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育融合与学校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02

《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第12期中的一篇文章《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有一些非常有启发的观点:

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是指学校根据新时代平衡充分发展的要求,建德智体美劳有机统一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包括由低向高三个递进层级:一是开足补德智体美劳各育课程,不能有缺项;二是强弱质德智体美劳各育课程,不能有弱项;三是有机统一德智体美劳各育课程,不能有分离。

“五育”并举作为有机整体的内部规定性具体可以细分为三个结构层次:德育、智育、美育主要促进心灵发育发展,属于精神发展丰富陶冶层次;体育更多提供健康的物质保障和支撑,属于身心和谐发展的层次;劳动教育提供生存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属于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层次。其中德育是各育的灵魂与方向,智育是各育的前提与基础,美育是前两者的桥梁及各育的内在动力,劳动教育是真正实现真、善、美内在统一的现实途径。

分科性课程有利于彰显德智体美劳各育所包含的各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体现学科知识系统内部的独特规律、取得重点突破的专门效果。综合性课程有利于彰显各学科五育”并举的一般特点和普遍规律,有利于优势互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应。因此,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要统分结合,既要注重“五育”整体向各学科的分散渗透,又要加强各学科向“五育”的集中整合。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的突破口,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五育”成分和功能,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这需要各学科教师站在“五育”并举的高度,超越学科原有视野,汲取德智体美劳各科教师的经验,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之中,从而提高“五育”并举学科化水平。二是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的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学本性优势,从现有校本课程入手,通过整合协调,使之向“五育”并举方向聚焦和转型升级,如挖掘和强化STEAM课程蕴含的德智体美劳成分。这需要以“五育”并举思想为统领,重新审视、整合和改进现有校本课程,确保所有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五育”并举合力。三是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五育”发展特点和需要,专门设计开发独立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校本课程,增设“五育”并举通识教育。这需要根据“五育”联动机制的内在规律,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目标融合的优势,系统设计“五育”并举专门或专题校本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路径、方法、考评等理论和实践体系,合理配置德智体美劳课程资源比例并确定彼此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内部联动的统一整体,利用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周会或设置专门课时,开展“五育”并举专门或专题教育。

五育要能实现“并举”,或是“融合”(我更赞同“融合”,在教育的实践中,五育其实始终都是存在于其中的,本真的教育就应该是五育融合的教育),需要明确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思路:五育的融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真正的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自然是五育融合的教育。
五育应该从三个方面支持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指向人的心灵,从心智与精神二个角度塑造、发展人的心灵,让人成为一个掌握生活智慧、精神丰富的人。
体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指向的身体(这里的身体是广义的身体,涉及健康的生理层面的身体,也涉及健康的心理与身体和谐的身体)适当的体育是可以锻炼人的生理的身体,也可以发展心理健康的身体。在这个意义上,四肢发达、心理健康的和谐的“人”才是真正的体育所追求的。
劳动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基于健康的身体的心灵的运用,即运用身体的功能,运用心灵的智慧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以实现获得更为理想的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发展人的实践能力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的追求目标。所以,在劳动教育中,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得到“运用”,得以统一。
在五育中各育的关系正如《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一文 所言:“德育是各育的灵魂与方向,智育是各育的前提与基础,美育是前两者的桥梁及各育的内在动力,劳动教育是真正实现真、善、美内在统一的现实途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