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分享的是讲座《课文是通向世界的》部分文字稿 世界是什么意思 2.陆生作:(作文大赛)图是我们进入故事世界的票——工夫在诗外,故事在图外 今天的主题是“课文是通向世界的”。 我们先来讲这个“世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你们每天都接触,上课的时候打开语文书就见到课文了。——世界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有我们自己,有爸爸,有爷爷,爷爷也有爸爸,一代一代,世世代代。秦朝的时候,秦始皇就想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当皇帝,万万世。世就是时间的意思。 【补】《史记·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出自《樊川文集夾註》、作者:[唐]佚名、版本:明正統五年朝鮮全羅道錦山刻本、卷第一、第5页 这个界就是界限、边界。我们看地图的时候,上面是不是有很多界限?所以界就是空间的意思。 那么,世界就是时间、空间这样一个组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有一个空间。现在我们在讲课,是不是有一个空间? 我们今天早上到学校,下午回家,是不是时间就过去了? 所以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世界里。 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世界,对我们来讲有古代的世界,也可以想象一个未来的世界;有童话的世界,有寓言的世界。 我们的课文有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借助课文去到不同的世界中。 我们不要把语文书浪费了,因为它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今天我想带着大家一起去看一些课文,包括一首古诗。古诗是《寻隐者不遇》,你们会背吗? 来,一起背一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它是唐朝的一首诗,我找了一个清朝的书给大家看看,是《四库全书》里面的《寻隐者不遇》。 上面有一个印章,这是乾隆皇帝的印章,六个字:乾隆御览之宝。这是寻隐者不遇。你看,古代有标点符号吗?没有,就全靠自己去句读,哪里该停,自己把这个句子给读出来。 《寻隐者不遇》 2.教学设计:五个写具体的法宝,跟古诗学写作之《寻隐者不遇》 3.陆生作:作文训练《寻隐者不遇》,“我”为什么去寻访隐者? 《寻隐者不遇》一共就20个字,我们看到贾岛的时候,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语,推敲。 有一个故事就是推敲的故事,贾岛以前是当过和尚的,他当和尚的时候,有一回在路上推敲,然后碰到了韩愈……有这样一个故事,对吧?不知道的同学,可以回去找一下。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你到底是用“看了一眼”,还是“瞅了一眼”,还是“瞟了一眼”?——到底用哪个?可以推敲一下,可以用得更准确一点。 这首诗看起来很简单,它为什么会这么经典呢?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一样,都很简单,可是它为什么这么经典? 第一,这是一首问答诗,有三问三答,答案背后藏着问题。贾岛把三个问题都省去了,留下了三个答案,写成了一首诗。 第二,我们可以在这首诗当中感受到贾岛心情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考虑第三个问题:贾岛是这首诗的作者,是他在寻隐者吗?如果就是贾岛,他为什么要去寻隐者?——这个留给你们自己思考。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做出判断——隐者采药去了,贾岛来求药吗? 只在此山中 这首诗,我们从里面提出一句:只在此山中,这句诗你能不能把它跟别的诗联系起来?比如,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们都偶“在此山中”,对吧? 我们又可以联系到另外一首诗,王安石的“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们把三句比一下:只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最高层,是不是很像? 这是一个记忆的方法,同样一个东西,它可以不断出现。 在古代的诗词文章里面,有很多“只在此山中”,因为很多有修行的人都住在山里面,我们有一座山叫终南山,对不对? 我另外还找了几首诗: 秋风吹桂子,只在此山中 回首群山皆见小,始知身在最高层 我们学习的时候,要从这样很像的地方去花功夫,把你学过的知识连成一线,你就可以花少一点的力气,就像过桥一样,从这座桥走到那一座桥,这样你的记忆会更加牢固。 王安石这首诗叫《登飞来峰》,有可能他就在我们杭州写的。杭州灵隐是有一个飞来峰的,也叫灵鹫峰。 【补】●灵鹫自天外飞来,坐山门老等;湖水已皆有春意,放笑脸相迎。