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说:侧笔者乏!揭笔中侧锋就是侧笔,侧锋属中锋却不是正锋

 艺素简 2023-08-06 发布于河北

有人说,隶书的波磔不用侧锋是写不出来的。“永字八法”中有一个“揭笔”,就是“侧笔平发”,人、天这样的字的撇脚和捺脚会用到,写完行如鸟爪。对于这个侧锋,有人错误理解成了偏锋。更多的人认为,侧锋是介于中锋和偏锋之间的。

偏锋的不可用,在于偏锋没有藏住笔锋,使笔锋侧露。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是不是中锋行笔,是判断是不是病笔的一个标准。

东汉 肥致碑 中的波磔

可是有人说,中锋行笔太难了,不可能做到笔笔中锋。不能笔笔中锋,又不能偏锋,折中一下,笔锋可以不偏锋,但是也可以不必笔笔中锋。就让笔锋在点画的两个边线之间自由游动吧。

毛笔的笔头含墨后裹束呈锥形,中间部分叫笔锋,周围的笔毫叫做辅毫。中锋行笔时,笔锋裹束,状态如尖锥画在沙地上,锥尖不可能偏到一侧去。如果发生了偏侧,接下来大概率是要偏锋了。

隶书 肥致碑 局部

有人说侧锋就算骑自行车一样,为了保持平衡左右摇摆。咱再看一个更明显的比喻,高空走钢丝的,为了保持平衡也会左右摇摆,但是,钢丝上的脚却是稳稳的。这种摇摆是为了对抗即将产生的偏侧,虽然看着笔杆有一点点偏侧,但是由于笔头是软的,笔锋也是不会偏侧的。不可能控制笔尖在那么小的空间内来回运动!

这么说来,这个笔法是个不受控制的,一个不受控制的用笔方法,能被确定为必须的用笔法吗?笔锋控制在点画的居中位置,并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只要笔正,锋就会是正的,所以笔锋不存在左右摇摆的用笔方法。

东汉 袁博碑 局部

那么会不会是用偏锋书写呢?先看看下面笔锋的运动路线图,捺笔到头,改变方向水平运动或者斜向右上运动。这个过程中,笔锋的轨迹一直都是在点画中间的,包括捺脚的部分。假设在出捺角的地方需要改成偏锋,行笔到A点时,就要把笔锋从A点移动到B点。不但画蛇添足,还不能控制形成“鸟爪”之形。

明沈度隶书归去来辞轴 局部

捺角的写法,“永字八法”中多次提到,因为每用到一种笔法,就会出现一次。这个点画除了开始要用到“䟐笔”,出捺脚时还会用到“囊锋”,也就是按锋。“囊锋虚阔”是使笔锋松软以达到笔毫能铺开的目的。囊,在这里读阴平声,就是虚弱的意思。猪肉中,肚子松软的部位,被叫做“囊揣”,这个实物有利于理解下面的内容。九势中明确指出,章草的磔法要用囊锋。

但是正锋中锋时,笔锋裹束,是不“囊”的。原来提到过,中锋分三种,正锋中锋,逆锋中锋,顺锋中锋。其中顺锋中锋就是笔成斜势,向行笔方向倾倒,但自然是中锋。这样就很容易按下笔锋,使之囊阔,然后就可以向左下转弯,完成向右上“揭笔”,慢慢象抽丝那样摘出笔锋,完成点画。

假设偏锋笔锋的轨迹

由于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规定,这些词语的使用也是比较混乱的。经常看到的有中锋、偏锋、正锋、侧锋、侧笔,还有一个侧势。清朝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来无有。”可是在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中提到,“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乏,就是无力,也不能抽得很细很紧。这是不是就是上面说的捺脚的用笔方法呢?因为侧笔常用来书写波磔,波磔又是妍美的点画,后来就有了“正锋取劲,侧锋取妍”之说了。

拖笔中锋  侧锋

侧势,是没有什么争议的。“永字八法”第一法就是“侧”法,侧法中就会用到侧势。用高山坠石来理解,可能好理解一点。斜侧方从空中下笔,有坠石落下的磕磕然的动势。王羲之的“打笔”,沈伊默的“空抢”都是侧法。

可以这么说,中锋包括正锋和侧锋;偏锋是病笔,不能用于书写;侧锋就是侧笔。至于侧势,是侧法使用的笔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