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土传病害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板桥胡同37号 2021-03-30
摘要:土传病害因难以防治而著称,文中从土传病害特征、发病原因和防病措施几方面分别谈了看法和建议,仅供借鉴。
  关键词:土传病害 基本特征 因素 措施
  土传病害因难以防治而著称,被植病界普遍认为是五大难防治的病害之首。有农作物“癌症”之称, 其危害广泛、严重,一旦发生,作物会出现叶片黄化、开花延迟、生长瘦弱、果实减少,在干旱条件下极易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土传病害一般年份使作物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通过近几年观察发现,一些作物的土传病害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土传病害属根病范畴,主要是由土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其初次侵染源来自土壤,如病原体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作为传播体长时期存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则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引起作物的根病乃至全株性病害。土传病害在温室中发生最为普遍,种类很多:菌核病、根腐病、枯病、疫病、软腐病及线虫等土传病害的基本特征:
  1.病害易被轻视、难以诊断。该病由土传病菌引起,多数作物先从根部或地下部器官开始出现症状,早期发生时不易被种植者察觉,且土传病害容易发生复合侵染,在识别和诊断上易引起误诊。
  2.病害有持续的致病期。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土壤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病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大量菌体并侵染寄主,从而造成作物发生病害,不断传播,持续发病。由于土壤病菌具有持续的致病期,当容易发病的植物不存在或作物的养分被消耗殆尽或者收获以后,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不利于病菌的传播时,病菌可以通过残枝落叶或者其他的作物,或是藏在土壤中越冬,进入休眠期,以便于来年条件适宜再继续感染、发病,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难防治。甚至有的病菌即使没有寄主也能存活接近10年甚至更久,如镰刀菌和轮枝菌。
  3.病害难以防治。土壤是有害菌繁殖传播的大本营,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每一种植物又都带有天然的土传致病菌,而引起病害的病菌多属于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围广,存活方式多样,很难被杀死,只要条件有利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土传病害属于积年流行病,病害易受土壤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采取单一措施难以防治。
  引发土传病害的关键因素:
  1.连作。连作是土传病害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连年种植某一类作物,使得某些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得以连年繁殖扩散形成病土,成为年年发病的根源。由于大棚内的特殊环境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棚室连作的危害性更大。
  2.施肥不合理。长期使用化肥和施肥不合理是导致土壤生态恶化、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的基础原因。施肥不合理致使土壤中养分不平衡,大面积土壤出现“贫血症”和“富集症”,“贫血症”的出现是施用化肥过少,造成农田中微量元素和有益菌补充不足;“富集症” 的出现是大量施用化肥超出适宜水平,造成肥害,无论哪一种施肥方法都对土壤微生物有较大影响,会破坏土壤微生态平衡,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
  3.盲目使用农药。绝大多数农药会随着雨水流入土中,农药无节制的使用,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超标,土壤不再疏松,土壤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有益微生物减少,病菌抗性增加,土传病害加重。
  4.线虫侵害。排除人为因素,植物根系的伤口可由土壤线虫造成,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这种情况往往导致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
  5.土壤不消毒。很多种植户仅仅是重视了对苗子根系进行杀菌消毒而忽略对土壤的消毒处理,治标不治本。对土传病害而言,土壤就是有害菌繁殖传播的大本营,这也是对苗子进行处理后仍然会出现大量的烂根死棵的原因。
  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
  由于土传病害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任何单一的防病措施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防治土传病害,应秉承'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维护土壤中病原菌和有益生物的平衡为最终目的。
  1.土壤消毒。土壤中含大量的有害菌,石灰既可以杀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用石灰消毒可以有效的减轻土传病害,土壤翻耕前每亩撒石灰80kg,再进行翻耕;播种前,用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针对真菌性病害可用50%敌克松600倍液或70%托布津500~800倍液淋施土壤,细菌性病害可用88%水合霉素1000倍液淋施土壤;利用作物休闲之季,将水堵起来较长时间浸泡土壤也能达到对土壤消毒的目的;夏季进行高温闷棚是遏制土传病害最好的一个手段,50℃以上高温可杀灭大部分病菌。
  2.选用抗病品种。要控制和减轻土传病害的危害程度,应选用、培育抗病或耐病的品种,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合理轮作。合理进行作物与作物间轮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因不同的病害需要轮作的年限不一样,建议开启两年以上轮作。
  4.改善栽培措施:通过小水勤浇,来满足作物需水量,避免大水漫灌;保持作物合理种植密度,改善作物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拔除病株并撒施石灰消毒处理;叶面喷施代替根部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有机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5.生物防治。由于化学防治对土壤微生物平衡的破坏性,近年来对土传病害较广泛采纳的是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促进土壤中有益生物的繁殖,清除分解土壤中残留的肥料、有机农药,疏松活化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度,有效预防土传性病害的发生。例如有益菌、甲壳素以及有机肥等均具有防病和菌肥的双重作用。
论文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21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m./8/view-7666008.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