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张载阳题灵隐寺天王殿 ●灵鹫向云中隐去;奇峰自天外飞来。——佚名题灵隐寺 ●鹫峰从天竺飞来,乃生成佛地;鹿苑弘泉唐施济,为汲引圣湖。——王震题灵隐寺天王殿 ●飞来峰在哪?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猴王出世》 我们从这块石头往下走,飞来一块石头,里面可不可以蹦出一个孙悟空? 这是明朝的《西游记》的样子,这里写着“李卓吾先生批评”,这是西游记的目录。 这是《西游记》第一回的插图,这个地方就是水帘洞,这里有几只猴子。就是看不太清楚了,因为年代久远。 我们来看它的第一回,单表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 你们是不是有篇课文叫《猴王出世》? 你们看过《西游记》原著吗?看过的,举个手。 好,现在问题来了。孙悟空从石头里面蹦出来就是一只猴子吗?是的,举手。 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他蹦出来是一个卵,就是一个蛋,然后从蛋里面出来一个猴子。 你看,哪吒生出来的时候,是不是一个肉球?一剑砍下去,里面出来一个哪吒。 葫芦长在藤上,是不是变成葫芦娃了? 再比如说,有一个女孩子叫孟姜女,其实她是姜家的女儿,孟是排行。但是有一个民间故事说,有一户人家姓孟,有一户人家姓姜,他们就隔了一堵墙。有一年墙根长出一棵冬瓜,在墙上结了一个冬瓜。两家人都想要,怎么办?一人一半。结果一刀切下去,里面有一个女孩子。怎么办?给她取个名字,就叫孟姜女。这是一个民间故事。 【补】古人用孟(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孔子,字仲尼,因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孟”由“子”和“皿”组成,本义是给刚出生的孩子洗澡。这是每个人离开妈妈的肚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所以“孟”可以表示第一的意思。 有一个故事叫《桃太郎》,知道吗? 他是不是从桃子里面出来的一个孩子? 所以,这就是写故事的方法了。你可以写一个特别的人物,你剥开西瓜,西瓜里面有一个娃娃,你嗑瓜子嗑出一个瓜子娃。这就是想象力了。 现在我们要讲一个问题:为什么孙悟空蹦出来先是一个卵,为什么不直接蹦出一个猴子来? 这个原因,课文《猴王出世》里面没有,《西游记》原著里面有一句:“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庄子说过,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而花果山上的这块仙石,又有九窍,又有八孔,所以它既要胎生,又要卵生,所以先蹦出一个卵,再出来一只猴子。 【补】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言万物虽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故胎卵不能易种而生,明神气之不可为也。○窍,苦吊反;卵,力管反;种,章勇反。)--------出自《莊子》、作者:[晉]郭象 注 [唐]陸德明 音義、版本:明世德堂本、卷七、第164页 四大名著好像都能跟石头搭上关系: 孙悟空从石头里面蹦出来。 《红楼梦》,贾宝玉就是一块石头变的,女娲补天的石头变的。 《三国演义》里面有一块很重要的石头,叫传国玉玺。 《水浒传》,是不是洪太尉把青石板揭开了,结果“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你们知道历史上谁是第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人吗? 大禹。《淮南子》记载:禹生于石。 他的儿子,夏启,也是从石头里蹦出来。 大禹在治水的时候,他变成一头熊,跟他的夫人约好说,我敲鼓的时候,你再给我送饭。有一天,他工作时不小心,一块石头掉到了鼓上,鼓响了,他夫人以为可以送饭了,就拎着饭去见大禹。结果看到的是一头巨大的熊,她吓坏了,吓得变成了一块石头。大禹大声喊,还我儿子。然后肚皮迸开了,开启了,出来一个小男孩就叫启。 人不可能从石头里出来,但是我们要知道古人在写《西游记》的时候,他们的说法是有根源的。 《西游记》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里面,孙悟空是有兄弟姐妹的,他还有老婆,叫娇姿,是火轮金鼎国王之女。 宋朝的时候就有一本西游记,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猴王出世》这个题目真的好,整篇课文就讲了这四个字,第一个部分讲了“出世”,他怎么生出来的;第二部分就讲了他怎么从一只猴子变成一个猴王的,“猴→王”。 女娲补天 汉朝有一个王,叫淮南王刘安。他主编过一部书,叫《淮南子》。《淮南子》里面有一个故事,就是这个故事了。 1.陆生作:《女娲补天》与传统文化有关,“五色”要给学生讲明白 草船借箭 3.陆生作:课文撬动作文,音频,五年级《草船借箭》的6个写作方法及其他 猎人海力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