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3月烟威农场拜访总结

 昵称37581541 2021-04-01

图片

3月我们拜访了烟威地区做农业生产的同行,既有占地2000多亩、能够起到一定示范作用的大企业,也有像于叔那样家里2亩地年入10多万安稳过日子、专心研究农业传播技术的传统农民。

乡村振兴需要榜样来带动更多的人回归乡村。但仅仅回归是不够的,要想扎根就得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支撑。

而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工作,相反,农业是对从业人员要求非常高的行业。要想获得好的收成,从业者必须熟悉当地的气候、自己地块的小气候、土壤结构、周围环境等等,再根据作物的习性来合理生产,才能获得较好的品质及收成。

因此,农业往往需要和科研结合,将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进行反复实验后,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的种植方案进行推广。并且在作物收获后,还需要有一系列的后续加工服务才能将符合售卖标准的产品售卖出去,这也需要大量的厂房以及机器设备的投入。所以,农业一直以来也被认为是长期的重资产投入。

贾焱的观察感受分享:

威海的一个大果园因为农场占地面积大,加之有资金支撑,所以农场的机械化投入占比重,整体的种植思路也是尽量配合机械的便捷操作,而工人的操作也趋于统一化、标准化,以求生产出尽量口感一致的苹果;而在其加工包装车间,我们也看到了一条带测糖功能的全自动分选流水线,可以在后期作业中将糖度不符合要求的苹果筛选出来,再由工人分检出外观有明显瑕疵的苹果,余下的就全部是商品果,等待最后的装箱作业了。

 图片

然而,我感觉整个生产链条里,对机器的依赖程度过高,虽然在种植环节中尽量追求口感一致,但实际上残次果的比例也不低。

其一、外观明显畸形的需要挑选出来,这是每个果园都要做的;其二、外观没有瑕疵,但糖度不符合要求的得挑选出来,现场粗略看了一圈,占比不算低,由此可见,目前果园的机械化作业生产并没有对产品的品质提高起到实质性作用;其三、在挑选过程中,苹果在流水线上滚动导致难以避免的磕碰内伤,在装箱时得挑选出来,而这个比例也不算低,所以机械化的操作并没有省去太多的成本,反而因为机械设备加重了果园的资产投入。

综上,我认为机械应为人所用,而不是为了机械而丧失人的创造力,要做好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应当在种植过程中做好基础工作,一来可以避免后期大量的损耗,二来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负担和对机械的依赖。

而对于小农户来说,于叔带我们感受的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画面。

图片

刚到村子里,于叔就热情地接上我们去看他的草莓大棚,占地一亩半,主要是于叔老两口管理,于叔的草莓种的挺好,没什么病虫害,口感也不错,商品性好,今年更是卖往了日本东京。

图片

于叔谦虚地说,这一个大棚一年收入大约10来万。于叔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愿意学习,观察植物生长状况,摸清植物生长规律,又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授予他人

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老人几乎都留下来在家务农,后来于叔儿子也在毕业后不久回到家里学习务农,还被评为山东十大农业种植能手,不仅地里的收成不错,更是被多个农业基地聘请过去授课,还将自己用得比较好的农资销售了出去,一年下来收入很是可观。

慢慢地,回到村子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用于叔的话说:村子里越来越有活力,人气也越来越旺。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大果园和小农户很不一样,但依然有很多可以结合的地方。农业的现代化趋势不可逆转,但也不能脱离人的主动思维。如何将二者有效连接起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农业,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

鱼缸的观察感受:

在威海拜访了一个2000亩的巨型果园。

图片

为了适应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这里的苹果树不是我们常见的那样子,它没有形成圆形的冠体,不是三维的,而是平面的列成紧密的一排又一排,植株间距1米不到,就像小番茄和小黄瓜那样。

图片

水肥采用滴灌,打药除草采用机械。边上是分装车间,在一条价值600万的流水线上,苹果被自动分成70-95直径的不同类别。

在这样的模式下,小农只不过是系统的螺丝钉。无论在农场疏果、修枝,还是在车间里分装、打包,都是和工厂流水线一般枯燥而缺乏灵魂的工作。

巨型农场所假设的远景,即是机器人取代人工。就像快消品一样,全部的灵魂和创意只在于包装和广告之中。

如何对抗人工智能的未来,使“农民”变得更具创意与价值,变得无法取代,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议题。

流水线工人的反面则是于叔——虽然是普通农民出身,却蜕变为“草莓匠人”,虽然仅有1亩土地,却比2000亩还要可持续与无限活力。

于叔是一个山东莱阳的农民,经营着1.5亩的草莓大棚。但却把草莓卖到了东京,亩产值十几万左右;还在陕西和甘肃做草莓技术指导,并销售农资。

他还手把手教会了85后的儿子,儿子不再需要去城市打工,非常安定地生活工作在自己的村庄。

在梁家夼村里转的时候,有个奶奶开门出来,白皙的脸颊散发着苹果般粉色的光芒,这真的是城市里不常见到的健康,只在大山的钟灵毓秀中才能孕育出来的生命。

从于叔的草莓地里回来的路上,因为又找到了熟悉的工作方式,我感到对农业这事又多了一份信心。它只需要更多的时间。

到底什么是乡村振兴呢?

大概你只有在无数的村庄里走过,和真实的农民交谈,了解不同土地的习性,你才能建立关于乡村的确切认知。

月丽的观察感受:

此次探访我们还去了烟台附近一个百年梨树村——梁家村,一个民间公益团体的朋友的邀请我们一起去村里看看是不是有可以帮助村里乡村振兴的地方。

图片

这个村有种植300年以上的梨树园,经过几代人的接力管理,还保持着比较好的树势和果园生产状况,修剪非常用心,看出一直再保持着某种章法。

也有近几十年开始种植的樱桃园,剪枝管理也是非常用心,感觉每家的果园剪枝都是来自经验娴熟的老专家,且有自己的特色。

图片

这个村处在比较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可以看出,这里做农业的人很能把握树的生长规律,顺势利导地做好果园管理。好像没有被“专业化”的头脑,有与自然合一的技术优势。

图片

村里和各家的院落也收拾得很整洁,剪下的枝条很整齐的码在一起。感觉生活状态很稳定,很恬静,不需要额外的乡村振兴。反而是一些城市的人很喜欢这里,想要来这里生活,开始有人来村里整理传统院落,想做成乡村民宿。

图片

不禁让我们反思,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什么?是谁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考虑的要素仅仅是经济吗?

希望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思考,保护好乡村自然、文化、技术、精神等宝贵的遗产。

图片
旗溪生活农场游学预告
读《农学原论》+参加4次读书会或阅读4次文案+写一份读书报告,就有机会参与4月16-21日在广东中山的旗溪生活农场游学(沃土中心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