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70岁时离婚娶30岁女保姆,诞下一子后,才想起与决裂13年的父亲

 博采简纳 2021-03-31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季羡林《做人与处世》

季羡林

前言

漫长的人生路,曲曲折折,也许我们会做些很多错事,没有珍好好珍惜那些曾经对自己好的人,但只要内心充满善良,相信很多事情都会有在转机。就比如今天我们所说的季羡林,他的人生可算是波折不断,与自己的儿子几番离离合合。

季羡林年轻时

季羡林饱读诗书

1911年,季羡林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可能家庭不太富裕,但是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私塾到小学,初中到高中,稳打稳扎。季羡林在高中的时候就学习了德语,他学习德语特别的快,学习能力极强,所以在高中的时候就可以翻译很多国外的经典名著。

后来季羡林以优异的成考上了清华大学,他一生有很多著作,很多学术领域上都有它的影子,被人们誉为国学大师。被大家熟知后的季羡林可以说是事业和爱情也都随之而来,但季羡林和他的儿子关系一直都很疏远。

季承

季羡林儿子季承

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出生在山东济南,孩子出生的时候季羡林并不在身边,而是在国外留学,得知儿子出生后也没有第一时间赶回来,直到11后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孩子。11年期间季承从牙牙学语到已经可以独立上学的时候,这11年季羡林错过了孩子最短暂最应该陪伴的阶段,也正因为如此,父子二人也有了隔阂。

为了能拉近一点自己和儿子的距离,季羡林可算是煞费苦心,他送儿子一套国内很难买到的钢笔,也正因为这只钢笔,儿子季承才慢慢的接纳了季羡林,但好景不长,很快季羡林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来到了北京担任大学教授,这样一来他和儿子又变成了异地。

祖孙三代

季承如愿考进北京的大学

在北大当然教授期间,季羡林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回家看望妻子和儿子,每年的寒暑假季羡林也很少回家,这样便导致了本来已经缓和的父子关系有慢慢的生疏起来。虽然如此,但季承的心理还是十分敬佩自己的父亲,也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考上北京的大学。

1952年,季承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北京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做翻译工作,这几年虽然在北京读书,但是很少与父亲见面。此时的季承正当叛逆时期,看到父亲对自己不管不顾,和父亲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季羡林父子

家庭的变故让季承成长

后来由于季羡林遭到了迫害,季承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季承的母亲得了重病,这样季承忙得不可开交,为了能更好的照顾自己的母亲,季承为母亲顾了一个保姆马晓琴,马晓琴年纪很小,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照顾母亲特别的细心,季承母亲去世以后,留下遗言希望善待保姆,季承谨记母亲的话,一直也没有辞退保姆,将她留在身边。

改革开放以后,季羡林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但这时候的家庭早已不是当初,看到如今眼前落魄的样子,让季羡林触景生情,伤心不已。复出后的季羡林很快回到了工作上,父子重逢,表面维持着父子之情,但其实早已有了很深的矛盾,最终父子二人彻底决裂。

季承和保姆马晓琴

季承娶了保姆马晓琴

关于父子二人的感情决裂的原因,无人知晓,有人说因为季羡林妻子逝去,季羡林不愿意平摊安葬费,所以才导致二人关系决裂。但无论什么原因这场决裂导致父子二人13年一直未相见。父子决裂后,保姆马晓琴一直留在季承身边照顾他,久而久而二人产生了浓浓的感情,季承还曾出钱让马晓琴读书,马晓琴也十分感激季承,最后二人走到了一起。

季羡林与孙子

2004年70岁的季承与原配妻子离了婚,同年取了马晓琴,并生下一子,身为父亲的季承这时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季羡林,季承将自己的儿子带到了季羡林面前,季承哭着让父亲原谅,但是季羡林对此说了一句:“你何罪之有?”两个人的隔阂,就像是初春的雪花,渐渐地被消融得干干净净,一点不见。季羡林看到孙子十分喜欢。此后季承经常带着儿子来看季羡林,有了亲人的陪伴季羡林也十分的开心,在儿孙的陪伴下,2009年季羡林与世长辞。

季羡林晚年

综述

可能在漫长人生道路上我们都曾犯过错,开心过、难过过但这些都是过眼云烟,这些过往终究会成为我们的回忆,可能回首想起曾经的某一个瞬间,想起那些人那些事才知道其实人间最美好的就是相遇,最难得的便是重逢。

【参考资料】:

《季羡林品读人生》

《我和父亲季羡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编辑】:夏之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