爱,仿佛只是燃烧自己,他写给卡瓦里耶的诗句说:

我燃烧,我消耗自己,我哭泣……

爱像一种永无止境的酷刑,在于卡瓦里耶相遇的一五三二年,他留下了一系列男体与鹰的素描。

《提提俄斯》(1532)

米开朗基罗恋爱同性俊美男子,被压抑的异端之爱使他被猛禽啄食内脏的希腊传说来表现自己撕裂内心的剧痛。

《伽倪墨得斯》(1532)

宙斯化身成鹰,扑翅抓起俊美少年伽倪墨得斯。米开朗基罗以此传达狂暴激烈的肉体之爱。

许多学者关心米开朗基罗的异端之爱与他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

也有许多学者注意到米氏的异端之爱中也包含着一位非常特殊的女性---科罗娜(Vittoria Colonnade)。

科罗娜生于贵族,信奉基督教禁欲戒律,追求性灵纯粹圣洁之美,曾经想进修道院,把生命奉献给神,后来嫁给一名侯爵,不久守了寡,寡居中写了很多诗。45岁时遇上60岁的米开朗琪罗,他们之间彼此倾慕,彼此倾谈,彼此书写美丽的诗句。米开朗琪罗写给科罗娜的诗大多平静如水,可能对米氏而言,科罗娜更像是精神上的知己,给予彼此追求纯粹性灵上的美与升华。

一五四七年,科罗娜五十六岁逝世,米开朗基罗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他守在科罗娜临终的床前,亲吻她的手,告别了最亲密的朋友。

《参孙和两个非利士人》

《圣母子》

《天使与烛台 》

《圣·普罗库鲁斯》

《蹲着的男孩》

《圣母圣婴浮雕》(1513)

《圣母圣婴浮雕》(1513-1505)

五十岁达芬奇创作了伟大的《圣母圣婴图》,二十七岁的米开朗基罗受到激发,也创作了一系列同样主题的圆心浮雕作品。

《圣母圣婴》(1521-1534)

圣婴回头去呼应圣母,打败了传统宗教作品“正面”的刻板规则。

《带着十字架的耶稣基督》

帕莱斯特里纳《哀悼基督》(1547-1555)

母亲凝视着孩子的死亡。

《布鲁图斯的半身像》

《圣·马太 》,米开朗基罗,在三十岁以后出现一些大刀阔斧辟出来的粗狂人形。

1、《圣·保罗》 2、《圣·彼得》 3、圣·皮乌斯 4、圣·格雷戈里

《圣·佩特罗尼乌斯》

米开朗基罗的经典建筑作品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圆顶:

内部细节

米开朗基罗以雕刻的理念涉入绘画,改写了绘画的历史;他也以雕刻的造型观念涉入建筑设计,影响了以后欧洲的巴洛克建筑。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圆顶成为世界性的符号,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都想到此一游,并目睹米氏的建筑、绘画杰作。

米开朗基罗的主要贡献在雕塑和湿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蛋彩画和油画为数不多,下面是广为流传的几幅:

《圣家族》(1505—1507),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

这是米开朗基罗少见的一张蛋彩画。

此画是一个传统题材,主要是描绘圣母、圣约瑟和圣婴基督。不过,画家在这一幅画上的三个宗教形象已经完 全成为了民间生活的普通人物。画家把约瑟、玛利亚表现在专注于圣婴的天伦乐趣之中。画面通过三个人物戏剧性 的组合,得到了和谐的、世俗化的体现。圣家族就在一块草地上休憩,背景上还有几个裸体像,好像有一个野外浴 池。构图紧凑,主调和谐,给人以亲切之感。

《圣安东尼的折磨》25cm*47cm,美国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藏

经专家研究认为,米开朗基罗在1487年~1488年之间创作了这幅作品,当时的米开朗基罗才十二、三岁,确认为这位艺术大师最早期的艺术作品。这幅木板上的蛋彩作品描绘悬在半空中的圣人被魔鬼打败的情景。

《圣母子、圣约翰和圣天使》壁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丽达与天鹅》

《圣·彼得殉难》英国国家美术馆

《埋葬》(1500-1501),英国国家美术馆

米开朗基罗留下了大量素描,上传几幅:

《卡希纳之战草图 》

《基督耶稣复活草图》

《圣母子和圣安妮》

《圣母怜子》

《女子头像》

《人生之梦》

《人物草图》

《女预言家利比亚草图 》

《萨特的头像》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美得惊人,五百年来无人能够企及,但他的自画像却是惨兮兮的,他的作品吸干了他身体的精华,看着他的自画像,此刻我终于明白他《囚》的作品一直留在身边,而美学大师蒋勋和那位加拿大人为什么会在《囚》面前落泪!!!

米开朗基罗雕像

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手稿

位于佛罗伦萨圣十字大殿内的米开朗基罗陵墓。

人类世界最鼎盛的艺术时期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首,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其中,最惊为天人、把美追求到极致的,便是名声如雷贯耳的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罗是一个神秘、古怪、异端之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回顾他的一生,无论是与达芬奇相爱相杀,还是与教皇高山流水,亦或自身那一段段超脱时代与束缚的爱情故事,都在向我们述说这位大师光鲜外表下那“扭曲复杂”的人格。

也许正是米氏这种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不断丰富他的灵感,才是他把艺术的完美送上了世界的顶峰,与此同时,他给自己也立了一块至今世人无法企及的丰碑。

此后的五百年,在艺术圈,米开朗基罗和他的对手达芬奇都是神一样的人物,无人不仰视。

两位大师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戏是1503年被共同委托创作佛罗伦萨市政议事大厅的巨幅战役图。

达芬奇负责的《昂加里战役》表达了马匹间的撕叫奔腾,战士的怒吼嚎叫,把战争的烟火、天翻地覆表现得活灵活现。

《卡西纳战役》(摹本)原作佚失

米开朗基罗的《卡西纳战役》表现得更多的是危机中瞬间备战的肉体,把裸体军士瞬间紧张起来的肌肉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是紧张的战役。

可惜这场好戏只敲了个热热闹闹的开场罗,演员就退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