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 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你日常的行为举止对于孩子来说影响深远。孩子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 有时候孩子脾气暴躁、性格孤僻,与父母的日常行为有很大关系。父母对于孩子而言,不仅是「养大就好」,还需要「引导教育」。 所以,在生活中有这么几件事,家长万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做! 当着孩子面吵架 (图片来源:网络) 夫妻吵架很正常,就像锅与勺子一样,哪有不碰的时候呢~可如果真的到了必须要爆发和发泄的时候,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生气、发火、扔东西。 因为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超强,看到父母吵架,将来自己有情绪发泄时,也会学着父母一样生气、发火、扔东西! 而且,父母吵架、冷战,不仅伤害夫妻间的感情,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因为父母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体会不到爱的滋味,还会出现忐忑不安、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等问题。 所以,家长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不要让孩子直面冲突和暴力。否则很容易被孩子学会后,内化为自身的社会习惯,甚至会复制父母的模式,把创伤带给下一代。 总是对孩子哭穷 很多家长会把自家的情况,形容的很穷、很困难,想以此给孩子树立金钱观念,不铺张浪费,达到激励宝宝努力学习、奋进的目的。 虽然初衷是好的,可这样并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在给孩子「投毒」,反而会适得其反。为啥呢? 因为家长总和孩子说家里“困难”、“穷”、“咱家比不上别人家”这些话,会让孩子特别敏感,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别的小朋友低人一等。 即便自己有合理的需求,也不敢主动向父母要求什么。在别人看来这类孩子很懂事、很节俭,事实却是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界定合理or不合理要求。 就比如说,当孩子想要看一看同学的绘本,或者摸一摸别的小朋友新买的芭比娃娃被拒绝时,对方一句“让你妈妈也给你买呀”的话,就可能会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富不炫耀,穷不声张。家里是什么条件,自己知道就行,我们不需要哭穷,也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似的一味满足。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不必太苛刻孩子的小要求。同样,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也不能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 孩子的童年很短暂,不要在孩子该快乐的年纪,背负着成年人的压力。 经常抱怨 (图片来源:new.qq.com) 微笑是会传染的,坏情绪同样如此。人生在世不如意,确实会有很多糟心事。 工作烦心了、家里琐事糟心了、婆媳关系闹心了,都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忍不住抱怨想发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 因为当孩子抱着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态度时,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就很容易陷入消极负面或极端的状态。 时间久了,不仅孩子听着烦,还会使孩子形成暴躁、爱抱怨的性格,甚至产生厌世感。 过度亲密 (图片来源:52112.com) 夫妻再恩爱,当着孩子的面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日常的亲吻无伤大雅,但是再进一步的行为,就要避开孩子了。 因为宝宝3岁后,就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家长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千万不能过于“放肆”。夫妻同房时需要关好房门,不要让宝宝看到辣眼睛的画面,否则会误导孩子。 除此之外,等到宝宝3岁之后,不仅要「儿大避母,女大避父」,还要减少或逐步停止异性亲子共浴(母子可推迟至5岁左右)。也不建议进出异性厕所、公共澡堂以及更衣室,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换衣服。 脏话连篇 (图片来源:网络) 有很多家长向小康君吐槽说:“最近我发现我家大宝不知道跟谁学的,突然变得很暴力。和其他小朋友玩着玩着,就推人家一下,有时还会爆粗口“麻蛋,麻蛋”“傻B”这种骂人话,真不知道这是跟谁学的!”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讳的责备、辱骂他人,认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听见了也不明白里面的含义。 其实,语言的力量真的不能小觑,语言+暴力=扭曲孩子心灵。很多孩子出口成“脏”的背后,可能就有一个满嘴脏话的家长。 宝宝的认知水平较低,是非对错观念也都比较弱,他们的行为更多地会受到周围环境所影响。 宝宝的攻击性,多出现在4岁左右,男宝比女宝表现得更明显。 家长需要做的是尽可能避免宝宝接触暴力环境,如电视节目等。如果父母之间有了矛盾,不要在宝宝面前吵架,或大声争论,要时刻记得为他们树立榜样。 不停地玩手机 (图片来源:k.sina.com.cn) 一回家就玩手机、打游戏,不和宝宝交流的父母,会让宝宝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粑粑麻麻才对自己才爱答不理。 若长时间让宝宝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只会削弱宝宝的自信心,让宝宝更加没有安全感! 这种心理一旦根深蒂固,婴幼儿时期容易特别依恋父母,非常恐惧父母的离开。等宝宝长大了、恋爱了也容易患得患失,参加工作了也不敢轻易挑战困难,影响了宝宝的一生。 一部小小的手机,拉大你和孩子的距离。在今后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会因缺乏与子女的亲密交流,而变成只会说教,无法走进孩子内心的严厉家长。 所以,我们在陪伴的宝宝时候,一定要专心点。不要将精力分给手机、电视和工作。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还要做到积极回应,看到宝宝好的行为及时鼓励,不当的行为及时纠正。 不尊重老人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家长如果不尊重、不孝顺老人,孩子更不会尊重长辈,将来更别提让孩子孝顺你了。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不孝顺,那么就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
来自: 闲云野鹤qpab3u > 《教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