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文书制度:皇权权力之大,连乾隆都忍不住感慨

 思明居士 2021-04-02

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而言,文书不仅是传达政令的工具,更是国家组织上下互通的重要纽带,而完善的文书档案制度,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和提高施政效率。

清代的文书档案制度主要沿用明代,但鉴于明代阁臣弄权和宦官批红的教训,以及为了加强皇帝的中央权力,曾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重要改革,使之更加完善。

清朝文书制度:皇权权力之大,连乾隆都忍不住感慨

清初规定:臣工奏事,公事用题、私事用奏。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但古代官员公、私事务常常分辨不清,所以在题奏用法上往往有所混淆,雍正时期虽曾详细规定用法,提醒官员遵行,但题奏用法仍旧相当混乱,因而乾隆初年便废除了奏本:

乾隆十三年谕,向来各处本章,有题本、奏本之别,地方公事则用题本,一己之事则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其式沿自前明。盖因其时纲纪废弛,内阁、通政使司借公私之名,以便上下其手。究之同一入告,何比分别本色,着将向用奏本之处,概用题本,以示行简之意。

从此之后,题本便成了臣工向皇帝报告政务的唯一正式文书,题本通常由内阁办理,分为通本部本两种,其运作非常繁复。

简单来说,各省督抚等有奏事之权的官员所上题本,会先送通政使司衙门,再由通政使司转送内阁的汉本房、满本房登记,如为汉文则会另翻译一份满文,核对后再送到汉票签处。

如果是各部院衙门的题本,则是直接送到内阁由汉签票处接收。汉票签处收到题本后,会由侍读校阅,汉中书则按规定样式,票拟草签并备以说帖,再来则交满票签处中书翻为满文,呈大学士阅定,最后则将汉、满文的票签夹入题本内送到批本处。批本处再按进本日期送内奏事处,由记档太监登记后送给皇帝阅览。

清朝文书制度:皇权权力之大,连乾隆都忍不住感慨

皇帝看完核准票签意见后,题本会发下到批本处,由批本处的翰林中书,照皇帝批定的满文票签意思用红笔批满字于本面,再交回内阁,由汉学士照票签批写汉字,至此题本又被称为红本,会送到红本处,每日由六科给事中到内阁领出,传钞各部执行,到了年终则要将红本汇集缴回内阁。

由上述可以知道,题本不但处理手续繁杂,而且还要经过内阁票拟才能到皇帝手中,对皇帝而言,这不利于高度集权,以及直接地掌握国家的详细情况,在康熙前期便另有一种机密文书——奏折的使用,同时题本仍然使用。奏折的使用情况并非我们这一大篇的重点,在此我们就不讨论了。

奏折的使用因保密、方便且迅速,逐渐取代了题本,即使如此,题本仍使用至光绪27年才被废除。

清代前期多用题本,中后期多用奏折,题本的副本叫揭帖,通常会有4份,分别送到通政使司、六部、六科及起居注馆。

清朝文书制度:皇权权力之大,连乾隆都忍不住感慨

题本的格式,通常一页会有6行,每行约18到20字,如果遇有皇帝、天地等尊敬字句必须抬写。

第一页上方正中会写一“题”字,第二页首行则写具题人的官衔、姓名,最后一字会写“谨”字结尾。第二行抬高一格写“题”字,然后写明所奏事情,叙述正文,只要有“题”字,通常都会放在每行第一个字,文章最后会用“谨题请旨”结束,末页正中写具题的年月日,以及具题人的官衔姓名,最后在首尾各盖官印一颗。

清朝文书制度:皇权权力之大,连乾隆都忍不住感慨

清朝皇权权力之大,连县级官员的任用都需让皇帝知晓,皇帝亲自览阅批定,怪不得乾隆会说: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