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灯光灯光满屋里亮,娘在灯光下做衣裳。一针一线两手忙,穿上衣裳忘不了娘。”这首歌谣与孟郊的《游子吟》意思有些相近。这是在我们小时候,母亲教我们学唱的她自己编的第一首歌谣。记得我们小时候,每天晚上,母亲收拾完繁重的家务,总算坐下来,点一盏煤油灯,不是纳鞋底,就是缝补衣裳。她手上熟练地穿针引线,嘴里不停得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唱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小板凳歪一歪”)还教我们破闷儿(猜谜语)
“麻房子,红帐子,里边躺着白胖子”母亲讲的故事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我们总是缠着母亲讲一个,再讲一个。我们最爱听的就数民间故事“吃狗屎”了。每次讲到好笑处,我们总是咯咯地笑个不停。母亲讲得多是惩恶扬善,敬老爱幼,孝顺父母的故事。后来才知道母亲讲的故事是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埋儿奉母、卧冰求鲤、卖身葬父、亲尝汤药……。母亲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但母亲识字。因为姥爷曾是教书先生,当过兵,也懂中医,还会针灸。在娘家跟父亲学识字,出嫁后跟丈夫学识字。还上过最早父亲在村里带的扫盲班。父亲是泰安师范毕业,毕业后没有教书,直接当兵去了。母亲在我们村里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孝敬公婆 。在我看来,有时候母亲的孝顺,有些“奴性”。她经常跟我说:“
他们(奶奶、父亲)说天黑了,就闭上眼,他们说天亮了,就睁开眼 。”1956年,公社供销社招两名女服务员。母亲报了名,考了第一名,还戴上了大红花。奶奶硬是不让母亲去供销社上班。因为当时大姐大哥还小,家里还有不少地。母亲错过那么好的机会,她从来没有埋怨过。后来母亲再提起这件事,只是骄傲又羞涩地笑笑。1958年,家乡闹水灾,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奶奶带着大姐大哥去了无锡姑姑家。 父亲带着母亲去了佳木斯铁路桥梁队,修建铁路。由于母亲识字,被安排到食堂卖饭票。一直到59年秋天母亲一人回来了,父亲继续留在桥梁队。我想在桥梁队里卖饭票那段时间对母亲来说,是过得最幸福的日子。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织布。奶奶纺线,母亲白天出工(挣公分),晚上就上机织布。忙不过来的时候,会叫上村东头的光棍儿王喜儿叔叔(有点娘娘腔)。帮奶奶纺线、浆线。不给工钱,只管饭。母亲编着两条大辫子,织布的时候要两只手飞快地左右穿梭。头像拨浪鼓一样来回看,两条大辫子也就不停地S形摆动。正是这千万次的S形摆动,才为我们换来当时在村里还算得上小康生活。卖了自家织得粗布,换来柴米油盐,买细粮,买洋布给上学的我们做衣服。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不喊累,从不生病。一家七八口人,白天出工劳动,晚上织布,还有繁重的家务,她能不累吗?更不敢生病!不管春夏秋冬,母亲出工回来,从不空手,不是一把青草,就是一抱柴禾拿回家。母亲吃饭从来不上桌(案板)原因:一是坐不下那么多人,二是她根本没时间坐下来吃饭。一大家人的吃饭、穿衣都要母亲一个人操持外,家禽、家畜也等着母亲去喂。母亲总是一边一手端着饭碗 ,另一只手去给家禽、家畜添食加料。奶奶裹着小脚,她总是坐着指挥母亲干这干那……。我们还都在上学,平时帮不上母亲。也就周末我还能在母亲做饭的时候,帮着拉拉风箱, 烧烧火。帮母亲烧火时,母亲也不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实,火要虚 。”说起拉风箱,又想起小时候,冬天早上起床,棉袄棉裤冰凉,母亲总是把棉衣拿到灶门脸上方烤一烤
,穿上热乎乎的棉衣棉裤,感觉温暖又幸福!1971年我上一年级,由于我冬天特别怕冷,放学回到家就抱着母亲哭。母亲总是先给我盛一碗玉米面的地瓜糊糊(粥),让我捧着先暖暖手
。如果母亲有空,她就会掀起上衣,把我冰凉的小手贴在她胸口上,捂上一会儿,手热了,我的眼泪就止住了 。以前在农村,由于生活条件差,村里经常会有人家自留地里地瓜、玉米、萝卜、白菜等被偷。只要被偷,就会有人(妇女居多)到大街上去骂,不骂个十天八天的不会罢休。当然,我们家也没有幸免。记得有一次我家自留地里的黄瓜被偷,奶奶气不过,非要母亲去街上骂。母亲不敢不从,只好磨磨蹭蹭地走到大街上,扯开嗓子大喊几声(要让奶奶听到)“谁摘了俺家的黄瓜…”。就没听到她喊出一个脏字。母亲不会骂人,就在我们几个孩子最淘气的时候,她只会骂一句“死鬼”。母亲很善良,小时候经常看到有要饭的去我家
。母亲从不让人空手回去,或多或少都给点,不是一碗汤,就是一块馍。还有一件事,就是奶奶有三个妹妹,二妹也就是我的二姨奶奶,她智商有点问题,也没有儿女
。从我记事起,她就孤零零的一个人。每年冬天,母亲都会提前给她准备好棉衣棉鞋。过年时总是派我给她送去炸丸子、萝卜、白菜等。后来姨奶奶去了公社养老院。还好养老院离我家很近,母亲有空就过去帮她洗头
