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吕有个事儿和大家说

 陳昱文 2021-04-02




特别推荐



作者简介

郑毅: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曾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诗歌作品有《不朽的灵魂》,《走向辉煌》。199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走向辉煌》,90年代中期在大学校园盛传,深受青年学生喜欢。他的诗歌(水的颂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被录制成长篇配乐诗朗诵,多次在相关节目中播出。



作品介绍

    《峰巅》汇编了郑毅主要著作,诗集《走向辉煌》、学术文章《科学文化论》、数学思考。诗词以浪漫抒情诗词为主,诗歌韵律十足,表达了作者的浪漫情怀及对人生的思考,读来朗朗上口,充满对生活,对爱情,对事业的感悟,让人在阅读中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数学系毕业的郑毅,在《科学文化论》中,详细分析了科学与文化在发展中的关系,是份发人深省的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推荐人

      心灵短笛的老朋友小吕,一个喜欢读书和写字的中年人,一个读郑毅老师作品二十年的读者。请点开音频欣赏诗朗诵《呼唤》:

   朗诵者:刘希纯

      呼唤

    作者/郑毅

生活在默默地循环
一连串风光依旧的白昼
一连串多思多梦的夜晚
该来的还没有来临
该去的去而不返
许多故事己经结束
许多期待又有了开端
也许一切都应该这样随意而安
可我的心为何不停地震颤
因为奔驰的岁月像呼啸的风
总在把我遥遥地呼唤
春雷在呼唤着春雨
少女的明眸在呼唤着爱意
所有的呼唤都汇进了心里
也许不知道是谁在呼唤
也许还没有明白这呼唤的意义
但假如没有这样的呼唤
生命就将困惑而孤寂
就是在无数的呼唤中
我寻求生命的目的
有一天我也会去呼唤别人
我的呼唤将是一种动人的旋律
也将是一部钢铁般的法律


致敬经典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话的出处无需考证,觉得有道理深入人心就可以了,它甚至具有令人着迷的魅力。

苟且,即便算不得贬义,至少也是中性的,多多少少夹着些许无奈。的确,为一张生活的及格试卷我们常常觉得疲惫不堪,有人说:心累啊!而诗和远方比肩而立站在了苟且的另一边,诗和远方是同一个等级的东西,而经典的不朽诗作把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生活相对于苟且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却道尽了对立和坚持,这就如同生活本身。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自由诗似乎是作者随心所欲的产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长就写多长,因为它不会囿于任何固定的格律模式。事实上,诗歌却必须有符合活体生理需要,是诗作的艺术生命,更是诗歌成长过程中不可违抗的创作规律。分行,是音节韵律的载体,是诗的外表和骨架,思想感情则是如同诗的血液,那是寄托了著者艺术生命和社会认知的灵与肉的结合体。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才写出了看似自由的却意犹未尽的诗节,诗人的生活不一定是诗意的,但一定是哲思的,沉默在任何作品中都可能成为话语的一部分。——此一番不太成熟的见解,作为心得,不敢美,正是从郑毅笔下悟出来的。

生活在默默地循环

一连串风光依旧的白昼

一连串多思多梦的夜晚

该来的还没有来临

该去的而不复返

许多故事已经结束

许多期待有了开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这《呼唤》道明了这一点,而每个人也都会思考感悟或选择用物质填补,而诗人是带着期待和沉思的:

这是一种持久的情怀

不能期待一切也不能无所期待

时间的激流/卷走了多少个年代

只有期待伴随着我/穿过漫漫的岁月直到现在和未来

情怀就是情怀,也是生活最动人心弦的地方。诗和远方本身是模糊的,但却在对立中找寻到了位置,而能把这对立的一切结合在一起的人注定的精神上的圣族。

假如我们守望的时刻就要到来

要用泪水和笑声来表达我们的情怀

假如我们像两条汇流的河

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遥远的海

假如我们的命运还需要等待

请相信我与你同在

诗人不苟且,经典永经典,诗不再难懂,远方不再遥远。人,是脆弱的,情感却是坚韧的。诗歌接近着不可能的世界,为此诗人的付出是常人难以置信的艰辛,甚至可能面临必然的失败。经典之所以有别于常态和苟且也恰恰是基于此,从深渊而来,诗人才能有所说。阅尽尘世沧桑起伏,看惯雨雪风霜,守望四季,感悟生命:

宇宙的的光芒

在我血液里澎湃而喷薄

当我飘然入梦的时候

宇宙如摇篮轻轻地摇荡着我

当我猛然奋起的时候

宇宙的能量

从我生命里轰隆隆地滚过

这就是精神的贵族,感悟从深渊而来,在思考了不可能之后,才有了思想。这就是源与流,源远流长,流近于源并没有捷径,这就恰如生活本身——道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行路,“这是一场生命的盛宴。”



后话


     郑毅老师的书再版了,是郑老师亲口告诉我的。这个故事还有几分“说来话长”,但千真万确是郑老师给我打电话了,去年下半年,我在出差途中。

很嘈杂的晚餐时间,手机来电显示陌生的外地号码。接通电话后,听到的是一个低沉的男中音:我是郑毅,我的书要再版了,给个地址,到时候给你寄书。我很兴奋,同时身边的喧嚣还在继续,高兴的说:好啊,好啊,我一会儿发给您。挂断电话后,我给郑老师的姐姐发了条微信:刚刚郑毅来电话,我在外面,挂得匆忙,替我say  sorry.  

郑姐几乎是秒回:骗子,郑毅没你电话。

我:不可能,虽然没几句话,但我确定是郑毅老师本人。

郑姐在十分钟后回信息:好吧,我服了,你们这些文艺青年……

郑姐的后一条信息是在跟郑毅老师证实后回我的,调侃我和郑老师“文艺青年”能够“心意相通”,“这种电话都能确信对方身份”。这也是我跟郑毅本人唯一一次除了文字以外的交流,我和郑姐却算得“相熟”,而和郑姐又是因为郑毅的文字而相识,这里面如果一定要辩出一个先后,真真儿的,很难。十年前,偶然在博客看到有人贴了郑毅的诗歌,并说作者是“博主胞弟”,她这位胞弟的文字我是熟极了的,所以留评“郑毅,我很小的时候就看他的诗集。”而且还给郑姐展示了我家里郑毅老师的诗集照片,2016年五月底郑姐来江苏出差,我们约定周末见面,欣喜的是她给我带了郑毅签名的诗集,用郑姐的话说,这两本诗集“分别十八年后重逢了”。

《峰巅》是郑毅老师的作品集,《科学文化论》早年由中国矿业出版社出版,郑毅老师对数学1+1的思考,让我对“诗人郑毅”有了新的认知,加上199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走向辉煌》,是一本难得一见有纪念意义的合集。有希望收藏的读者,可联系郑女士15901368209,加微信请说明事由。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