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栖霞县的名宦祠,除了牟敬祖之外还奉祀哪些人物?

 胶东故事会 2021-03-30
牟姓为栖霞之望族,其渊源有二,一称“铁口牟”,一称“名宦牟”。
铁口牟的铁口,指的是其先祖之居所;名宦牟的名宦,指的是其先祖之地位。
所谓“名宦”,即古代的“名宦祠”。根据族谱记载,该支牟姓的始迁祖牟敬祖明初自湖北至栖霞县任主簿之职。牟敬祖虽非一县之长,但因贡献颇多,后入祀名宦祠中。其子孙因此以“名宦”为号,称“名宦牟”。

在古代,名宦、乡贤二祠是府州县城当中必备的两处祭祀场所。两者奉祀的都是一些有功绩且与当地有交集的历史人物,只不过根据籍贯加以区别,前者是外地人,而后者则是本地籍。因为古代官员任职实行地域回避制度,本县之官基本都是外地人。
牟敬祖来栖霞县担任主簿时,籍贯仍为湖北公安县。他卸任之后,落户当地,后世子孙就成为栖霞籍。
前已言道,古代的文官多数是流官,子孙就地落户的情况虽然有,但并非常态。栖霞县名宦祠中奉祀的名宦有很多,如今在栖霞有后人、且以“名宦”为号的,笔者暂时只听说“名宦牟”这一家。

根据清光绪版《栖霞县志》及《登州府志》的记载,栖霞县名宦祠奉祀的“名宦”共有十一位。除了明代的县主簿牟敬祖之外,其余十人分别是金代县令李自牧,元代县丞王鼎臣,明代知县张銮、陈贵、李升吉、娄鉴、郭实,教谕吴怡、冀纶,以及清代知县方传植。
其中,李自牧是赵郡人,金大定年间来栖霞县任知县之职。当时栖霞刚刚建县不久,诸事初创,李自牧“专尚德化”,县志对他的评价很高。王鼎臣则是真定人,元大德年间任栖霞县县丞,他在职期间也是崇尚教化,颇有口碑。
在入祀名宦祠的明代知县当中,李升吉是事迹比较突出的一位。他是山西雁门人,举人出身,崇祯二年至六年任栖霞县知县。在他卸职之后,栖霞人感念其功德,曾请莱阳名人宋应亨(宋琬的父亲)为之撰写碑记,称《李侯功德碑》。
李升吉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在孔有德之乱时期,他有保全栖霞城之功劳。
根据《李侯功德碑》的记载,崇祯五年,孔有德叛军在占据登州之后,曾多路出击,不仅攻陷黄县、招远、平度,围困莱州;还曾试图攻打莱阳和栖霞。
在此期间,李升吉虽是文臣,但统御有方,不仅击退了叛军对栖霞县的围攻,而且还曾分兵救援莱阳。后来,明朝大军进入登莱平叛,栖霞县作为登州的大后方,在粮草供应方面也出力甚多,这背后也是李升吉的功劳。因此,《李侯功德碑》称赞说:“吾侪孤城不失,得遂生全,皆我侯之再造也。”
清代的方传植,则是年代相对较近的一位名宦。他是安徽桐城人,在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之间任栖霞知县。同治年间,栖霞士绅联名申请,由山东巡抚上奏,经朝廷批准,将他奉祀到栖霞县名宦祠中。

方传植的政绩,在县志当中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主要包括:建考棚、设书院、筹膏火、修城垣、筑护堤、立武庙、崇文昌、表节孝。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在教育、文化、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办了不少实事。当地人知恩图报,就以奉祀名宦祠的方式对他进行追念。
以上政绩中,较有代表性的当属“重修霞山书院”(霞山据说指的就是现在栖霞城南之翠屏山)。书院为古代地方兴贤育才之所,栖霞作为偏僻山城而文脉不绝,其功劳不可小觑。百余年之后,名宦祠虽已不存,但方传植重修霞山书院的事迹,在上世纪末编撰的《栖霞县志》中仍有提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