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萨布兰卡会议,为什么因罗斯福一句话而出名?“无条件投降”

 James5291 2021-03-30

二战中著名的“卡萨布兰卡会议”是一场纯粹的军事会议,美国全球战略与英国区域战略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就此,双方高级将领间的争执和妥协,伴随着整个1943年。相比各国疲于应付战争的1942年,各国间的利益之争愈发的激烈起来。

与后来的开罗、德黑兰、波茨坦会议比较而言,这次会议的效率很低,除了无休止的争吵,未形成什么重大决议。不过,相比英国人的“斤斤计较”、“小家子气”,罗斯福在记者会上突然“一枚重磅炸弹”,让泛善可陈的会议呈现出最大的亮点。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这是怎么回事呢?

随着美国帮助英国取得了北非战役的胜利,丘吉尔有意继续扩大地中海战事,不仅继续将美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巩固其欧洲利益,而且时刻警惕其意识形态的对手——苏联做大做强,极力反对开辟第二战场,这也是苏联统帅未参会的原因。

为达到此行的目的,丘吉尔显然是有备而来。既派出了庞大的参谋团队,又在谈判前进行了明确分工,三军参谋长争取马歇尔,他本人做罗斯福的工作,至于强硬的“反英分子”金上将干脆置之不理,只要说服罗斯福、马歇尔就一切OK了。

果不其然,马歇尔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的提议被推迟到了1944年,在此之前盟军将继续扩大地中海战果,登陆西西里岛进攻意大利。不肯罢休的马歇尔提出英国反攻缅甸,打通滇缅公路支援中国抗战,甚至不惜以“美军退出欧洲战场”相要挟。

向来与陆军不合的金上将,这次义无反顾地站在了马歇尔一边,他毫不客气回怼道:“对多数美国人来说,主战场是太平洋而不是欧洲”。他这么说的底气,更多来自于麦克阿瑟取得新几内亚战役的胜利,以及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即将胜利结束。

双方将领在争吵了4天后,终于草拟了一份同盟国1943年目标的协议。协议中美方除了“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行动,将继续以保持对日本的压力为目标”外,所有的设想要么被否定,要么被推迟。丘吉尔的既定目标基本达成,他不虚此行。

这一天,在会场外花园举行了本次会议期间唯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让记者们没有想到的是,除了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和吉罗外,出席的还有许多盟军高级将领,中将在这里只能站在第三排,与会场激烈的争吵不同,这里一片祥和氛围。

但很快就被罗斯福一句话震惊。

1943年1月24日,卡萨布兰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就在大家与记者们畅谈时,罗斯福事前未经商量、突然地宣布:“只有消灭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全部战争力量,世界才能真正进入和平。这就意味着与他们的谈判条件只能是无条件投降”。

这句话,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们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要知道,在以往的战争中极少有过这样的投降条件,就连拿破仑在其最巅峰时期,也没有彻底关闭媾和的大门。那么。罗斯福是信口开河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表面上看,罗斯福似乎并不关注这份协议,更没有对英国人“自私自利”的做法针锋相对,但他十分清楚,英国人又一次主导了盟军的未来,美国的战略意图没有达到。眼看着丘吉尔再次以“老大”自居,表面不说但其心里也很别扭。

深谙统御之术的罗斯福,决定突然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仅高调宣布美国才是拥有战略调整的最终决定权,而且明确地告知丘吉尔“我让你一步,但不会总让步”。果不其然,对于罗斯福的突然表态,丘吉尔皱起了眉头,但很快微笑并应声附和。

其次,这一高调宣布,不仅表明了同盟国坚决同法西斯国家抗战到底的决心,而且也代表着全世界人们的心声,鼓舞着盟军的士气。因为残暴、毫无人性的法西斯不值得怜悯和同情,唯有“无条件投降”一条路。罗斯福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更重要的一点,未参加会议的苏联,在一战中就有过中途与德国媾和而退出战争,从而使当时的德军避免了“两线作战”。这个时候宣布“无条件投降”,就是告诉苏联人不能单独与德国签订协议,从而影响整个世界战局,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随后,在这一年的“五一”劳动节上,苏联统帅在讲话中提到“只接受德国无条件投降”,算是对罗斯福的一种呼应。与争论不断、没有太多实质内容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相比,罗斯福的这一“重磅炸弹”,无疑是本次会议中最大的亮点和成果。

总之,高瞻远瞩的罗斯福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伟大。他不会像丘吉尔只会盯着“自己碗里的菜”,他的野心在于美国将如何获得主导世界的话语权,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未来的国际秩序,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成就未来的铺垫。

这一“重磅炸弹”,饱含了罗斯福的“大格局”,以及太多的大智慧。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