、洗衣…一直到二姨奶奶去世。1979年腊月,奶奶去逝了。按照当地的风俗,三天出殡。由于天气寒冷,父亲又过于悲伤,父亲病倒了,咳嗽转为肺气肿。再不去住院治疗就很危险。奶奶还没入土,孝顺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去住院治疗。偏偏又在这关键时刻,大嫂又临产。身高只有一米五的母亲,平时在家一分钱的家都不当,自己都做不了自己的主。(奶奶当家做主)在这悲喜交加的关键时刻,母亲擦干眼泪,差人去表姐家叫来表姐照顾大嫂。瘦弱的母亲,跑里跑外张罗着奶奶的丧事,打电报通知无锡的姑姑,在姑姑到来之前,母亲晚上把家里的被褥拆了、洗了,再火烤、烘干,再找人连夜缝好。母亲说南方人(姑姑)爱干净
。母亲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是为别人着想。姑姑和姑父来到,才劝服了父亲去医院治疗。通过奶奶的丧事,父亲病重,还有嫂子生产。短短几天里,我看到一个遇事冷静,做事井井有条的母亲;一个坚强、伟大的母亲;(平时在奶奶面前唯唯诺诺,唯命是从,逆来顺受)一个让我刮目相看的母亲
。平时奶奶对母亲的态度,有些刁钻,刻薄,甚至蛮横……我都看在眼里。为此,我常常对奶奶不满,却敢怒不敢言。我给奶奶定义为“恶婆婆” 。奶奶总有一句口头禅:“打出来的媳妇,熬出来的婆。”言外之意,她也是这么熬出来的。我非常痛恨这种陋习、恶习!奶奶在医院里弥留之际已经说不出话,她抓住母亲的手,
看着母亲,目光有些慈祥,眼里流出了泪。我想那是奶奶忏悔的眼泪和对母亲的歉意吧。我也曾多次问母亲:你恨奶奶吗?她摇摇头说:“不恨。”奶奶也有她的优点:和邻睦里,精明能干,勤俭持家。奶奶除了不关心不心疼母亲外(把母亲当佣人),对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都是非常疼爱的。我也常把奶奶称为家里的“大总理”。父亲对奶奶也是言听计从,他在这个家里,只管挣钱,然后一分不剩的全都交给奶奶。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霍达、乐观的人。在村里从没跟谁红过脸。就在文革时期,父亲进了“学习班”经常在批斗大会上被批斗。母亲怕我们出去被人欺负,常嘱咐我们:“出门少说话,多磕头。”母亲喜欢热闹,喜欢看电视,爱听戏,爱讲故事。最喜欢看《西游记》。母亲老了有些耳背,看电视看字幕。母亲记性好,看完能讲下来。母亲从不迷信,但她相信她的梦。只要在美国的哥哥来信,(都是寄到我单位)她都能感觉到。有时候周末我一进家门,她就说:“你哥哥来信了,我梦到火车从家门口过,就会来信的。”真的很准。
母亲 1989年秋 母亲的晚年还是比较幸福的,孩子们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和父亲两个人过得倒也自在、幸福。茶余饭后,看看电视、打打牌。一辈子节衣缩食的父亲,不知啥时候自己骑自行车,到城里给母亲买了一对金耳环。并亲自给母亲戴上。很长一段时间,母亲戴着金耳环那个乐,那个美……离家很近的镇上天天有集市,一个月还有六个会。村里的人们都热衷于上集、赶会。老年人更是乐此不疲,母亲是最为典型的。看看热闹,买点菜,买点零食……2008年秋,母亲得了脑血栓,开始还能自己走。虽然不断治疗,但不到一年,母亲还是坐上了轮椅。后来母亲有点老年痴呆。尽管这样她还是让家人推着她去赶集。有一次她非要给我买了一双鞋垫,卖家问她要多大码的,她脱口而出:“38 的
”我的亲娘啊!就在她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状态下,您还清楚地记得我的脚穿多大码的 。母亲得病后,我每个周末都去看她。有时候故意问她,我是谁?她说:“不知道。”但是一到我要回去的点儿,她就拉住我的手说:“快走吧,一会儿没班车了”可是任凭我怎么使劲儿,也抽不出她牢牢抓住我的手。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亲娘啊!你是怕女儿赶不上车,又舍不得女儿走啊!再后来母亲就讲不了话了,我们说什么她能听懂。2012年农历五月初六,我刚到美国哥哥家第27天就接到大侄子的消息:“奶奶走了”我听后泪如泉涌……娘啊!你为什么不等着我呢?之前我一直想,母亲临终前,我一定要一手握着母亲的手,一手抚摸着母亲的脸,就像小时候她哄我睡觉一样,直到她的手变凉、再变凉……,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给女儿这个机会!母亲走后,为了纪念母亲,我留下了两样东西:一是母亲给我买的鞋垫,二是我亲手为母亲裁剪、缝制的小碎花上衣。因为母亲每年夏天都穿着它,我把它和我的衣服放在一起,感觉母亲没有离开我……母亲这辈子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甚至还受了不少气,但她从未埋怨过。她反而觉得这辈子过得值,很幸福。因为她培养出了她所希望的好儿女。她骄傲!她自豪!(大女儿是村里第一个女高中生,二儿子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曾连续三次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最佳教师奖)二女儿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学的女生。)“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母亲身上得到了验证。她的子孙大多做了医生,还有的做了教师。…… 母亲 (1930.11.03~2012.06.24 ) 每次听到阎维文老师唱的《母亲》我都会泪流满面,自己唱到泣不成声……母亲啊!我们永远怀念您!愿下辈子您还做我们的母亲。
作者简介: 蒋兴芹,女,高中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